- +1
工人日報藝評:“演貝”缺少的,不只是一張嘴
“演戲總需要別人為自己的角色配音的人叫什么?”“叫演貝。”近日,社交平臺上出現了這樣一則“冷笑話”,也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影視劇中“原聲與配音”問題的關注。
客觀地說,一個角色或者一部影視劇是現場收音還是后期由演員自行或專門的配音演員配音,會受到各種非主觀因素影響。比如有的拍攝現場環境嘈雜無法使用同期聲;有的演員來自港澳臺地區口音較重,原聲臺詞容易讓觀眾出戲;有的演員本身聲線特質與角色設定出入較大……這些都可能讓導演組或制片方選擇后期配音。
作為影視制作的一道流程,好的配音能夠與表演相契合,進而提升作品質量。比如,為周星馳的眾多角色進行普通話配音的石班瑜,就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給電影錦上添了許多花。
不過,當經過統計,近年來,一些年輕藝人參演過的影視劇其原聲率低得驚人、堪稱“啞巴演員”時,顯然就不是客觀原因能解釋的了。
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聲臺形表”是表演學習中最重要的四門課程,是演員的基本功。其中“聲”“臺”兩項指的就是聲樂和臺詞。說得直白點,就是既要把話說清楚,又要把話說到位。
自默片時代結束后,說臺詞是任何一個演員都要過的一關,也是幾乎所有角色塑造過程中不可缺的一環。對演員而言,一句詞什么時候說,用什么口吻說,重音、停頓落在哪里,不同的演繹能給予角色不同的人物弧光,好的演繹則能讓角色真正立得住。
對觀眾來說,臺詞是了解劇中人物情緒、想法的極其直觀的途徑,有時候還能成為他們突出的記憶點。
正如不少資深演員曾表達過的“什么時候背臺詞成了這一行應該被表揚的一件事”,說好臺詞是干“這一行”該有的基本素養。即使有的演員并非科班出身,但既然開始演戲,就應該拿出時間學習、訓練,讓自己的“聲臺形表達”到合格線,而非一直寄希望于配音演員后期幫忙。
臺詞功底的好與壞,是能力問題,也是態度問題,它反映出一個演員是否尊重職業、尊重觀眾,也反映出一個演員是想認真演戲,還是想趁有名氣撈上一大筆。
當然,個體是環境的體現,“演貝”現象背后折射的是影視行業存在的弊端。一來,流水線式的制作模式和較短的制作周期不允許演員花時間和精力去現場或后期配音;二來,部分從業者秉持的“臉比演技重要、流量比實力重要”的理念,也給了“啞巴演員”們生存的空間——如果不好好說臺詞也能接到戲、掙到錢,那何苦為難自己呢?
幾年前,聲音競演節目《聲臨其境》推出,眾多演員靠聲音呈現了不輸視覺的舞臺效果,也讓觀眾感慨原來這就是專業與實力的表現。
目前,影視行業也有越來越多的規章制度為“原聲”撐腰。比如中國電影金雞獎評獎規則規定,參評表演類單項獎者所飾角色的臺詞須由演員本人配音;現行《演員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試行)》將配音明文納入演員工作內容,并規定如果演員無法完成配音工作,需自行承擔專業配音演員配音的相應成本。
那些自己為其配過音的藝人終究要學著自己“發聲”,否則對不起演員兩個字。觀眾不是不會辨別“好與不好”。就像“演貝”會被數據統計揭穿,時間長了,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當人物出場,誰是有“聲”的演員,一開口便有答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