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麥田過水后,種糧戶們在搶救生計
從河南周口東站上車,去往駐馬店市上蔡縣朱里鎮(zhèn)周趙村,沿途50多公里的公路兩邊曬滿了農(nóng)戶剛從“爛場雨”中搶收回來的小麥。為了避免麥子被車輪碾軋,農(nóng)戶們找來樹枝、戒尺、白酒盒等放在交界處,過路的司機默契地給麥子讓出一條車道。
去往上蔡縣朱里鎮(zhèn)周趙村的路上。文中配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劉昱秀 圖。
2023年5月25日以來,河南出現(xiàn)大范圍持續(xù)陰雨天氣,恰逢豫南地區(qū)(信陽、駐馬店、南陽)的小麥陸續(xù)成熟進入收割期,十年一遇的“爛場雨”打亂了麥收節(jié)奏。
70歲的趙瑞英是周趙村人,她家門外只能容下一輛四輪車經(jīng)過的鄉(xiāng)路上,鋪滿了麥子。她捧起一把6月4日從地里冒雨搶收回來,已經(jīng)晾曬了三天的麥子說:“這種淋過雨,發(fā)霉出芽的只能賣五毛五。”濕漉漉的麥粒色澤暗沉,冒出乳白色的菌絲,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甜絲絲的、發(fā)酵的味道。
她推開半掩著的院門,不到20平方米的院子里,已經(jīng)曬得半干不濕的麥子在墻角堆成山包。趙瑞英拿起鏟鍬翻騰一陣,嘆口氣說:“就怕天熱把麥子捂壞了。”但家門外的空地太少,她只能每天倒騰兩三遍,把陽光留給最需要的麥子。
種麥是莊稼人的生計。浸過水的麥子品相和收成都打了折扣,種糧戶們也不免為今年的收入焦心。
6月7日,趙瑞英在院子里翻騰潮濕的麥子。
深夜的麥田站滿人
趙瑞英和68歲的丈夫趙有德一年到頭靠家里的4畝地維持生計,春天種小麥,夏天種玉米。每年6月1日前后,賣掉收割的近五千斤小麥,才能還上早春時買種子和化肥的賒賬。
但今年從5月25日開始,周趙村一連下了六天的雨,有瓢潑大雨,落到水泥地上“吧嗒吧嗒”響;也有淅淅瀝瀝的小雨,要趕緊把院子里晾曬的衣服收進屋里。收割前的十來天,她每天和丈夫往地里跑兩三趟,掰開麥穗檢查麥子是否發(fā)芽,查看低洼處的積水情況。趙有德說,地太濕了,輪式的聯(lián)合收割機施展不開,“一進地里就開不動了”。
好在5月31日下午,天空放晴,此后的兩個晴天,本村的農(nóng)機手趙志勇開始忙碌起來。他掰著手指頭計算,一連兩天,他每晚只睡一個多小時,從早上八點干到第二天凌晨四五點,緊接著早晨7點不到起床,給收割機做潤滑保養(yǎng)。一頓飯的工夫,已經(jīng)有農(nóng)戶開著四五輛拉麥子的車在地里等他了。
趙志勇的收割機。
據(jù)趙志勇介紹,村里共有三輛收割機,由于剛下過雨,往常幾分鐘就能收完一畝地,今年至少要花十幾分鐘,一天干20個小時才能收七八十畝地的麥子。周趙村由周莊村和趙莊村兩個村子組成,耕地面積三千多畝,如果只靠村里的三輛收割機要十多天才能收完全部麥子。
收割機緊缺,“因為下雨,往年南陽收的比我們早幾天,今年趕到一塊了。”趙志勇說。
因此,每天夜里都有村民守在地里不肯回家,既擔心被其他村民截和,又怕農(nóng)機手太累休息了。
趙有德便是深夜穿著薄棉襖守在地里的一員,他記得,6月3日下了小雨,趙志勇冒雨把他家的兩畝多地的麥子收完了——往年一畝地能收1200斤麥子,今年只收了800斤。他家還有一畝四分地的麥子沒有著落,“那塊地靠坡楊村,要等他們村收完了幫我們收”。
他從6月3日下午三點,一直等到6月4日凌晨1點,幾個村民擠在一輛四輪車邊上聊天。趁在坡楊村收割的陜西農(nóng)機手張偉停下來,村民們趕緊湊上前,把他拉到自己的地里繼續(xù)收割。那晚,天還下著雨,“但天氣預(yù)報說過兩天還有雨”,趙有德晚上只喝了一碗稀飯,凌晨快兩點回家,就著茶水又吃了一個饃饃。
73歲的趙寶家也是周趙村人,他家地距離村莊比較遠,6月4日夜里11點才排到收他家的麥子。雨越下越大,他承包下來的11畝地的麥子,還有1畝沒有收完,只能任憑麥子在地里倒伏、發(fā)霉、麥穗發(fā)芽。
6月7日,村民趙香梅在查看剛收割的麥子。
當天夜里,陜西來的農(nóng)機手張偉意識到,雨下大后,“第二天又收不了麥子,容易噎車”。他連夜和妻子用板車裝上收割機開回位于陜西西安臨潼區(qū)的老家。
張偉說,農(nóng)機手一年就靠這幾天掙錢,“一天收100畝麥子,要價60元/畝,一天能掙6000塊錢。”如果把車停在村里等上一天,“相當于損失6000塊錢”。
村里還有三分之一的麥田沒收割,聯(lián)系他來收割的坡楊村村民楊富貴試圖挽留。但張偉老家地里7畝麥子“一粒沒收也下過雨了”,他得趕緊去搶收自家的地。
往年,他都是先收完坡楊村的麥子,再回老家陜西收割,最后一路向北到甘肅結(jié)束。“今年收麥子的地方都下了雨,順序一下子搞亂了。”
這趟跨省來河南收麥,路上還經(jīng)歷了一番周折。5月30日,他在陜西零口收費站被攔了下來,因為板車上拉著收割機高度超過4米,而他沒有辦理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
根據(jù)我國《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guī)定,進行跨區(qū)作業(yè)的聯(lián)合收割機、運輸聯(lián)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的車輛,免交車輛通行費。對聯(lián)合收割機跨區(qū)運輸超限的,在辦理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后仍可享受免費通行政策。
他登入“全國大件行政許可平臺”,申請跨省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審核通過最快需要五天時間。最終,他在農(nóng)機局辦理農(nóng)機證件的群里求助,群里農(nóng)機局的工作人員幫他協(xié)調(diào),兩三個小時后,才有驚無險地上了高速。
5月31日上午10點,張偉剛到坡楊村村口,就望見楊富貴和十多個村民在迎接他。下午天放晴了,接下來的兩天兩夜他沒合眼,每次下收割機活動一下,小腿都直打哆嗦,“強度太大了”。
去年,張偉也是在坡楊村收麥,晚上加班到8點就能收工。今年,他時刻能感受到那種緊迫感。連續(xù)兩次,他的收割機被70多歲的老人家攔在村路上,“坐在路中間不起來,要求先收她家的地”,旁邊有村民大聲爭執(zhí),要求按順序排隊,還有一位大爺討好地給說話的村民遞煙。
作為介紹人,楊富貴每天都得面對爭執(zhí),張偉在哪收割,他在哪幫助調(diào)和鄰里糾紛。他無奈地說,插隊的老人身體不好,天又下雨,在地里熬到半夜吃不消。但那些一等就是八九個小時的村民,并不認可這個理兒。
張偉只能向老人家承諾:“今天不管收到幾點,肯定把你家地收完。”他也擔心有一個人插隊成功了,其他人紛紛效仿,“可不得了”。
這些村民,大多數(shù)年紀超過50歲,沒有去外地打工,才留在家里種地。
6月7日,一位村民在侄子關(guān)停的羊湯館前赤著腳踩麥子。
過水的小麥與生計
被雨水泡過的小麥,收成大不如前。
張偉記得,去年坡楊村的小麥利利索索地收完,村民從地頭直接拉去糧食收購點,能賣上1.5元/斤,一畝地收入1500元左右,刨去成本還掙七八百。
而今年收割的時候,他格外謹慎,“如果地太濕了,麥糠飄不起來,等于說麥糠麥穗連到一起,麥子撒到地里了。”他便不敢再收下去了,但村民擔心還會下雨,央求他一口氣收完。
濕熱的天氣里,張偉開收割機走過的路,都冒著滾滾的黑煙,空氣里有發(fā)霉的味道。他提高嗓門說,如果人家能收1500斤的地,因為撒麥子,只收了500斤,“是要給人家賠償?shù)摹薄?/p>
村民趙瑞英家的麥子已經(jīng)收回來五六天了,但她一直沒有勇氣到糧食收購點賣掉。她說,有收購糧食的中間商到村里看過,濕的麥子只能賣五毛五/斤,曬干的八毛到一元一斤——相比去年,幾乎是“腰斬”的價格。
趙瑞英手捧今年的麥子和去年的麥子比較,左邊是今年收的,右邊是去年收的。
趙瑞英家的老式電視壞了,四周的墻皮也剝脫了不少。去年,女兒帶她去體檢,查出冠心病、乳腺結(jié)節(jié)、高血壓等一堆毛病。大夫建議她做支架手術(shù),復(fù)查乳腺問題,她都沒同意,怕花錢。
眼下,每月四五百元的藥錢和村里一年不下十次的紅白喜事,都讓她為難。
趙瑞英說,村里紅事少,白事多。“都是老人,認識一輩子了,最少給100元,關(guān)系好的給200元。”但今年的收成不到四千斤,如果按五毛五/斤計算,一畝地她還賠幾十塊錢,即將下種的玉米種子錢還沒有著落。
他們家的冰箱塞滿了面條、饃饃,沒有一塊凍肉。她說,年紀大了很少吃肉。門外養(yǎng)著的幾只公雞,她一天出去查看三四趟,但除了孫子孫女回家,她從來不殺雞。今年收割的一些麥子,她甚至不敢給公雞吃,她說,雞是給孫輩們留著的,“怕雞吃了發(fā)霉的麥子生病”。
在村民趙寶家的小院,收來的麥子被鋪成三條暗黃的跑道。早晨7點多,他就站在院里拿著掃帚反復(fù)翻騰,客廳里的麥子也堆成了小山。前幾天客廳墻上漏雨,他慶幸當時還沒把麥子轉(zhuǎn)移到墻根。
6月7日,趙寶家和71歲的老伴趙香梅拉上記者,一起去收割剩下的一畝麥田。趙志勇的收割機駛?cè)胫埃w香梅正賣力地揮動著鐮刀,把發(fā)霉出芽的麥穗割掉。每割掉一把麥穗,她都遲疑地仔細看一下,確認是壞掉了的才撒手扔到旁邊的空地上。
趙香梅還在地里用鐮刀割發(fā)霉的麥穗。
趙香梅把發(fā)霉的麥穗揀出來。
收割機開過來了,她退后到一旁的草地上,視線緊隨著收割機的位置移動,生怕趙志勇漏掉了某處邊角余料。收割完的地里,綠色的麥芽巴掌高,趙香梅指著說:“過兩天用除草機除掉才能種玉米,不是麥子生長的季節(jié),留著也活不成。”
她把空地上發(fā)霉的麥穗一把抱起,準備回去喂雞。他們家的11畝地,有四畝是從兄弟那承包過來的,每年一畝地租金300元,算村里租金最便宜的,但今年每畝地還是要虧上三四百元。
6月7日,趙香梅把發(fā)霉的麥穗撿回來喂雞。
6月9日傍晚,周趙村的三千多畝地都已完成收割,除了6月5日到6月6日有三輛外地的收割機前來支援,其余時間都靠村里的三臺收割機趕工。
收完地里的最后一畝麥子,天還沒黑透,趙志勇把收割機開回家附近的巷子里,晃晃悠悠地從駕駛座上跳下來。相比于前幾天,這會兒,他的家門口冷清得多。在妻子的叮囑聲中,他邁著有些不聽使喚的腿腳挪步到村口的燒烤攤,和早已等候多時的好友暢飲了幾瓶啤酒。
他端起酒杯,感慨一句:“終于收完了。”此后的兩天,除了白天去地里把自家的20畝地種上玉米,其余時間,他都躺在床上休息。“胳膊疼腿疼腰疼,放松下來沒有一處不疼的。”說這話時,他嗓子干啞,沒說幾句便氣喘吁吁。
6月7日,收割完的麥田。
幾乎與周趙村在同一時間,坡楊村的地里放眼望去空空蕩蕩。“麥子全部收完了。”楊富貴語氣輕松地說。他記得,張偉走后,村委會到駐馬店汝南縣租了兩輛履帶式收割機,又聯(lián)系了兩輛從山東來的輪式收割機,幫助麥收。
6月9日下午,四輛收割機沿著村口的公路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楊富貴站在路邊沖農(nóng)機手駛離的方向揮了揮手。坡楊村已經(jīng)一連迎來了7個晴天,10日晚上,楊富貴把家門外最后一批干透了的麥子裝進麻袋收回屋里,家里15畝地都已下了玉米種子,他感覺渾身輕快了不少。
鏟車把潮濕的小麥倒進烘干塔。
據(jù)悉,為應(yīng)對“爛場雨”,河南相繼出臺了應(yīng)急搶收、烘干晾曬等措施。河南省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稱,截至6月11日8時,全省已收獲小麥8456.8萬畝,約占種植面積的99.2%。此外,省內(nèi)天氣持續(xù)晴好,夏播正在推進中。
距離村里最近的糧食收購點的工作人員說,今年收購的小麥價格最高的一元/斤,五六毛/斤也很常見。糧食收購點內(nèi),烘干塔24小時作業(yè),發(fā)出陣陣轟鳴聲,開鏟車的師傅以一次2000斤的供應(yīng)量將麥子送入烘干塔的主機。一旁的糧食商說:“往年9月份收玉米的時候,烘干塔才作業(yè),今年提前了3個月。”
來糧食收購點賣小麥的人。
從糧食收購點出來,記者搭乘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大爺?shù)碾妱榆嚮卮濉V形缛疹^正毒,他從褲兜摸出一把小麥,說:剛剛問的,能賣九毛五/斤。他的家比周趙村、坡楊村距離糧食收購點都遠,騎車要三里地。
“現(xiàn)在賣嗎?”
“不賣,再曬幾天再看。”
(文中人物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