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僅招第一學歷名校生、全日制畢業生,學歷歧視為何有禁不止?
【閱讀提示】
激烈的就業競爭加劇了學歷歧視,不僅違背了就業公平原則,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人崗錯配。受訪專家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法律保障,推動出臺反就業歧視法,同時構建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選評機制。用人單位應制定科學的人才甄選方法,注重考察人崗匹配度。
劉暢是天津某985高校的應屆博士生。最近,她應聘了家鄉兩所211大學的教職,卻均未通過簡歷初篩,其中一所學校反饋:“第一學歷有點弱。”這讓本科畢業于普通院校的劉暢十分沮喪,“讀博期間,我在核心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本以為至少能獲得面試機會。”
隨著求職競爭愈發激烈,學歷日益成為用人單位倚重的篩選指標。“僅招名校生”“僅招第一學歷名校生”“僅招全日制畢業生”……學歷限制的不斷“細分”,幫助企業提高了招聘效率,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人崗錯配,嚴重有悖就業公平。
院校背景弱的求職者很難被“看見”
嘉欣在大連一所“雙非”院校(即非985、211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讀大四,讀書期間的履歷堪稱豐富:獲得學校一等獎學金,在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世界500強企業等單位實習。
然而,這并沒有減輕求職難度。去年秋招起,嘉欣一共投遞了60多份簡歷。據她統計,70%石沉大海,而她那些在985學校讀書的高中同學,很輕松就能過網申。
在某互聯網公司負責校招工作的胡康透露,很多“大廠”利用算法篩選簡歷,院校背景弱的求職者很難被“看見”。“以我們公司為例,第一輪先篩學歷,由機器抓取關鍵詞,只留下‘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接下來再對實習經歷和校園實踐進行打分。”
在一家金融企業的招聘中,嘉欣的能力受到認可,“過五關斬六將”走到了終面。在面試的最后,面試官突然發問:“你的學校不是211吧?”嘉欣暗道不妙,最后果然落選。“‘雙非’像一種烙印,抹殺了我高考后的一切努力。”她感到不解又無奈。
記者發現,不少“體制內”單位招聘時,也有明顯的學歷“偏好”。
“俗話說‘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實際是‘一格一格降人才’。”李瑞是一所211高校的研三學生,近半年來參加了多省市組織的十余次考試。他發現,有的單位僅面向“雙一流”高校招聘;有的單位把崗位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招錄985、211高校和省內部分院校的學生;還有單位規定,“本碩均為985”可以拿到額外補貼……
經常遭受區別對待的,還有非全日制畢業生。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超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學歷在就業過程中受到過歧視。李瑞有一位讀非全日制碩士的學姐,去年在春招中通過某央企考核并簽署了就業意向書,卻在后續考察階段被質疑“錄取分數低”“畢業要求低”,最終失去了機會。
“唯學歷”源于篩選能力不足
在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看來,勞動力市場已由昔日的“賣方市場”過渡至“買方市場”,激烈的就業競爭加劇了學歷歧視。“據統計,今年春招中經由‘前程無憂’網站投遞的簡歷數量,比2021年同時期增加了30%。但開放的崗位數量并沒有明顯增長,企業由此獲得了更廣闊的篩選空間。”
胡康對此表示認同:“這兩年的校招中,一些‘大廠’收到了十幾萬乃至幾十萬份簡歷,人事部門沒有精力去逐一判斷,‘卡’學歷被認為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篩選方式。”
在馮麗娟看來,“唯學歷”的另一重原因在于,用人單位缺乏篩選工具,難以更精準地鑒別求職者之間的素質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從統計學意義上講,求職者的教育背景確實與其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相關性。因此,985、211、“雙一流”等高等教育建設工程項目的標簽,成了招聘時現成的“篩子”。
“這種粗放式招聘經常失了準頭。”胡康坦言,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學歷沒那么亮眼的同事反而表現更加出色且穩定。“但在畢業生數量不斷創新高的當下,篩掉優秀人才帶來的潛在損失被沖淡,用人單位因此缺乏改進招聘方式的動力。”他反思道。
“學歷歧視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用學歷將人才標簽化,忽視了求職者的差異性和能動性,這不僅會破壞就業公平,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容易造成資源錯配,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釋放。此外,這種“名校情結”無形中會將就業壓力向基礎教育階段傳導,加劇高考競爭。
馮麗娟還提到,一些在就業市場處于強勢地位的用人單位,熱衷于用名校生“裝點門面”,不考慮崗位的實際需求,造成高學歷人才浪費。
推動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選評機制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按照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條件、確定學歷層次,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王霆認為,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法律保障,推動出臺“反就業歧視法”,堅決防止和糾正招聘中的學歷“一刀切”,求職者在遭遇歧視時也應積極維權,主張平等的就業權利。另一方面,應推動構建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選評機制。
“應放下偏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才。”王霆認為,除了學歷等顯性指標之外,企業還應關注藏在‘冰山’之下的非認知技能,例如責任心、團隊意識、抗壓能力、溝通能力等,這些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潛力。
馮麗娟的團隊目前正為不少企業做人才盤點,對各崗位優秀人才所具有的特質進行分析、提煉,并以此為指引,量身制定更科學的甄選方法。“企業要把人崗匹配而非學歷,擺在考察的首位,這既是對求職者的尊重,從長遠看也能夠提高員工隊伍的穩定性。”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