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他養了5口老缸,每天“好酒好菜”伺候保證活性
人群中很好分辨丁亮,他有一只藍色的左手,從手腕一路藍到了指甲蓋,是常年手抓染料的結果。他對此也有點哭笑不得,“沒法有干凈的時候。”右手稍許白凈點,留來與人握手。
丁亮的一雙手。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圖
丁亮在上海養了5口染缸,2口養在上海市嘉定區第一中學,另3口養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的“作坊”里。事實上,這是幾口已養了8年之久的“陳年老缸”,需要丁亮每天“好酒好菜”地伺候,保證染缸的活性——活性有了,他手中貴州苗族丹寨蠟染、云南白族大理扎染、江蘇南通藍印花布、上海市嘉定區藥斑布的非遺技藝才得以純正、靈動。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近日,記者走進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的丁亮藍染藝術大師工作室,一探藍染類非遺在上海的傳承及創新之路。
一間工作室和五口老缸
丁亮,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從事非遺藍染傳承及非遺轉化創新開發工作、設計教學工作已有20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丁亮就在大學的課程中接觸過藍染類的知識,到2010年后從國外訪學回國,他更認真地思考了中外藝術的異同,遂起意重拾舊學,從自己開始“復興”藍染類非遺技藝。其間,丁亮多次往返貴州凱里、云南等地,實地向當地非遺傳承人拜師、討教實操的種種細節。丁亮如今研究的藍染類非遺主要包括的,就是貴州苗族丹寨蠟染、云南白族大理扎染、江蘇南通藍印花布和上海市嘉定區藥斑布,前三種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最后一種則為嘉定區非遺項目。
如今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楊浦校區內,就有一間丁亮藍染藝術大師工作室,四種非遺項目各分一個展柜,內設丁亮從國內外各地背回或自己再創作的各種紋樣精美的藝術作品,以及每項技術的制作工具,包括蠟刀、蠟爐、染料原材料等。每有來客,丁亮便熱情地推介。
立足上海,丁亮總愛不厭其煩地講述藥斑布的故事。據介紹,藥斑布來自上海本土,《嘉定布史》認為,宋泰嘉年間,安亭歸氏“以藥灰涂布,染青”,名“藥斑布”。嘉定藥斑布用傳統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清朝詩人朱彝尊曾在詩中寫到,“藥布筠筒市滿街”,“布就是藥斑布,筠筒是嘉定傳統的竹刻,整條街布滿,很難想象當年這種盛況了。”丁亮說。
丁亮認為,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的發源地江蘇南通,從技藝和地理位置等角度看,與藥斑布應屬同源,“藍印花布的前身之一,實際上就是藥斑布,就在我們今天的安亭這里,但是很多安亭人也不知道。所以我覺得不說把這個非遺讓全上海人都知道,最起碼一部分上海人要知道,不能讓這項古老的非遺消失掉。”也因此,他在嘉定一中開始構建非遺藍染工作室,并設定了更加適合高中生的本土化課程。
研究之外,實操亦重要。“像這個臺面的黃色部分,可以用梔子果染成。”丁亮的展廳里還有一堵碼了180種中藥材的墻,在日常生活中隨手一指某個色塊,丁亮幾乎都能從墻上掏出一種對應的材料。沒事兒他也喜歡在學校的“作坊”里作畫,或拿小錘子給各種原料取色,再放到他的“寶貝”染缸,進行藍染的創作。
丁亮養的其中一口缸,加完白酒和板藍根并攪拌均勻后,泛起一層紫色光澤的泡沫,說明缸是“活”的。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圖
2015年,丁亮開始了自己的“養缸大計”,幾口大缸跟著他輾轉了多個學校,如今落定上海市嘉定一中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在布面等介質上作畫完成后,需要將其一遍遍浸入缸內染色,每次的顏色都比之前的更深。
這不是一般的缸,在丁亮看來,他們是“活”的,會自我調節。像是老廚師的老湯底,他的缸底也有經年累月沉淀下的料,但染缸從不會發臭。缸里盛放的是板藍根葉子為原料做成的染料,最少隔天,丁亮就需要為其重新“喂”上定量白酒和用左手抓勻抓碎了的板藍根,再用竹竿均勻攪拌。
“喂的料好不好,攪拌的力道方式對不對,我的缸都知道。”丁亮介紹,“活”著的缸,藍色的汁液上會浮起紫色泛光的泡沫,那是一種特別的色澤,呈現在布面等介質上便別有風情。
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事實上,丁亮曾多次被人問起,為何在上海傳承云南、貴州等地的非遺?他談到,在申報工作室等項目時,一位評委的話令他印象深刻:“上海一向都不是源頭,但上海可以做很好的碼頭。”丁亮認為,上海海納百川,在此傳承和研習有助于融合并創新各項技術,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2018年,丁亮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調研。受訪者 供圖
在丁亮藍染藝術大師工作室,有一臺激光雕刻機,可以定制各式各樣的模板,用來在藥斑布等作品中快速打樣,由此,更多人可以用更低的門檻體驗這項技藝。“很多來自貴州和云南的人家,手里有技術,但是畫的樣式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難以創新圖案。這些年,不少當地的非遺傳承者也在和我們溝通,我們學習他們的技術,他們學習我們的思路,互學互助。”
非遺的傳承,丁亮深知也不在一人。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他也教授課程,提供材料,讓學生們操作體驗,快快樂樂地把帶著圖案的包包、布巾等作品帶回家去。丁亮的非遺教學主要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學校印刷美術、室內設計等專業開出專業類必修課程,學生有較為集中和系統的學習;另一種則是比較自由的社團課,面向全校招募,社團課的學生有來自會計專業、計算機專業的等等,興趣高漲。這些年,在類似“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優秀作品匯展等比賽中,來自專業和社團的同學屢獲佳績,多次拿下一等獎。
丁亮的藍印花布作品。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圖
接下來,丁亮希望用藍染技藝開發更多文創作品,把這項藝術帶到更多國人的身邊,他也樂于請社會各界更多的人來工作室參與體驗制作。
“非遺藍染在當代仍有它的現實價值,因為它是無污染的植物染色,比起化學染料,更符合當下提倡的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而從城市文化基因的傳承角度,海派非遺也包含在里面,但上海人自己卻鮮少了解,我希望起碼從嘉定一中和我的學生開始,愿意去了解在這片土地上,幾百年前曾發生著怎樣的生活,又給我們留下了什么。”丁亮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