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賈湖刻符龜甲為始,看漢字里的中國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統,其演變歷程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與賡續。
澎湃新聞獲悉,6月10日,作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配套活動,“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特展廳啟幕。展覽匯聚全國20個省、直轄市,40個文博機構的文物珍品共220件,展品包括賈湖刻符龜甲、西周史墻盤 、春秋晉公盤,以及唐代虞世南、柳公權、褚遂良,宋代米芾、黃庭堅等堪稱典范的法書和法帖。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展覽現場
展覽以“源”“遠”“流”“長”四字構建講述脈絡。據主辦方介紹,展覽一級文物70件,珍貴文物90%以上,成都博物館建館以來水平最高、珍貴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覽。漢字與中華文明相生相發、相互成就的歷史長卷,在展覽中徐徐展開。
刻符龜甲 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年-7000年)河南博物院藏
以賈湖刻符龜甲,追溯漢字起源
展覽從8000余年前的一枚刻符龜甲講起。
走進序廳,仿佛穿過時光隧道,來到了文明初萌的節點。序廳盡頭的賈湖刻符龜甲出土于河南賈湖遺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源頭。該龜甲上的刻符形似一只眼睛,如同文明在混沌之中睜開雙眼。
據悉,河南賈湖遺址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一處距今8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賈湖刻符龜甲上至少17個契刻的符號,從其形狀看,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應承載契刻者的一定意圖,如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刻符龜甲的年代距今7762年(±128年),比仰韶文化或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號或圖形要早一、二千年。其中個別符號形體與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字字形相似,這些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
史墻盤 西周(約前1046-前771年)共王時期 寶雞周原博物院藏
史墻盤 西周(約前1046-前771年)內的文字
作為中國最重要考古發現之一,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一號窖藏出土的史墻盤填補西周重大史料空白,樹立金文雍容渾厚典范;晉公盤上載錄史實的青銅銘文,帶觀眾管窺一段春秋列國舊夢;來自甘肅省鎮原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秦二十六年銅詔版,其上陰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字跡清晰,彌足珍貴,不僅為秦統一度量衡提供了翔實物證,更是秦統一文字、變大篆為小篆的歷史見證。此后天下分合、朝代興替,而“書”必同“文”,統一的文字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坐標。
晉公盤 春秋(前770-前476年)山西博物院藏
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 秦(前221-前207年) 鎮原縣博物館藏
從書法中解讀歷史和歷史中的人
秦統一中國后,迅速推行“書同文字”的政策,保障了秦法在更廣闊疆域內的施行,奠定了國家統一的基礎。漢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確切記載的盛世,篆書隸變,成為弘揚儒家經典的官方字體,“漢字”之名即由此定格,讓中原先進的技術、文化以文字為載體傳播至邊塞地區,真正從文化、思想上建立起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在魏晉南北朝的民族熔爐中,漢字是維系民族交流、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紐帶,此時期行書發軔而草書盛行,風流之姿中展卓越風骨。
虞世南楷書大運帖頁 宋(960-1279年) 上海博物館藏.
柳公權《玄秘塔碑》拓片 近現代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片 近現代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隋唐以降,書法名家輩出,虞世南楷書《大運帖》頁結體開闔大度,用筆遒麗秀逸,無不圓融如意;柳公權《玄秘塔碑》拓片顧盼神飛,全碑無一懈筆;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本》尤有墜石驚雷之勢;米芾行書《方圓庵記冊》為其早期“集古字”的佳作;黃庭堅楷書《狄梁公碑冊》造“狄公事,范公文,黃公書”之三絕;趙孟頫章草書《急就章冊》更具古質之風,亦可見其用功之深。楷、行、草諸體新風漸成,兼收并蓄、雄強博大的精楷在萬邦來朝的大唐之際日趨完善,成為通行至今的漢字正體。
米芾行書《方圓庵記冊》 宋(960-1279年) 上海博物館藏
黃庭堅楷書《狄梁公碑冊》 明(1368-1644年) 上海博物館藏
趙孟頫章草書《急就章冊》 元(1271-1368年) 上海博物館藏
從上古圖語到書風萬千,從龜甲銅器到絹帛紙張,漢字的魅力在形貌、載體、書寫方式的更迭中不曾消減,反而歷久彌新。漢字不僅體現著每個時代獨特的精神風貌,也彰顯出中華文明的哲學思想、價值體系。周天球所書《行書陋室銘軸》,用古雅工麗、余韻悠長的書風,傳揚著詩人劉禹錫潔身自好、榮辱不驚的隱逸品格。祝允明草書《岳陽樓記》,以果敢蒼勁的運筆、恣意縱橫的書勢揮毫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更有宋代著名詞人、愛國將領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去國帖》,此帖雖為酬應類信札,卻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于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
周天球行書《陋室銘》 明(1368-1644年) 上海博物館藏
祝允明草書《岳陽樓記》 明(1368-1644年) 湖南博物院藏.
西漢文學家楊雄所說的“ 言者,心聲也。書者,心畫也。”和唐代柳公權答穆宗所言“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盡顯于方寸之間。
辛棄疾行楷書《去國帖》 宋(960-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聚焦巴蜀,展現蜀人非凡想象力
四千余年前,在長江上游誕生的巴蜀文明,如一顆燦爛的星辰,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系統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華。
在戰國到西漢的巴蜀青銅器上發現的“巴蜀圖語”,讓漢字傳奇的外延變得更加寬廣。此次展品中的戰國蠶紋銅印,神秘奇詭,展現出蜀人擷萬物神髓的非凡想象力,讓人遙想那個仍未被解碼的古蜀國度。而出土于天府廣場的天府漢碑,以雍秀漢隸刻錄著“列備五都,眾致珍怪”,則是兩漢時期成都豐饒繁盛的有力佐證。
巴蜀圖語銅印、蠶紋銅印、巴蜀圖語印章 展品展廳圖
作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成都博物館將用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個文物活化利用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成都博物館將進一步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講好中國文物故事,展現中華文明風采。
成都博物館配套圖片展
除“漢字中國”特展外,6月10日起成都博物館還推出“尋跡巴蜀——四川地區考古新發現圖片展”“大美天府——四川地區文化和自然圖片展”“雕飾山河——川渝石窟與摩崖造像圖片展”三大配套展覽。聚焦“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的主題定位,展覽圍繞巴蜀考古成就、川渝石窟妙相、天府名勝巡禮三大板塊,覆蓋四至六層展區,展示“天府之地”千年人文華彩和自然大觀。
成都博物館配套圖片展
漢字記錄、傳承著中華文明的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的紐帶。在其使用過程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思想、文化品格和審美情趣。在這些我們無比熟悉的方塊字中,看到了中華文明的傳承。
祝允明草書《岳陽樓記》 展品展廳圖
虞世南楷書大運帖頁 展品展廳圖
注:此次大展由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文物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成都博物館策劃實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