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理論研究 | 楊曉光:城市設計的衢州實踐
原創 楊曉光 中國城市規劃
導讀
本文為衢州市政協副主席、衢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楊曉光在2022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學術委員會年會上所作題為《城市設計的衢州實踐》的主題報告。
本文字數:3250字
閱讀時間:10分鐘
楊曉光
衢州市政協副主席
衢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
報告主要包括衢州對城市設計工作的三方面認識,以及衢州在城市設計實踐中的四個特色做法。
●衢州概況●
四省通衢、五路總頭、錢江南源、
東南闕里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錢塘上游。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北臨安徽黃山,川陸所會,四省通衢。衢州也被譽為“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 ,是滬昆通道上重要節點。
衢州雖是四線城市,常住人口僅220萬左右,在四省九市中處于中等規模,但衢州卻擁有兩大優勢資源:一是“錢江源頭、山靈毓秀”,是國家公園體制改革首批試點,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二是“東南闕里、南孔圣地”,有著豐厚的文化基礎,也是南宋以來儒學文化的傳播中心。
衢州對城市設計工作的認識之一:
城市內在發展需求
衢州建設四省邊際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托,2002年12月第一次考察衢州,就提出衢州要打造四省邊際中心,成為全省經濟向中西部拓展的橋頭堡。面向城市的高定位,最核心的命題擺在衢州面前,怎樣建設四省邊際中心?二十年間,從市委市政府到基層部門、從專家精英至普通百姓,均開展過深入的研討與交流。衢州是重走老路?比高、比大、比多、比全;還是探索新路?比特、比精、比優、比美。這是兩種不同的道路,也體現著不同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工具的支撐。
經過自上而下的討論,最終我們達成一致共識,衢州要突出品質取勝、功能取勝、特色取勝,真正打造一座不一樣的山水花園城市。具體目標可以概括為:“形態最好、功能最強、環境最優”,其中,首當其沖的“形態最好”和城市設計工作緊密相關。
衢州要做到“形態最好”,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城市大山水格局和空間形態。衢州地形地貌可以概括為“兩山加一川”,中間是盆地,兩側是谷地和地丘,這樣的山水自然環境加上南孔文化的優勢,我們認為衢州應該構建組團式山水城人文景一體的大格局形態。因此,衢州城區在空間形態上形成了大小三城、組團發展、山水城人文景一體的格局;二是建筑自然形態,衢州堅信生態宜居是第一競爭力,我們的城市環境應該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當然,現實發展中衢州在“形態最好”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一方面,山水城人文景城市形態格局仍需優化。局部山水城關系不佳,人文景特色也有待突顯;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也參差不齊,彰顯城市特色的地標或建筑不多。部分城市空間仍存在尺度過大、綠地不足、風貌雜亂等問題。
因此,我們覺得迫切需要城市設計彰顯山水城市的特色,在塑造城市格局、塑造建筑和自然關系上,發揮城市設計的綜合性、引領性作用,使之成為建設“形態最好”的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最適合的工具。
衢州對城市設計工作的認識之二: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國家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在逐步提高,特別反映在對審美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逐步解決了人民的物質需求,但下一階段中,我們要更多的關注人民內在的、對美的需求。這一點反映在衢州也尤為明顯,無論是市長熱線還是信訪接待中,人民群眾對于住房安全、公共服務配套不足、周邊景觀環境差、停車設施少等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需求較強烈。而面向城市更新的城市設計可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系統性可實施的方案。
衢州對城市設計工作的認識之三:
城鄉風貌整治要求
新時期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深入實施,高質量共同富裕全面推進。2021年,浙江省提出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行動。明確以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行動為牽引,綜合實施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補短板、建筑和空間環境改造、自然山水整體保護、人文品質提升、產業特色發展和現代治理優化,努力打造“整體大美”“浙江氣質”的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塑造美麗中國的省域樣板。
衢州的城鄉風貌整治提升工作同樣艱巨,衢州的風物特色與風貌名片仍需進一步體現。這一過程中,城市設計發揮著巨大作用。多年來,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設計、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以外,我們在城鄉風貌整治提升、未來社區建設和城市更新的設計實踐其實更多。當然,這類設計與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設計雖有不同,但理應屬于城市設計的廣義范疇,這類設計實踐在衢州發展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衢州城市設計實踐的特色做法一:
注重頂層引領
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設計對于城市建設的作用,將城市設計落實到各個層面的工作機制中。
一是在頂層設計層面,衢州市落實部省要求,創新性將體現城市設計理念的“45個字”寫進中共衢州市委七屆八次全會《決定》,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新城設計方向與原則清單,統一思路,提高后續設計的一致性以及解決具體落地矛盾的高效性。在具體實踐中體現出來,45字方針已經融入了衢州城市設計的各個方面,就是,“低尺度、密路網、小街巷、地下通、車快捷、人易行、無圍墻、無邊界、無障礙、生態化、低碳化、智慧化、市井味、煙火味、人情味”。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市委市政府的設計方向總結,也反映了衢州對城市設計總體的理念。
二是市級主要領導的現場讀地機制。衢州面向重要地塊的建設,創新性引入現場讀地機制,組建“市主要領導+多部門”的小組踏勘現場,切身感知地塊特征,用“眾創”思維去更新城市,尋找最優規劃設計“靈感”。例如鳳棲云廬地塊,通過市級領導現場讀地,在研究規劃設計條件的時候,提出希望保留紅砂巖的基本地貌特點,具體設計圖是通過抬地等方式解決高差問題,但是具體建筑設計去現場感知每塊地的不一樣。
三是探索責任設計師。衢江區與中規院簽定三年合作協議,中規院作為責任規劃師單位,提供方案咨詢,技術支撐服務,并提供初期半月,穩定期每月至少1次的駐場服務。同時,聘任資深規劃師兼任城市總設計師,探索責任設計師制度。責任設計師制度保障城市設計理念貫穿土地出讓、方案設計、施工建設的全過程傳導。
衢州城市設計實踐的特色做法二:
堅持問需為民
衢州的城市設計實踐中,首要導向便是解決城市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以衢州當下實踐較多的城市更新類城市設計為例,在編制城市設計之前都會做相對比較完善的社區調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更新片區內,往往有很多原住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訴求,這些訴求主要會集中于公共服務、文體設施、教育設施等方面。浙江省在實際工作中歸結為以“一老一小”為代表的突出問題。衢州實踐中通過開展資料采集、媒介大數據、調研問卷、客戶座談會、行業專家KOL訪談等方法,了解居民真實訴求,助力設計的精準性。
衢州城市設計實踐的特色做法三:
系統化推進
衢州城市設計工作已逐步形成編制和實施的系統方案和傳導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面。
城市總體城市設計層面,以衢州中心城區為對象,在總體城市設計中明確城市總體形態、山水空間格局、景觀風貌意象、城市文化與公共藝術等原則性內容。
新城城市設計層面,以衢州高鐵新城為例,城市設計中明確了新城的空間景觀框架、公共空間系統、綠道慢行系統、濱水空間指引等內容。
片區城市設計層面,以高鐵新城智慧小鎮為例,這一層面的城市設計具有較強的實施性,提出具體地塊用地管控條件、設施配套、開發強度等內容,直接指導建筑設計。
項目設計層面,以高鐵新城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為例,基于片區城市設計導則及轉化后的控規提出的管控條件與建設規劃用地條件,這些條件往往非常具體,它包括高度、體量、密度等指標,也包括海綿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的要求等內容。在此基礎上,政府主導進行項目建筑設計與工程設計,最終帶實施方案出讓,確保設計落地。
衢州城市設計實踐的特色做法四:
突出實施性
城市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下衢州乃至浙江省實踐較多的一種類型就是面向實施單元的專項類型的城市設計。這類實施單元,包括完整社區、城市有機更新片區以及城鄉風貌樣板區等,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特征,即快速高效的實施性,通常在面臨設計之后馬上需要實施,實施之后又馬上需要運營的實際情況。
針對這類實施單元,無論是作為地方政府,還是作為實施或運營業主,都希望設計單位可以提供從項目策劃、規劃、建筑景觀設計以及后期運營等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希望城市設計團隊可以全過程跟蹤項目,駐場跟蹤實施。在這方面的實踐中,我們和中規院、省規劃院、同濟規劃院等設計單位都有深入的合作和經驗。
具體的實踐路徑可以大致分為多專業協同與多部門聯動兩大方面。多專業協同方面,衢州已經在探索由城市設計統籌,更具實施性的技術路徑:涵蓋從咨詢策劃、規劃設計、建筑景觀設計,再到運營設計的一體化路徑。需要規劃、建筑、景觀、運營多專業協同,也需要社會學和數字化的支撐。多部門聯動方面,衢州重視城市設計的公共政策屬性,統一包括發改、資規、住建、街道、社區在內的各個部門思想,確保管控要求與設計意圖的有效傳導。
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學術委員會已于2023年3月31日更名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分會“
供稿單位: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分會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理論研究 | 楊曉光:城市設計的衢州實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