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給佛祖打工一周后,我悟了
打開社交媒體,你會發現:游客式的燒香拜拜,對年輕人來說已經不夠用了。如今他們有了更新的解壓姿勢——裸辭“出家”,也就是到寺廟或者道觀做義工。
這屆年輕人,不是去淄博燒烤,就是去寺廟燒香。(圖/受訪者 小刺猬)
精心安排上吃齋念佛抄經,掃地、洗碗、摘菜、搬東西等輕體力活,這種簡單又乏味的低欲望生活方式,似乎已成了他們新一輪的gap day方法論。
短暫躲避KPI和996,這些地方能成為我們逃離內卷的下一站嗎?我們找了三位到寺廟道觀體驗生活的人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自述故事。
裸辭去道觀
享受空閑也是一門功課
25歲 Ara | 在浙江湖州綏佑宮“出家”
我原本在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當運營,在想要裸辭的那段時間,剛好刷到了綏佑宮義工招聘的帖子,加上一直以來我對佛道都很感興趣,離職后的一個月,我當即決定打包好行李,飛到湖州德清縣的綏佑宮,開啟了為期一周的道觀義工生活。
無論在平時的工作還是生活當中,我都是“眼里很有活”的人,即使在辭職后,我去旅行也是“特種兵式”的,會把自己每個小時的行程都計劃得非常滿。
于是,剛到道觀做義工時,我感到非常不適應,有時候一下子把活干完了,剩下的時間晾在那我就會特別不習慣。當度過的每個時刻沒有被填滿時,我就會急著到處問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到處找活干。
到道觀生活,慢下來也是一門功課。(圖/受訪者 Ara)
這種習慣性被KPI支配的焦慮到了第二天就緩解了一些,其實道觀里的生活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仙,他們過的也不過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外面的人對里面好奇,里面的人也對外面的生活好奇,道長們也不是白胡子仙氣飄飄,他們出行也并不是御劍飛行,也是要坐高鐵的。
我一開始想到道觀當義工,是抱著那種下地干農活的心態去的,想著可以瘦幾斤回來,沒想到那一周過得比想象中輕松好多。無非就是早上6點鐘起床,在天臺打動功練八段錦,然后掃掃地,整理一下大殿,念念經文,疊疊元寶,下午有時間還可以到茶室練練電子琴,上上書法課。
在道觀里,要學會享受無聊和空閑。(圖/受訪者 Ara)
有次上早課,無意中讀到《清靜經》里頭的一句話:“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句話一下擊中了我,讓我意識到一切煩惱或許都是我內心世界所臆造出來的,所以當我有煩惱的時候,我很容易想到這句話,試圖讓自己平靜下來,看待客觀事物不摻雜太多個人的情緒,頓時覺得整個人的心胸都開闊了不少。
畢竟相比起焦慮和煩惱,生活還有太多值得銘記的畫面。我在道觀里,發現生活每天都有令我動心的場景。
比如第一天,天微微亮時,外面是鄉間田野,我在天臺看著這樣的風景做早操覺得分外舒暢。有天中午,看義工小伙伴躺在草坪上享受著日光浴,我不由感慨:像這樣美妙的時刻,我之前到底錯過了多少?
學會發現身邊細微、平凡的美好。(圖/受訪者 Ara)
30歲不上班去寺廟做義工
我想說:逃避可恥,但有用
30歲 小刺猬 | 在北京朝陽寺“出家”
北漂8年,我做過稅務,有過四大銀行和互聯網的經歷,今年年初開始沒上班,現在還在gap。
回想起4月去寺廟做義工的日子,雖然只有短短兩天,但對我而言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程,甚至給我帶來了一些認知上的顛覆。
或許是上一份工作的內耗有點太嚴重了,我經常失眠,開始接觸冥想,也因此關注到寺廟的禪修班,奈何禪修班火爆到超乎想象,我沒能報上名便去了北京朝陽寺做義工。
前往朝陽寺的年輕義工越來越多。(圖/受訪者 小刺猬)
我本來是一個早起困難戶,但在寺廟生活后,我發現原來早起可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大概是因為住在山里,早上的空氣清新到帶著一種催人清醒的氣味,也可能因為沒有上班上學這種迫不得已去做的事情,沒有了壓力和排斥心理,我反而可以享受起清晨的時光,原來一上午如此的長,可以做的事情也如此多。
我原本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人,煮個螺螄粉都要加肥牛。但神奇的是,吃了整整兩天素,我一秒都沒有想過吃肉。在廟里其實吃得很簡陋,多是白菜、豆腐、茄子、土豆、豆角這種極家常的菜,也是未經太多復雜調味的樸素味道。
寺廟的飯菜很簡單樸素,但總讓人很滿足。(圖/受訪者 小刺猬)
以前的我完全想象不到自己能忍受每天吃得這么清淡,但事實是,我吃得很快樂。每天有固定的吃飯時間,也沒有零食加餐,沒有夜宵沒有外賣,我每頓飯都吃得很珍惜,不會浪費一口菜、一粒米。不貪圖口腹之欲的進食,這種“饑餓”反而讓我覺得更快樂和滿足。
在寺廟里做義工的意義是什么?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求修行,有人求清靜,有人求新鮮。對于我來說,短短兩天的寺廟義工生活,讓我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心安。在寺廟里我看到了另一種生活方式——“一分錢沒有并不一定會寸步難行”。
在寺廟里能發現另一種生活方式。(圖/受訪者 小刺猬)
這里所有人對別人都很包容,佛講究“結善緣”,師父會無差別地對待每個人。你可以免費住在那,呆多久都行,免費吃飯,力所能及地做自己能做的事,讀書或者修行。
在寺廟里,生存只需要一張床、一口飯,有些壓力和焦慮其實是被人為創造出來的。
這兩天有一段對話讓我感觸很深,一個義工妹妹問大師父呆在這多久了?大師父說:“十多年了,有緣便呆在這兒了。”妹妹問:“如何判斷是否有緣呢?”大師父說:“我在這廟里呆得住,這廟也肯留下我,這就是緣分。”
我想對去寺廟逃離內卷的人說,逃避可恥,但有用。其實花一段時間逃離日常生活,會讓你對自己有新的認知,就像師父說的,來了就是結了一段緣。
雖然一旦投身日常生活,還是會容易陷入沒法控制的焦頭爛額,但區別在于,我們內心某處埋下了一顆那樣的種子。或者什么都不想單純放空兩天,就足以攢一點能量重返生活了。
寺廟不一定是避難所,但可以成為都市人放空身心的充電站。(圖/受訪者 小刺猬)
離開道觀
生活仍要繼續
27歲 阿林 | 在四川都江堰玉清宮“出家”
如果說現在很多人去道觀是為了逃避內卷,那我肯定不是其中之一,因為我早就清楚徒有焦慮不去行動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道觀或者寺廟治不好焦慮和不安。
我只是向往清靜的道觀生活,加上我是四川人,所以選了一個距離較近的青城山玉清宮。
青城山的玉清宮風景一瞥。(圖/受訪者 阿林)
在道觀里能做的事情挺多的,可以擼貓,還可以去書房讀書,早上和下午都有早晚課,晚上道長還會叫上大家一起去茶話會,一般會先帶著大家誦一段經文,然后給大家品嘗自己采的茶葉,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跟著道長,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走進山里,鉆進各種樹叢,碰著一頭的蜘蛛網,去采野茶,采野果野菜,道觀里的小狗“臘梅”有時也跟著我們一起上山,再一起回道觀。
曬茶悠然看青城山。(圖/受訪者 阿林)
來道觀生活能認識各種不同的人,大部分都是來這里尋求解惑的年輕人。有一個成都姐姐,天天坐在窗邊研磨寫書法,看到各種事物都能引經據典,我很羨慕她的好文采。她說是因為家在春熙路覺得吵鬧,便來這安靜安靜,來過好多次了。
有一個東北大哥,帶著攝影機,一般都在拍道觀里的各種事物,或面無表情地坐著喝茶,通過他的表情我能感覺得出他的解惑之心之重。他很多時候都在跟道長聊天,走的時候也說他心里的惑其實在上山的路上就已經有答案了。
阿林最喜歡跟著義工小伙伴上山采野果野菜。(圖/受訪者 阿林)
還有一個河北的姐姐,從早到晚都在學習背誦經文,據說她想拜入道觀里,不過好像時機還未到,這個姐姐的向道之心很是虔誠,就是感覺她臉上的神色總是過于沉重。
于我而言,道觀只是能讓內心世界暫時平靜、讓急躁步伐平緩的一隅之地,總歸是治不好真正的焦慮,所有的疑惑和焦慮只能自己從心底里想開,都需要一個契機。
好比之前發生在我身上的兩件事,已經讓我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以前在斯里蘭卡,我有一次在海灘玩浪,被卷入暗流,那次如果不是岸上恰好有人在的話,我已經不在人世了,這是其一。其二是疫情之前我在泰國創業,所有的東西都走上正軌,一切蒸蒸日上,卻又因為疫情而全都打了水漂,以往的努力都白費了。
雖然可以蟄伏在道觀里思考人生,但人也要往前看。(圖/受訪者 阿林)
換作是以前,這兩件事對我的打擊可能會讓自己過不了這個坎,但我后來想通了,或許是道法自然這個理念也影響了我,總覺得在命運的洪流下,世事無常,人能做的有限,只能做好自己該做的,很多事情強求不了。
如今眼看出境游放開了,我打算回泰國繼續創業,這種“佛系”心態會讓我更好地向前看。
人不能總待在道觀里,生活仍要繼續。
撰稿 周芷若
原標題:《給佛祖打工一周后,我悟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