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科普書單·新書|動物為什么吃不胖

澎湃新聞記者 阮玄墨
2023-05-31 16:37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科普書單·新書”系列是澎湃新聞翻書黨欄目最新推出的原創書單,旨在為對科普感興趣的讀者提供新書資訊。

《親愛的數學:在無限的邊緣超越》

[英]戴維·達林、[英]阿格尼喬·班納吉 著,肖瑤 譯,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2023年5月版

戴維·達林和他的天才學生阿格尼喬·班納吉認為,數學是通往奇妙思維世界的鑰匙,它可以幫助我們突破現實世界中思維的枷鎖,用出乎意料的方式重新看待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他們從現實世界的問題入手,選擇數學領域里的一些典型主題,如四維空間、分形、悖論、拓撲等,將幾百年來的數學家接力探索的發展歷程融入其中。他們運用來自不同領域的豐富事例、大量形象的比喻和輕松有趣的語言,盡量減少方程和運算公式的出現,展現了數學有趣、古怪與魅力的一面。他們在本書的“致讀者”一文還鼓勵讀者:“事實上,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數學家。”戴維·達林,1953年生,曼徹斯特大學天文學博士、科學作家、音樂家。著有《永恒的方程》等50余部作品,涵蓋宇宙學、物理、數學以及哲學等領域。阿格尼喬·班納吉,2000年生于印度加爾各答,后移居蘇格蘭。從小展現出過人的數學天賦,IQ超過162,2018年以滿分獲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第一名。十二歲起,就跟著戴維學習數學和科學,目前就讀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又來了》

[美]蘭道爾·門羅 著,鄧舒夏 爾欣中 茍利軍 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未讀·探索家,2023年4月版

本書是《萬物解釋者》作者蘭道爾·門羅的新作。《萬物解釋者》中譯本2016年出版,在國內也風靡了一段時間。在這本《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又來了》中,門羅試圖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如果地球是一只巨大的眼睛,它能看多遠;要多少人才能一天建成羅馬;如果所有人同時打開冰箱,能為地球降溫嗎?塑料玩具恐龍里有多少是真恐龍?門羅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講道:“我喜歡荒誕的問題,因為沒人會知道答案,也就意味著感到困惑也沒關系……同樣的科學道理被用來回答嚴肅的問題和愚蠢的問題……試圖回答愚蠢的問題可以讓你了解一些嚴肅的科學。即使這些答案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用處,光是知道它們就很有趣了。”

《老而不衰的科學:我們為何衰老,又如何實現生命質量的躍升》

[英]安德魯·斯蒂爾 著,張文韜 王曦 譯,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2023年4月版

這本書介紹了關于衰老的前沿科學研究,歸納了衰老的十大基本特征——DNA損傷與突變、端粒的縮短等等,并總結了治愈衰老的四種療法——除舊、換新、日常修復和基因的重編程,幫助我們了解如何用科學方法達到老而不衰,以及如何活得更久但不生病。最后一部分還如大家期待的那樣,告訴讀者怎樣的生活方式可以活得更久——不要吸煙、控制飲食、多做運動等等。作者是計算機生物學家,物理學博士,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研究員。他運用計算機從事DNA解碼工作,試圖揭開現代生物學隱藏的秘密。他擅長用粒子加速器分析磁性和半導體材料。后來從物理學的研究轉向生物學,因為他意識到,人類的終極痛苦來自于衰老,而他想改變這一切。

《傳染病與文明:通往共生之路》

[日]山本太郎 著,朱田云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3年5月版

作者從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開始追溯傳染病與人類的關系,描繪了人類社會在面對傳染病的種種威脅時采取的各式姿態。文明之初,人類曾過著與傳染病無緣、非常健康的生活。隨著文明的進步發展,定居農耕以及野生動物的家畜化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然而文明成為傳染病的搖籃的同時,傳染病也為人類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作者細數了傳染病的傳播與近代世界體系、殖民地主義以及開發自然資源的關系。人類曾在發明抗生素后自以為已經完全戰勝了傳染病,卻在不久后的非洲大陸又發現了至今沒有研制出特效藥的埃博拉病毒。最后作者認為與傳染病的共生并非理想中那樣均衡的關系,而是無可奈何的妥協。與傳染病共生并不代表要放棄克服某種疾病的努力。作者在本書結尾處表示:“對于那些被病原體奪走的生命,作為一名醫生、一個從事醫學相關工作的人,我無法視而不見。”山本太郎,1964年生,1990年長崎大學醫學部畢業。醫學及國際保健學博士、京都大學研究科助教授、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教授,專業是國際保健學與熱帶感染癥學,曾赴非洲、海地等地抗擊傳染病。

《量子物理如何改變世界》

[意]卡洛·羅韋利 著,王子昂 譯,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磨鐵·文治圖書,2023年5月版

享譽世界的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在時空物理學上做出了突破性貢獻,被譽為“下一個史蒂芬·霍金”。他的《七堂極簡物理課》《時間的秩序》等作品暢銷全球,被譯成41種語言。在這本《量子物理如何改變世界》前言中,卡洛·羅韋利講道:“我的作品面向的,首先是不了解量子力學,但有興趣盡自己所能去理解量子力學是什么、意味著什么的讀者。我要盡可能地做到敘述簡潔,因此一切對把握問題核心并非不可或缺的細節,我都略而不談。我要盡可能地做到清晰易懂,因為我探討的是科學中最晦澀難懂的理論。與其說我講的是如何理解量子力學,不如說我只是解釋了為什么量子力學是如此難以理解。……在開始閱讀前,有一事需讀者悉知。未知的深淵永遠對人具有吸引力,也總是令人目眩神迷。認真思考量子力學,反思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的過程幾乎是一種近似迷幻體驗的經歷:它總是變著花樣要求我們放棄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中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無懈可擊的東西,它要求我們接受現實與我們的想象有著深刻差異這一事實,要求我們不要懼怕深不可測的未知之物,要敢于將目光投入深淵。”

《科學技術史手冊》

吳國盛 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年5月版

這是一部反映國際科技史學科發展的全貌的大部頭,由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老師在內的30名編者編寫。全書1200余頁,共54章,涵蓋科學史、技術史、醫學史以及中國科技史4個方面,分學科概述、文獻指南和學科建制3個部分,16個類別,描繪了科學史發展的經緯網。學科概述部分是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學科概述文章,展示學科發展和編史學的變遷。文獻指南是本書的主體,包含了通史通論(工具書、通史通論)、前現代史(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臘、中世紀、伊斯蘭科學、現代早期)、分科史(數學史、物理學史、化學史、天文學史、地學史、生命科學史、醫學史、技術史)、國別史(英國科技史、法國科技史、德國科技史、俄國科技史、美國科技史、日本科技史)、專題研究(科學革命、啟蒙科學、工業革命、性別與科學、科學與宗教、科學儀器史)、中國科技史(中國科技通史、中國農學史、中國醫學史、中國天學史、中國算學史、中國博物學史、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國近現代科技史)。根據每一個類目的特點,還分為了工具書、通史、分科史、專題研究、人物研究等。這部分是編者們根據國際同行的既有工作編寫,補充了西方著作的中譯本和中國學者的工作,為科技史的初學者提供了一個入門的向導。學科建制部分對科技史家共同體的各個方面進行介紹,包括雜志、學會、會議、學位、獎項,最后是約160位著名科技史家的小傳。

《漫畫物理學》

[德]本亞明·巴爾、[德]鮑里斯·萊麥爾 著,[加]里娜·皮科洛 繪,萬潔 譯,四川文藝出版社·果麥文化,2023年5月版

在《漫畫物理學》前言中,為其繪圖的漫畫家里娜·皮科洛說:“本書語言淺白而日常,就連我這樣的漫畫家都能看懂。本書由本亞明·巴爾和鮑里斯·萊麥爾合著,他們將向你展示反物質與香蕉之間的聯系,解釋在飛機上你為什么會感覺自己脹了起來。他們會剖開原子,會引得你質疑腳下大地的穩定性。他們會告訴你怎樣用能量創造出物質。他們甚至會讓你好奇地想,世上會不會有另一個宇宙,那個宇宙中會不會存在另一個你,另一個你會不會正在看像這本書一樣奇怪的另一本書。”本亞明·巴爾,德國漢堡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擁有德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即波茨坦的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在科研之余,本亞明喜歡通過辦公開講座或寫科普書的方式給門外漢講物理學。鮑里斯·萊麥爾,基本粒子實驗物理學家,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任職,并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參與ATLAS(超環面儀器)實驗項目。鮑里斯是知名科普達人,曾獲得2011年度“德國科普比拼錦標賽”冠軍。

“簡明量子科技叢書”

成素梅 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3年4月版

在叢書總序中,主編成素梅講到這套書的出版源起:“為了使沒有物理學基礎的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和更系統地了解量子技術的發展概況,突破大眾對量子科技‘知其然,而不是知其所以然’的尷尬局面,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策劃和組織出版了本套叢書。本套叢書共由六部著作組成,其中,三部側重于深化對量子理論基本原理的理解;三部側重于普及對量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發展概況的了解。”《量子佯謬:沒有人看時月亮還在嗎?》(喬從豐 著)一書通過集中講解“量子鴿籠”現象、惠勒延遲選擇實驗、量子擦除實驗、“薛定諤貓”的思想實驗、維格納的朋友、量子杯球魔術等來引導讀者深入理解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通過介紹量子強測量和弱測量來闡述客觀世界與觀察者效應,回答月亮在無人看時是否存在的問題;通過描述哈代佯謬的思想實驗、量子柴郡貓、量子芝諾佯謬來揭示量子測量和量子糾纏的內在本性。《通幽洞微:量子論創立者的智慧樂章》(成素梅 程瑞 著)一書立足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視域,追溯和闡述量子論的首創大師普朗克、量子論的拓展者和尖銳的批評者愛因斯坦、量子論的堅定守護者玻爾、矩陣力學的奠基者海森堡、波動力學的創建者薛定諤、確定性世界的終結者波恩、量子本體論解釋的倡導者玻姆以及量子場論的開拓者狄拉克在構筑量子理論大廈的過程中所做出的重要科學貢獻和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剖析他們在新舊觀念的沖擊下就量子力學基本問題展開的爭論,來透視物理、數學與哲學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萬物一弦:漫漫統一路》(張天蓉 著)系統地概述了至今無法得到實驗證實,卻令物理學家情有獨鐘并依舊深耕不輟的弦論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以及基本理論。內容涵蓋對量子場論發展史的簡要追溯,對引力之謎的系統揭示,對標準模型的建立、兩次弦論革命、弦的運動規則、多維空間維度、對偶性、黑洞信息悖論、佩奇曲線等前沿內容的通俗闡述等。弦論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不僅解決了黑洞物理、宇宙學等領域的部分問題,啟發了物理學家的思維,還促進了數學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和發展,是目前被物理學家公認為有可能統一萬物的理論。《極寒之地:探索肉眼可見的宏觀量子效應》(彭鵬 著)一書通過對愛因斯坦與玻爾之爭、貝爾不等式的實驗檢驗、實數量子力學和復數量子力學之爭、量子達爾文主義等問題的闡述,揭示了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世界如何過渡到宏觀經典世界這個重要問題上展開的爭論與探索;通過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超流、超導等現象的描述,闡明了在極度寒冷的環境下所呈現出的宏觀量子效應,確立了微觀與宏觀并非涇渭分明的觀點;展望了量子效應發展起來的量子科技將會突破傳統科技發展的瓶頸和賦能未來的發展前景。《量子比特:一場改變世界觀的信息革命》(戎思淼 著)一書基于對何為“信息”問題的簡要回答,追溯了經典信息學中對信息的處理和傳遞,或者說,計算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歷程,剖析了當代信息科學與技術在向微觀領域延伸時將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發展瓶頸的原因所在,揭示了用量子比特描述信息時所具有的獨特優勢,闡述了量子保密通訊、量子密碼、量子隱性傳態等目前最為先進的量子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發展概況。《量子計算:智能社會的算力引擎》(李宏芳 著)一書立足量子力學革命和量子信息技術革命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揭示了計算和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思維觀念變革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瓶頸;分析了兩次量子革命在推動人類算力躍遷上新臺階的重大意義;闡釋了何為量子、量子計算以及量子計算優越性等概念問題,描述了量子算法和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及其研究進展;展望了量子計算、量子芯片等技術在量子人工智能時代的應用前景和實踐價值。

《夜空下的世界》

[美]巴巴克·塔夫雷什 著,魏曉凡 譯,戴建峰 校譯,金城出版社,2023年5月版

本書匯集了25個國家40多名頂尖攝影師的攝影作品,收錄超過200張照片,為我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壯麗夜空,包括震撼世界的天體事件,星空下的世界文化遺產,一些國家和地區著名的地標,還有遠離城市光污染的自然以及自然與城市文明融合的場景。作者巴巴克·塔夫雷什是國際項目“夜空下的世界”的創始人,他精心策劃了這本攝影集,其中很多圖片是以前從未發表過的,用以展示夜晚天空的真實光彩,并提供專業的夜空攝影指南與天文科普,幫助你捕捉美麗的天空影像。“夜空下的世界”是無國界天文學家組織發起的第一項夜空攝影項目,夜空攝影大師們穿越世界各地,捕捉前所未見的地球與天空的真實模樣,發現宇宙之美,觀察重大天文事件,關心地球暗夜保護,鼓勵人們重拾那一片被遺忘的夜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其指定為2009年“國際天文年”的第一個專項活動。巴巴克·塔夫雷什(Babak Tafreshi),夜空攝影大師,天文學家無國界組織(AWB)的董事會成員,2007年創立“夜空下的世界”(TWAN)項目,2009年獲倫納特·尼爾森獎,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學攝影獎,以表彰他對全球夜空攝影的貢獻。他的作品以夜空為背景,架起地球與天空、藝術與科學、文化與時間的橋梁。

《地球之肺與人類未來》

[美]約翰·里德、[美]托馬斯·洛夫喬伊 著,王志彤 譯,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湛廬文化,2023年4月版

地球上現存著五大巨型森林:北美巨型森林、泰加林、亞馬孫雨林、剛果雨林、新幾內亞雨林。這些巨大的森林對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數千種文化和穩定的氣候至關重要。約翰·里德和托馬斯·洛夫喬伊為解決這些森林面臨的最大挑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大規模擴大保護區,到支持土著森林管理員,再到規劃更智能的道路網絡。《地球之肺與人類未來》為政策制定者指明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并建議我們通過日常決定吃什么、建什么、買什么、去哪里以及如何到達這些地方,來幫助拯救大森林。托馬斯·洛夫喬伊是美國著名環保主義者,生物多樣性之父,首次將“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引入科學界。

《地球生命小史》

[英]亨利·吉 著,邢立達 唐亦辰 譯,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23年4月版

亨利·吉用12個簡潔明快的章節、科幻小說般的筆法,綜合當今最新的科學研究和化石記錄,講述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誕生、消亡與更迭,并暢想了未來十億年的生命圖景:生命是如何被地質、氣候和大氣力量反復塑造,依靠微妙的平衡存在于地球上的?五次大滅絕之后,人類這一物種將在哪個世代、以何種姿態迎來滅絕呢?亨利·吉是劍橋大學古生物學博士,《自然》雜志資深編輯,《自然》科幻專欄“未來”的主持人和開創者。1987年以記者身份進入《自然》雜志,在《自然》擔任作家和編輯的三十年里,他不僅是科學的觀察者,也是積極的參與者。在他的指導下,《地球生命小史》這本書里提到的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基本都有發表。

《天哪,我居然活下來了!古生物的演化故事》

[日]探究學社 著,丁丁蟲 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4月版

5億年來,地球經歷了5次大滅絕,有數不盡的霸主動物登場:人類的祖先是什么?猴子?古猿?還是一條魚?它們離我們有多遙遠?時間來到5億年前,此時的它是——一只皮卡蟲!一只體長只有6厘米,晃晃悠悠地漂在寒武紀海洋中的小家伙。看起來弱弱的皮卡蟲是怎樣面對這些磨難的?這本來是個“危機重重”的故事,但本書卻用十分幽默搞笑的方式娓娓道來。

《屠海:北美生物滅絕檔案(16世紀到20世紀)》

[加]法利·莫厄特 著,高見 劉瑩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4月版

《屠海》詳盡地記錄了自16世紀西方人踏足北美洲之后的500年間,北大西洋沿岸超過50種動物減少甚至滅絕的過程。原本這里的各種動物不計其數,然而隨著歐洲移民的進入和商業性捕殺的加劇,包括鳥類、魚類、哺乳動物在內的物種紛紛遭到屠戮,無數的大海雀、鯨類、海象、北極熊、美洲獅等被奪去生命。本書出版后掀起了世界范圍內海洋生態保護的熱潮,推動了環境改革和海洋立法進程,影響了一代人的海洋保護意識。法利·莫厄特是加拿大自然文學作家,堅定的環保主義者。一生出版著作44本,有2500多萬冊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其代表作有《鯨之殤》《與狼共度》《鹿之民》《屠海》等。

《鯨魚海豚有文化:探索海洋哺乳動物的社會與行為

[加]哈爾·懷特黑德、[英]盧克·倫德爾 著,葛鑒橋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5月版

本書兩位作者試圖定義什么是鯨類動物文化,它如何存在,它對鯨魚和海豚的未來意味著什么,以及最終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在剖析鯨類的文化、行為、基因、生態、保育之外,本書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鯨魚海豚社會與行為里的知識和趣事。人類常有錯覺以為我們孤獨地站在物種智能的頂峰,但其實我們還有深洋大海,以及在海洋里的朋友。它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社會生活與行為,展現了生物智能的其他可能表達形式,是以鯨之為鯨,人之為人。哈爾·懷特黑德是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教授,著有《抹香鯨:海洋中的社會進化》和《動物社會分析》,均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盧克·倫德爾是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海洋哺乳動物研究中心和社會學習與認知進化中心的生物學講師。

《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

[英]伊恩?斯圖爾特 著,勞佳 譯,人民郵電出版社·圖靈新知,2023年3月版

作者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中講道:“為什么是17個呢?好吧,作為一名作家,我面臨的大問題很快就出現了:不是找不到足夠的方程來寫,而是要將方程縮減到合理的數量。它可以是一個整數,比如20個,但這本書的篇幅就太長了。如果是15個的話又太短了。17、18個看起來剛剛好。當然,‘17’在某種程度上更加神秘,這就是為什么人們一直問我:‘為什么是17個?’書名聲稱這些方程改變了世界。我對這一點確信無疑。每一個方程都代表了數學或科學的進步,而這些進步真真切切地改變了世界。例如,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組通過簡單的計算直接預測了無線電波的存在,這帶來了廣播、電視、雷達和所有的現代通信。想象一下,一個沒有收音機的世界會是什么樣!”這本書英文原版初版于2012年,書名為In Pursuit of the Unknown: Seventeen Equa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現在中文版的書名是原書的副標題,聽上去更能夠吸引讀者。

《動物為什么吃不胖:關于食欲、代謝與肥胖的營養大發現》

[澳]大衛·勞本海默、[澳]史蒂芬·J.辛普森 著,范雪竹 譯,貴州人民出版社·后浪,2023年3月版

兩位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大衛·勞本海默是悉尼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營養生態學教授,健康與醫學跨學科研究機構查爾斯·帕金斯中心營養學學科帶頭人。史蒂芬·J.辛普森是悉尼大學健康與醫學跨學科研究機構查爾斯·帕金斯中心學術主任,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基于30年來的跨物種實驗和研究,他們提出了全新的蛋白質杠桿理論,對理解人類的飲食、新陳代謝疾病和肥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揭示當今人類陷入營養困境真正緣由的同時,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營養建議,幫助我們在迅速變化的食物環境中,重拾身體的古老智慧,聰明地平衡美味與健康。本書的英文名為Eat Like the Animals:What Nature Teaches Us About the Science of Healthy Eating,中譯為“動物為什么吃不胖”也十分討巧。

《愛因斯坦的國度》

[法]艾蒂安·克萊因 著,任茹茹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99讀書人,2023年2月版

法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博士艾蒂安·克萊因踏上旅程,體驗愛因斯坦生命中重要的城市,想象他命運中顛覆性的時刻。在阿勞,十六歲的愛因斯坦想知道如果自己騎上一道光會發生什么事情;在蘇黎世,他成為一名工程師,對實驗物理充滿熱忱;在伯爾尼,他在供職于聯邦知識產權局期間發表了五篇文章,其中一篇正是關于那個徹底改變空間和時間關系的狹義相對論;在布拉格,他提出了光被引力偏轉的想法,產生了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雛形;然后在布魯塞爾,在安特衛普,又輾轉至北海,那是一九三三年,愛因斯坦在北海避難數月,終于離開歐洲定居美國……艾蒂安·克萊因領導法國原子能委員會材料科學研究實驗室,同時進行密集的科學普及活動,主要圍繞當代物理學,特別是量子物理和粒子物理,著有多部暢銷科普作品,主持播客節目《問題中的科學》。

《深時之美:從宇宙星塵到人類文明,跨越45億年的地球故事》

[美]賴利·布萊克 著,劉小鷗 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記號Mark,2023年6月版

“深時”是塑造我們星球地質事件的時間尺度。這一尺度十分巨大,甚至挑戰了人類的理解極限,但它的證據卻是隨處可見的。本書匯集了前沿研究成果與近200幅精美圖片,按照時間順序,從古代巖層到“天外來客”,從鯊魚牙齒化石到水下森林,逐一探討了地球歷史上的精彩時刻與重大事件,揭示了“深時”的證據。其中很多古代遺跡是我們如今可以看到和觸摸到的,它們成為當下與遙遠過去的橋梁,讓我們得以一窺塑造我們棲居之所的地質事件與曾經存在過的遠古生靈。本書描繪了45億年的地質歷史,講述了從地球形成到人類文明曙光出現的故事,也講述了時間本身的故事。賴利·布萊克是專門研究古生物學的科學作家,曾為《連線》《國家地理》和《科學美國人》撰稿,并被《商業內幕》稱為頂級“科學社交媒體奇才”。賴利也是“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的常駐古生物學家,著有《恐龍時代》和《史前掠奪者》。

《現代科學的誕生》

[意]保羅·羅西 著,張卜天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4月版

意大利著名科學史家、哲學史家保羅·羅西的《現代科學的誕生》一書中譯本出版,這是他第一本被譯成中文的著作,由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張卜天老師翻譯。保羅·羅西自述:“本書不是為科學史家或科學哲學家寫的,而是為那些開始對思想史和復雜的、激增的、迷人的科學哲學對象感興趣的年輕人而寫的。我特別想到了這樣一些讀者,其中包括我的一些好友,他們一直致力于‘人文’研究,認為科學很‘枯燥’,從心底里相信科學與文化和文化史無甚關聯。”張卜天在“譯后記”中評論道:“作為一部討論科學革命的普及讀物,《現代科學的誕生》的一大價值在于包含了其他同類著作中鮮有談及的重要主題,比如知識的保密與公開,地質學與時間的發現,植物分類與普遍語言,等等。羅西在敘事時也以這些主題(和一些重要人物)為主線,而非按照年代線索進行組織。羅西對原始史料的熟稔,使他在處理這些主題時往往會有別開生面的論述,這一點為許多科學史家所稱道。”

《機器人簡史》

[美]達斯汀·A.阿布內特 著,李尉博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4月版

本書追溯了美國文化中機器人觀念的歷史,談論了從18世紀到21世紀美國人對半機械人、自動機和機器人的觀念的演變。作者從跨學科的視野出發,廣泛而深入地借鑒了思想史、文學、電影和電視等資源,探討了機器人及其衍生的裝置,如何不僅在概念上相互聯系,而且體現了現代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些問題,如關于男女差異、種族差異、奴隸制、共和主義、機械化、后工業主義等問題。達斯汀·A.阿布內特現任加州大學美國研究系副教授,一位歷史學家和美國研究學者,專業領域為文化史和知識發展史,科學與技術史。

《消失動物圖鑒》

[法]呂克·塞馬爾、[法]揚尼克·富里耶 著,張鳴 譯,海峽書局·后浪,2023年4月版

隨著物種的誕生與消亡,生命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數億年。然而,在最近的數百年間,大約有260種脊椎動物由于人類的活動而滅絕。本書旨在通過69幅已經滅絕的動物肖像敲響第六次大滅絕的警鐘,講述業已消失的動物如何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科普如何用現代技術延續物種,技術的發展又如何豐富了物種保護的實操手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若干小故事,配以荷蘭萊頓自然博物館珍貴藏品的高清照片,意在告知人們,滅絕已經開始,維持生物多樣性平衡迫在眉睫。萊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大多數藏品都是孤本。呂克·塞馬爾是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講師,生態和保護科學中心社會生態系統團隊的一員。

《世界的形狀:讀懂你一知半解的科學知識》

石峰 著,臺海出版社·知乎BOOK,2023年4月版

本書是微信公眾號“老和山下的小學僧”科普文章集結,內容涵蓋量子物理、前沿技術、核能應用、宇宙天文、太空旅行、生物醫學六大領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之間的關系及其演進路徑。量子力學到底有沒有具體的應用?芯片是不是比原子彈更難制造?空間跳躍、時間倒流真的只是科幻嗎?關于科學知識,有很多是我們還一知半解的。作者用生動風趣的語言,把枯燥的科學知識講述成大家都能聽懂的故事。石峰畢業于浙江大學物理系,現主攻納米催化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工作細胞》(2冊)

[日]清水茜 原著、[日]牧村久實 著/繪、吳一紅 譯,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23年3月版

《工作細胞》科普繪本由《工作細胞》原作者清水茜監制,牧村久實繪圖。相較于原著成人日漫風,本書畫風有趣可愛,人物形象進行了縮小化處理,有這樣類似迷宮、找不同這樣的互動小游戲。里面涉及流行感冒、新冠病毒、身體擦傷等科普小知識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書中將各種人體細胞擬人化,容易迷路的紅血球、冷酷的白血球、可愛又可靠的血小板,生動形象。繪本結合了肺炎、流感、寄生蟲病、傷口感染和結痂等知識點,每個小故事講解一個知識點。拓展講解了疫苗、流感、發燒等與兒童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

《芯片簡史:芯片是如何誕生并改變世界的》

汪波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廬文化,2023年4月版

作者以芯片誕生和發展為主線,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雜志、書籍或新聞報道的龐雜信息重新組織、編排,呈現了芯片發明與發展的60多年歷程。從支撐芯片產業發展的量子力學講起,逐漸發展到半導體物理學,進而催生了半導體器件,這些器件又由簡到繁,演化出了雙極型晶體管、MOS場效晶體管、光電二極管等,并由此集成構造出了模擬芯片(通信和傳感器芯片等)、數字芯片(CPU、存儲器、FPGA等)和光電芯片等。本書還展示了芯片設計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動的發展過程,并指出了芯片未來面對的挑戰和可能的解決路徑。汪波是資深芯片研究專家,早年留學法國,獲法國里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集成電路碩士學位和利摩日大學高頻微電子學博士學位,分別在華為公司、法國里昂納米國家實驗室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積累了二十余年經驗。

《昔日的世界:地質學家眼中的美洲大陸》

[美]約翰·麥克菲 著,王清晨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4月版

本書記錄了一次跨越20年的旅行。作者約翰·麥克菲偕同不同的地質學家在美國北緯40度附近取一個橫截面,來回穿行,描述這個截面里的一個個地質地貌,解讀一個個地質故事,挖掘一篇篇歷史。作者游覽了一個個風貌各異的地理省區,描寫所見景點的景色,寫陪同他旅行的地質學家,穿插著寫了這些地質學家的人生歷史,地質學的歷史,乃至地球的歷史。通過這些歷史的解讀,他看到了高爾夫球場和冰川地貌的密切聯系,理解了摩門教為什么最終選擇在鹽湖城棲身,明細了標新立異的美國風景畫派為什么被稱為哈得遜河畫派。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讓讀者了解地質科學,也了解與他同行的地質學家是如何開展研究的。地質學四部曲《昔日的世界》于1998年出版了合集,并于1999年獲得普利策獎。

《天文學講座》

[日]谷口義明 著,何伊文 譯,廣東人民出版社·創美工廠,2023年4月版

這部“不重要、不緊急”的《天文學講座》,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詳細介紹了關于星系的大小事宜,并以當下的眼光去探究宇宙星系的生活。即便存在各種限制,我們也不能抹殺眺望夜空這種“非必要”活動的重要性。谷口義明,日本放送大學教授,理學博士、天文學者。1954年出生于北海道名寄市。1988年在東京木增天文臺工作期間,發現了出現在室女座星系NGC 4772中的II型超新星SN 1988E,著有《銀河系消失之日》《仙女座星系的旋渦》《宇宙為什么創造黑洞》等多部關于宇宙星系的作品。

《那些動物教我的事:一位自然觀察者的博物學札記》

張瑜 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5月版

本書是資深自然觀察者張瑜以長達30年的積累書就的博物學札記。作者采用輕松、幽默的筆觸,以自己從小到大和四種動物——鴨子、松鼠、螳螂、刺猬——相識相知的故事為線索,通過攝影和文字刻畫一個個真實生動的場景,回顧了自己一路走來是如何與這些動物結緣并從中獲得成長的。常年的細致觀察與縝密思考,不僅讓他收獲了科學知識,更影響了他看待自然的方式,塑造了他的個性。可以說,作者的職業選擇和所取得的成就,與自然觀察的經歷密不可分。在張瑜看來,觀察自然,能讓他以最為慵懶的方式收獲最多樣化的快樂。即便是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生活細節之豐富也完全超出常人的想象:鴨子求偶炫耀時的熱舞表演,暴雨中松鼠媽媽守護幼崽的機智策略,刺猬逃生避險所用的“遁地術”,螳螂捕獵的驚險刺激絲毫不亞于紀錄片里非洲草原上的獵豹撲殺……這些現象總會引發好奇,而在持續不斷的長期觀察中,答案往往能夠在不經意間浮出水面,這也正是自然觀察的魅力所在。

《物種入侵:一部關于入侵物種的紙上紀錄片》

冉浩 著,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2023年4月版

這是一部關于入侵物種的紙上記錄片:小龍蝦在我國是一個入侵物種,它們大概在100年前進入中國,目前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兔子在澳大利亞屬于入侵物種,它們引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生物入侵事件之一;貓跟隨著海員們來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群島的一種特有鹿鼠因為被帶上島的一只貓而整個物種滅絕;綠色植物并不一定意味著好的生態,綠色荒漠的形成實際上屬于一種破壞性生物行為。冉浩,廣西師范大學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與環境保護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課題組成員、顧問,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臧繼賢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永利高百家乐官网进不去| 赌百家乐官网心里技巧| 澳门百家乐官网心| 大发888在线娱乐二十一点| 百家乐官网透明发牌靴| 邵阳市| 大发888娱乐场lm0| 游戏机百家乐官网庄闲| 皇冠足球投注图| 澳门百家乐群代理| 真人百家乐免费开户送钱| 玩百家乐官网澳门368娱乐城| 大发888娱乐老虎机| 百家乐赢家打法| 最好的百家乐官网博彩网站| 大发888真钱娱乐场| 百家乐博送彩金18| 噢门百家乐官网玩的技巧| 久胜娱乐| 百家乐10个人| 做生意招财的花有哪些| 百家乐官网二游戏机| 黄骅市| 威尼斯人娱乐下载平台| 百家乐遥控牌靴| 百家乐官网六合彩3535| 永泰县| 大发888 打法888 大发官网| 电投百家乐网站| 百家乐娱乐求指点呀| 百家乐官网博弈之赢者理论坛| 百家乐官网优博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下注稳赢法| 建湖县| 百家乐乐百家娱乐场| 百家乐平玩法可以吗| 百家乐技巧技巧| 大发888游戏在线客服| 大发888娱乐城 df888ylc3403| 大发888游戏平台 娱乐场下载| 百家乐切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