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資源化利用、智慧化管控,上海城投打開垃圾分類管理新局面
上海城投承擔著上海80%生活垃圾轉運處置任務。
從科學規范抓緊分類中轉運輸,精準高效抓實分類處置,到推動完善老港“四統一”管理,助力上海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城投以“繡花功夫”不斷提升垃圾綜合治理實效,有力打開垃圾分類標準化、精細化、資源化、智能化管理的新局面。
混裝混運混處置成歷史,構建全程分類保障體系
2019年開始,上海垃圾分類全產業鏈亟待轉型升級,傳統的垃圾運輸處置業務面臨巨大變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海城投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嚴格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措施,加快轉運、處置設施建設,強化轉運、處置能力提升,著力構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保障體系”。
中轉站是銜接垃圾分類前端收運和末端處置的關鍵一環。上海城投建成運營了12座生活垃圾集運中轉站(含3座集裝化轉運碼頭),設計轉運能力達15000噸/日。中轉站優化現場操作規程、動態設立壓縮泊位、建造餐廚專用集裝箱,增加分類標識,確保干、濕垃圾不混裝。同時,在實踐中摸索出分類轉運操作流程,形成分類作業標準;建立起覆蓋全市16個行政區的有害垃圾收運網絡體系等。
作為上海最大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托底單位,上海城投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11座,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18500余噸/日,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總焚燒能力的60%以上。上海城投還建成運營濕垃圾廠5座,補齊上海城市濕垃圾處置的“空白”領域,處理能力3530噸/日,占上海全市濕垃圾資源化總能力的50%。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項目建成后,老港基地濕垃圾總處理能力將達到4500噸/日,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濕垃圾深度資源化利用基地。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效果圖 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城投 供圖
擦亮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持續探索固廢資源化利用
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垃圾處置的重要一環。近年來,上海城投積極探索“兩網融合”模式,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點-站-場”運營體系,大力發展干垃圾焚燒發電,有力拓展濕垃圾制沼發電、沼渣利用,引入生物技術分解廚余垃圾,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資源化”,不斷擦亮上海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上海市生活固廢集裝轉運徐浦基地
目前,上海城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已覆蓋嘉定、青浦、徐匯、黃浦、浦東、靜安等六區,五年來,“玻、衣、塑、紙、金”全品類回收量累計達到35.1萬余噸。上海城投還積極推動再生資源行業多元化發展,開展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試點工作。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上海城投還加快推進富余資源生物轉化、厭氧沼渣深度利用和利樂包資源化利用。由上海城投負責運營的建筑垃圾廠5座,處理能力10500噸/日,主要采用“粗分選+多級分選篩分+多級破碎,輔以磁選和智能分選”的處理工藝,生產出再生骨料、回填材料、制再生磚、制水泥砂漿等產品,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兩網融合”徐浦基地再生資源集散中心
“快遞式”精準物流模式,全面提升管控智慧化水平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后,原有的生產流程、管理模式復雜度較之前提高了數倍,生產管理成本大幅提高,核心業務需求的變化驅使上海城投環境板塊必須進行數字化轉型。
根據生活垃圾分類管控需求,上海城投構建了以“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信息平臺”和“綠色老港生態數字平臺”為支柱的“數字環境”管控信息化體系,實現生活垃圾運輸處置全流程精準控制、智能指令指揮作業、生產要素全局調配、過程管理實時在線,讓生活垃圾轉運進入“快遞式”精準可溯可控物流時代,有力保障了上海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的日產日清。
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信息平臺
該體系實現了16個行政區生活垃圾分類、清運和處置數據可實時收集、生活垃圾全程可追蹤溯源;中端物流脈絡清晰,實現2300個、4種類型垃圾集裝箱箱號、箱型、箱源識別,配合末端處置需求智能調度、精準配送;末端處置,實現老港基地智慧運營,建立實時數據獲取、分析、應用閉環,促進基地內生產設備、設施協調優化和資源、能源循環利用。
在日常垃圾投放和轉運過程中,如何準確地判斷出混雜其中的不合格異物,并形成有效證據鏈為垃圾分類管理提供依據,成為亟需解決的核心難題。上海城投依托“數字環境”管控信息化體系,首創了生活垃圾轉運環節品質識別系統。通過AI技術對生活垃圾圖像和視頻進行實時分析處理,實現對濕垃圾分類品質的智能預警和監管。
濕垃圾品質識別智能平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