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人對破碎、殘缺的審美意趣
在中國傳統審美意趣中,“破碎、遺憾”是一種美。甚至是一種更高境界、更有生命感、更自然的美。
對于哥窯最早的記載,要溯至元末孔奇所寫的《至正直記》: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
宋 哥窯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藏
至明嘉靖年間,哥窯產自龍泉之說漸漸流行。較被世人所接受的說法出自于明人陸深的《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瓷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這種“哥窯出龍泉”的說法一直被世人當作主流,直到20世紀50年代的考古工作得到進展。
宋 哥窯青釉魚耳爐 底部有乾隆詩《詠哥窯爐》
故宮博物院藏
在深入的研究中,考古工作者們發現從北京元大都、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等遺址中發現的哥窯器特征與出土龍泉地區的哥窯器特征并不相符,反而更貼近于杭州鳳凰山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的瓷片標本特征。
明代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其《廣志繹》中所述“官、哥之窯,宋時燒之鳳凰山下”的說法相吻合。
談及“哥窯”,目前能被冠以這個稱呼的瓷器至少有三種:「傳世哥窯」、墓葬或窖藏出土的「哥窯型瓷器」、以及「龍泉哥窯」 。后世提到哥窯時,一般默認指「傳世哥窯」,即歷代宮廷流傳下來的哥窯瓷器。
南宋 哥窯灰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器器身遍布縱橫交錯的紋路,觀感上很像是“碎了”。并且碎得還很徹底。其小而細的紋路呈淺黃色,被人們稱為“金絲”。大而粗的紋路則呈灰黑色,被稱作“鐵線”。
金絲鐵線,星羅交織,遍布哥窯器身,形成一種瓷器碎了又重新拼合的奇特觀感。這種對破碎、殘缺的審美意趣,恰如《宋瓷中的中國文人精神》所寫:“可能是一種更深刻的美。
傳世哥窯再傳世,只為伴與今日人。五大名窯瓷器站在中國瓷史的頂峰,歷史的真相眾口紛紜,而“物”是確定的,可確見者如形、色、質、美。
釉質滋潤,釉面由米黃至偏青色,釉面呈現酥瑩凝膩的光澤。
聚沫攢珠,釉層肥厚,顯微鏡下釉內氣泡細密如顆顆小水珠一般滿布器身而大小不一。
其釉面潤澤如酥,釉中氣泡密集,顯微鏡下查看,猶如“聚沫攢珠”。其原理在于:這些氣泡能使攝入釉層的光線發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現柔潤如玉的質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