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關注非洲,挑戰西方建筑傳統
澎湃新聞獲悉,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近日向公眾開放。圍繞“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的主題,本屆雙年展策展人加納-蘇格蘭、學者與小說家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帶來廣泛的話題和討論。主展館展覽共有89個來自全球各地的參與者,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非洲或非洲僑民,作品共同指向可持續和更環保的未來。
中國國家館以“更新·共生”為主題,通過近四十年來變化中的人居環境映射,講述一個生活、建筑、城市與自然更新共生的中國故事。
2023年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館展覽現場。
策展人之一的萊斯利·洛科將非洲置于聚光燈下,把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視為“變革的推動者”。“尤其是在建筑領域,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一種獨特的、排他性的聲音。這一種聲音忽視了人類在經濟、創意、概念上的巨大差異,就好像我們一直在用一種語言傾聽和講述。”“因此,建筑的‘故事’是不完整的。在這種背景下,此次展覽尤為重要?!?/p>
主展館的展覽被分為六個部分,參與者既有如大衛·阿賈耶(David Adjaye)、弗朗西斯·卡薩伊(Francis Kéré)等知名工作室,也有Dream the Combine(2013年創立于明尼阿波利斯)、Cave_bureau等新興工作室。
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澳大利亞館展覽現場。
與此同時,分布在“綠園”城堡(Giardini)、軍械庫主題館區(Arsenale)和威尼斯城市多處的63個國家館以及城市附屬活動,將為更多、更深入的建筑對話提供豐富的背景。此外,尼日利亞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筑師德馬斯·諾科(Demas Nwoko)被授予第18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筑展終身成就獎金獅獎。
“非洲是未來的實驗室?!?022年5月,洛科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新聞發布會上說,“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城市化最快的大陸。每年4%的速度增長,卻以犧牲當地生態系統為代價,所以非洲也處于氣候變化的最前沿。”主題展關注非洲,但不僅僅是在談論非洲——它作為一個地方,以便嘗試理解世界各地。畢竟,雙年展本身就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工作室。
2023年5月17日,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策展人萊斯利·洛科(左)和雙年展主席羅伯托·西庫托(Roberto Cicutto)在中央廣場的合影。
作為建筑師兼學者的洛科正在加納阿克拉建立非洲未來研究所,這是一所新的建筑研究機構,她利用自己廣泛的研究討論建筑多樣性和包容性、以及非洲文化和權力在建筑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作用。
在“去碳化”和“去殖民化”的總體目標下,洛科將建筑的定義擴展到包括藝術、表演、游戲等層面,這是那些被剝奪了建造大型永久性建筑的權力和資源的人可以得到物理空間的可行方式。
因此,在進入威尼斯雙年展主展館后不久,迎接觀眾的大屏幕上是詩人雷埃爾·凱普(Rhael Cape)的講述,他宣稱“如果建筑不服務于感知,它就服務于精神病”。再往下,是總部位于倫敦的Gbolade設計工作室拍攝了一部關于多米諾骨牌在倫敦南部“疾風一代”(1948年至1971年之間來到英國的加勒比海地區移民群體)中流行的影片——“玩多米諾骨牌的人都很快樂?!币晃荒觊L的骨牌愛好者說,關鍵在于,這是只要有個地方就可以玩的游戲。
2023年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館展覽現場。
在多元表達之下,主館除了大衛·阿賈耶設計的眾多建筑模型(包括未來的加納國家大教堂,以及擬建中的貝寧銅像在尼日利亞的家)外,傳統的建筑項目并不多。展覽側重不依賴重型建筑的避難所的建造,例如以編織、泥土,或者充分利用現有結構建造的住所。在一個豐富而有趣的展廳陳列有加泰羅尼亞建筑師Flores & Prats對巴塞羅那一棟老建筑變身貝克特實驗劇場的精湛改造。《孟加拉之歌》(Bengali Song)也是一件引人入勝的作品,這是一幅做工精美、錯綜復雜的三聯畫,描繪了一座防洪房屋。這件作品由孟加拉多位匠人與阿林喬伊·森(Arinjoy Sen)合作完成,阿林喬伊·森是一名年輕的、尚未獲得資格的建筑師,他出生于加爾各答,現居倫敦。
主館展覽展出的三聯畫作品《孟加拉之歌》,描繪防洪房屋
各國國家館雖然不是由萊斯利·洛科直接策劃的,但也鼓勵遵循雙年展的主題。北歐國家館由建筑師兼藝術家Joar Nango由木材和馴鹿的顏色組成,展示了一系列與薩米人(居住于北歐極地的土著民族)有關的物品。英國館由杰登·阿里(Jayden Ali)、約瑟夫·亨利(Joseph Henry)、梅內莎·凱利(Meneesha Kellay)和蘇米特拉·厄普哈姆(Sumitra Upham)策劃,其中包括了一部電影的匯編,展示了英國少數族裔的生活和儀式。
英國館展出的建筑師Madhav Kidao的裝置作品
但在某些層面,雙年展讓人感覺到單薄且資源不足,這可能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過去往往有更多的大型實踐項目,會帶來額外的資金。如果你希望看到一場能量迸發的展覽慶典,那么本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恐不會如你以愿。但與過去的雙年展類似,在建筑學界推崇的、讓人費解的說明文字之下,展品依舊晦澀難懂。
拉脫維亞館
今年與以往雙年展也共有一種模糊而不確定的樂觀情緒。拉脫維亞館(實際上是軍械庫深處的一個展廳)模擬了一個便利店,展品采用包裝的形式,上面寫著二十年前雙年展的虔誠而微小的意圖——“需要改變我們對自然的看法,并認識到我們與自然是聯系在一起的”“促進聯系和理解的建筑案例”……這些話語讓我們在世界面臨各類危機的情況下,感受到藝術賦予的美好。
尼日利亞裔美國藝術家Olalekan Jeyifous為泛非可持續交通的未來,設計的假想休息室。
萊斯利·洛科帶來的雙年展試圖展示了一個有著深刻過去的世界,直到最近才被現實世界所否認,那么世界有機會直接跳入未來嗎?雙年展中最令人眼花繚亂的空間,由受過建筑訓練的尼日利亞裔美國藝術家Olalekan Jeyifous設計,他的設計為這種希望提供了現實的形式:這是“泛非”虛擬休息室,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植被和未來主義機器的圖像,它延伸出一個虛構的可持續交通網絡,由非殖民化國家合作創建。這個虛擬構建或將成為威尼斯雙年展和國際大展轉向的一個出發點。
據悉,第18屆威尼斯雙年展將持續至2023年11月26日。
附:部分國家館策展理念簡介
中國國家館
2023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中國國家館展覽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擔任策展人。中國國家館展覽以“更新·共生”為主題,通過近四十年來變化中的人居環境映射,講述一個生活、建筑、城市與自然更新共生的中國故事。展覽采取“卷軸”柱廊的形式,通過在每根柱子中間挖一個空洞,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展示空間,展現了中國式的閱讀過程。
2023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展覽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部分,室內共展出近50件作品,展陳分為“宜居·傳奇·百變群像”“宜居·更新·上海故事”“共生·未來·自然復興”三個章節。室外裝置通過“數學模式”,引發院落與塔樓在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宜居性上的差異之問。
英國館
英國館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Marco Zorzanello,威尼斯雙年展提供)
英國館以“在月亮前跳舞”為題,由一群創意人士參與策展,專注于六位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一系列裝置,旨在促進“日常儀式(從種植食物、烹飪到游戲、舞蹈)是散居社區建立空間的工具,并呈現關于建筑和建筑環境的新思維方式?!眳⒄顾囆g家包括Yussef Agbo-Ola、Mac Collins、Shawanda Corbett、Madhav Kidao和Sandra Poulson,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反思了影響空間的全球文化實踐。“2023年威雙建筑展英國館是一個重新思考人們在塑造建筑環境中所扮演角色的空間。它表明建筑需要超越建筑和經濟結構,關注日常社會實踐、習俗和傳統,以有意義地反映人們如何使用和占據空間,”英國館的策展人之一杰登·阿里說。英國館在2023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獲得特別獎。
丹麥館
丹麥館(圖片來源 R_Hjortshoj)
丹麥館名為“海岸想象”,重點關注氣候變化,特別是海平面上升。由Josephine Michau策劃,與景觀建筑公司 Sch?nherr 合作。Sch?nherr 提出“城市設計,要能夠更好地與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水和雨水水位上升共存?!?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因其生活質量而廣受贊譽,卻也是世界上許多因沿海變化而受到威脅的地區之一。 丹麥館旨在突出這一點,同時通過一個立體模型,講述對城市景觀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以防止洪水泛濫。
韓國館
韓國館 (圖片來源:Agne Raceviciute)
“2086年:如何在一起?”韓國館提出了關于近50年來環境危機的影響的問題。該展覽由藝術總監Soik Jung和Kyong Park策劃,研究了韓國小型社區的案例?!懊總€社區都是一個案例研究,利用社區領導者對該地區的深入了解和建筑師的空間分析來評估其現狀,并提出至2086年該地區的未來場景。”例如,在韓國群山市(Gunsan)的案例中,從業者探索了如何與廢棄的房屋和建筑共存,使舊城的城市景觀恢復到更自然的狀態。此外,每個項目的動機都是如何應對幾個世紀以來不平衡的資本主義發展思想所導致的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因此,這些項目是關于如何將過去與未來聯系,以及地方主義如何重塑全球。”Soik Jung說。
阿聯酋館
阿聯酋館 ((圖片來源: Marco Zorzanello)
在阿聯酋館的展覽“干旱充?!敝?,策展人Faysal Tabbarah探討了干旱環境如何成為生產力和自然財富的豐富空間。Tabbarah是沙迦美國大學建筑、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副院長兼建筑學副教授,他著眼于世界各地特殊環境的建筑可能性:“我通過‘干旱豐富’探索的首要問題是:當我們將干旱景觀重新想象為豐富的空間時,會出現哪些建筑可能性?”基于從阿聯酋干旱景觀的經驗,阿聯酋的展覽深入探討主題、教訓和問題,給予世界其他面臨干旱和荒漠化威脅的地方以啟示。
愛沙尼亞館
愛沙尼亞館里的持續表演。( 圖片來源: Kertin Vasser)
愛沙尼亞館的展覽由Aet Ader、Arvi Anderson和Mari M?ldre策劃,將圍繞建筑的討論帶回到家庭環境中。名為“家庭舞臺”的活動在現實生活中的出租公寓內舉行(地址在Salizada Streta 96)。 “愛沙尼亞館以持續表演的形式存在,普通的家務和虛構的爭吵與爆發(無論有無劇本)都在公眾視線中發生 其中一位表演者Paula Veidenbauma對諸如關懷、侵占和孤獨等隱形問題如何與房地產的巨大可見性形成對比產生了興趣,尤其在威尼斯,這是由超級旅游業和中產階級化推動的。”M?ldre說。
巴西館
巴西館 (圖片來源:Matteo de Mayda,威尼斯雙年展提供)
巴西館的聯合策展人Gabriela de Matos和Paulo Tavares著眼于非殖民化、民族認同、僑民、土著知識體系以及巴西利亞和現代主義的概念,通過非洲僑民的載體與“未來實驗室”的主題聯系。 該展覽名為“土地”(Terra),從過去出發,構建“可能的未來,重點關注土地在塑造我們對遺產和身份的理解中的作用”。 展館展示巴西土著和非裔巴西人關于土地和領土的知識為特色,展出包括巴西電影制作人Juliana Vicente的視聽作品,歷史學家Ana Flávia Magalh?es Pinto編寫的檔案照片,巴西民族歷史地圖等。
美國館
美國館,展覽設計:Faysal Altunbozar, Chloe Munkenbeck (圖片來源:Andrea Ferro Photography)
美國館由Tizziana Baldenebro、Lauren Leving與位于克利夫蘭的SPACES畫廊一起策劃了一個名為“永恒塑料”的展覽。該團隊匯集了藝術家和設計師,他們關注無處不在的塑料對我們的生活和地球的影響,同時探討“重新構建我們水道,垃圾填埋場和街道上過剩的塑料碎屑作為豐富的資源”“藝術和建筑固有的審美和形式的物質性”等主題?!坝篮闼芰稀蓖ㄟ^重新考慮我們與物質世界關系為切入點,“隨著氣候危機成為現實,我們的日常用品必須成為變革的推動者。這次展覽匯集一系列審視、拯救和顛覆全球災難的實踐。”Baldenebro說。
意大利館
意大利館 (圖片來源: Marco Zorzanello )
意大利館呈現了一場名為“每個人都屬于其他人”的展覽,展覽由Fosbury Architecture策劃,重點關注該國40歲以下的建筑師,他們“在面對長期危機的背景下成長和執業,因此他們將合作、分享和對話作為他們工作和活動的基礎?!?/p>
盧森堡館
盧森堡館 (圖片來源: Antoine Espinasseau)
盧森堡館由Francelle Cane和Marija Mari?策劃的“腳踏實地”關注天體、行星和月球的潛力。 討論了太空資源的開發、太空采礦和“月球實驗室”的想法。 展覽現場的實驗室、研討會和電影資料構成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巴拿馬館
水岸木材采伐公司在巴亞諾湖上工作。 (圖片來源:Jasper Zehetgruber)
巴拿馬共和國及其委任策展人Aimée Lam Tunon帶來“巴拿馬:水下故事”聚焦前巴拿馬運河三個不同區域及對該地區現有的社區、文化和自然?!白怨乓詠?,熱帶就被廣泛認為是異國風景、危險動物和繁茂植被的象征。被描繪成一個遙遠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歷史、語言和文化,這個地理區域代表了奇妙現實和神秘本質的融合。從西方視角看,熱帶地區通常被認為有著不利于發展的環境,是文明現代性的對立面?!鞍湍民R館的展覽通過連接其歷史的影響,將巴拿馬作為一個‘熱帶’國家未來愿景的案例研究,為這種現狀提供反敘事?!盠am Tunon說。
日本館
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被策展人認為是一個“創造”和“使用”合二為一的地方。(圖片來源:Yuma Harada)
日本館的焦點在于1956年由建筑師吉阪隆正(1917—1980)設計的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本身,展覽名為“建筑,一個被愛的地方”。展覽由建筑師團隊策劃,他們是o+h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Maki Onishi和Yuki Hyakuda。
截至2023年夏初,日本館已經建成了67年。多年來,它接待了許多人,至今屹立不倒。策展人寫道:“當建筑包含了銘刻的記憶和故事,當它體現了其背后的風景和在它周遭發生的活動時,一個被愛的地方就成為可能。”這展覽架構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出于這個原因,我們首先把建筑想象成一個‘活的生物’。”
希臘館
希臘館 (圖片來源:Matteo de Mayda )
希臘館對正在改變該國的水壩和水庫進行了探索,展出了“水體”。聯合策展人Costis Paniyiris和Andreas Nikolovgenis與一個由建筑師、設計師和學生組成的龐大團隊合作,構建了一個深入挖掘水的保留、供應和使用的展覽。“水體和所有相關結構,如水壩和土方工程,構成了羅馬或維特魯威意義上的公共建筑。 這是一個集體的公共工程,從字面上看,是維持基本生存的手段,在象征意義上,是集體勞動和共同進步的升華。”該策展團隊寫道。
注:本文編譯自《衛報》、《Wallpaper》,中國國家館部分據“中展”“上海交通大學”等整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