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漫長的季節》結束20天后,我們都被范偉“騙”了
《漫長的季節》火了,61歲的范偉用秒殺小鮮肉的演技,撐起了網友“封神”的評價。
以往提到“范偉”,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馬大帥》里的范德彪;是《天下無賊》里的打劫犯;或是《賣拐》里“腦袋大、脖子粗”的范忽悠……在許多人的心里,憨厚、彪悍、愛吹牛、好喝酒,是范偉身上默認的標簽。
直到看完《漫長的季節》,很多人發現,我們被范偉“騙”了——真實的范偉,敏感、社恐、滴酒不沾,藏在他粗獷外表之下的,是細膩的內心以及對表演的極致追求。
從相聲演員到小品演員,范偉用了10年;從小品演員到金馬影帝,范偉又用了10年。
回顧自己的演藝生涯,范偉說自己“在成名的路上走得慢了一點”,但當他的那些經歷被細細鋪開,似乎只是再一次印證了一個樸實無華的真理:
條件一般的人,只要踏踏實實努力,慢一點到達也無妨。
#01
“條件一般”
-
1962年,范偉出生在遼寧沈陽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工人,母親是營業員。范偉4歲時,因為社會不太平,他被父母送到農村的姥姥家,在那里范偉學了一口地道的東北土話。
當時的農村,唯一的娛樂是聽廣播,每次放到相聲的片段,小范偉就聽得入迷。
到了上學的年齡,范偉被父母接回了沈陽,開始了被嚴格管教的時光。
范偉的父親是個文藝愛好者,經常買一堆雜志扔得滿屋都是,但母親是個講究人,喜歡整潔,兩人經常為此吵架。
每天放學回家,范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母親的臉色。母親高興,他就會放松下來,母親臉色不好,他就會很緊張。為了不惹父母生氣,范偉從小就懂事。家里來了客人,范偉會主動招待,給客人倒水。
在這樣一個充滿束縛的環境成長,范偉從小就變得很敏感。
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父母很重視對范偉的培養,先后讓范偉學習舞蹈、音樂,可范偉哪個都不行。最后,老師看范偉表演能力還可以,建議他學相聲。
于是,范偉16歲那年,父親讓他拜師沈陽曲藝團的陳連仲老師學相聲。
當時的范偉連普通話都說不熟,說相聲用的是自學的東北土話,“人”說成“銀”,“肉”說成“右”。
老師皺著眉頭說:“孩子,你條件一般,我盡量教你,能教成我就帶著你好好學,教不成,就算了,要有準備。”
聽到這話,范偉的心差點兒涼透,但還是硬著頭皮給老師磕了幾個頭,入了相聲這一行。
● 范偉(右一)
多年后,這一幕成了范偉回憶最多的場景,他說:“人就怕得意忘形,當我遇上好事,我會跟自己說,你條件一般,你有今天的好事,止不定哪方神圣罩著你呢,別太得意了。”
#02
《一個廠長的日記》
-
雖然條件一般,但范偉夠努力。5年后,他正式考入沈陽曲藝團。
在一眾成熟的相聲演員中,他一點也不起眼。但好在,范偉從愛好文藝的父親那里,學到了一份執著。
早在范偉上小學時,父親就經常給《小說月報》和《人民文學》投稿,可惜一直被退。但父親屢敗屢戰,從不放棄。終于有一天,《沈陽日報》發表了一篇父親的文章。
受父親影響,范偉也喜歡上了這兩份雜志,后來太忙沒時間看,就讓父親把精彩的文章幫他折起來。結果他發現,父親覺得精彩的文章, 在他眼里都很差勁。
在范偉眼里,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天賦沒那么好,就是特別可愛,特別認真”,而他也學著父親,在不起眼的地方暗暗努力,練普通話,自己寫相聲劇本……
有一次,他在雜志上看到一篇用日記結構寫的小說后突發奇想,可不可以用日記寫相聲。
說干就干,他熬了幾個大夜,完成了一個用日記結構寫的相聲劇本,取名《一個廠長的日記》。
當年恰好全國相聲大賽在即,團里非常重視,不僅大量征集優秀的本子,還特意請來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個管曲藝的編輯來選作品。
團里的人被要求挨個讀自己的本子。雖然范偉的本子寫的不怎么樣,但由于是他自己寫的,很了解,所以讀起來很有感情。
結果,本子沒過關,范偉卻被看中了:
“我看這個小伙子讀稿子那個感覺不錯,分寸把握得好。這孩子,會有點兒出息,你們得好好培養。”
● 范偉的原創相聲《要賬》
就這一句話,范偉被破格兒選上參加1986年的全國相聲大賽,團里特意給他創作了一個新的相聲段子。從此之后,范偉成了團里的骨干。
范偉覺得自己很幸運,他不會想到,一個更大的貴人,還在后面等他。
#03
貴人
-
范偉用了10年,在相聲界站穩了腳跟。可問題是,他依然沒什么名氣。這種職業性的迷茫,在他和妻子婚后變得更加明顯。
范偉第一次有了轉行的念頭。但30歲重新開始,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直到偶然一次,他看到趙本山的小品,被趙本山的表演深深吸引,于是就嘗試演了幾個小品,可惜沒什么聲響,就在范偉發愁的時候,他無意間接到一個電話:
“范偉兄弟,我看過你的小品,感覺還不錯,正好我們這邊春晚節目上缺一個演員,你看你要不要來試試。”
這個電話,正是趙本山打來的。當時的趙本山,已經連續兩年登上春晚的舞臺,名聲大噪。
● 1990年春晚小品《相親》
范偉像是看到了命運的轉機,他立馬買了機票,直奔北京。然而,當他到了之后卻被告知節目已經驗收完畢,導演不同意再換人。范偉剛熱的心,瞬間就涼了。但為了不讓趙本山為難,他打了聲招呼就回家了。
誰知這件事更堅定了趙本山與范偉合作的意愿:“看一個人,要看他大喜大悲時的表現,當時范偉沒有一句怨言,可見是個本性善良、寵辱不驚的人。”
于是很快,趙本山在排小品《走毛道》時,就再次找到了范偉。自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合作。
從1995年范偉和趙本山首次共同亮相春晚,到2001年開始的《賣拐》三部曲,范偉都是趙本山的御用配角。
在小品的成功之外,范偉還和趙本山合作了《劉老根》、《馬大帥》等經典影視劇,一個范德彪的角色,讓范偉的名氣沖上了巔峰,甚至蓋過了主角馬大帥。
“走毛道”用東北話解釋,就是“走捷徑”的意思。
許多人說,范偉遇上趙本山,是走上了一條事業的捷徑。
只有一路看過來的人會明白,趙本山捧紅的人很多,但風頭后來能蓋過趙本山的,可能只有范偉一個。
#04
離開趙本山
-
盛名之下,范偉和趙本山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轉折點,是兩人2005年春晚的小品《功夫》,一上來,范偉就因為緊張念錯了一句臺詞。這次失誤,給了他巨大的壓力,讓他萌生了不再上春晚的想法。也是那段時間,他把家從沈陽搬到了北京。
后來,趙本山公開表示,自己給范偉打電話不接,已經請不動范偉了。
盡管范偉解釋,是因為趙本山總換電話,而他一般不接陌生的號,但兩人的間隙早已不是秘密。
坊間傳著一件事,說是在一次演出中,趙本山自己拿了42萬的演出費,卻只給了范偉七千,連跟二人合作過《賣拐》的高秀敏都站出指責趙本山“太黑”,但趙本山卻說:“他在我這成名了,還想掙錢?成名了上別的地方掙錢去。”
對于兩人的矛盾,有人說范偉忘本,也有人說趙本山嫉妒,原因眾說紛紜。但就當時而言,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范偉不再滿足于當一個喜劇演員,他有了新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年齡大了,演的東西多了,就更愿意觀察人性中的那種復雜,你對人性琢磨得復雜了,再去演色彩單一的人物,就覺得心里這道坎兒過不去。”
于是,41歲的范偉,做了第二個重要的人生決定——成為一個演員。
2003年,《看車人的七月》制片方看中了范偉的人氣,想讓范偉來演。可導演擔心觀眾一看到范偉就出戲。
范偉得知導演的顧慮后,專程趕到北京,當面向導演解釋,自己不是只能演小品中的范忽悠,為此他詳細談了談自己對角色的理解,最終說服了導演。
結果,他把底層小人物杜紅軍,演的很出色,并憑借這個角色拿到了當年的蒙特利爾電影節影帝。
許多人從沒想到,那個“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范偉,居然演戲演的這么好。
范偉的另一面,開始為人所知。
#05
金馬影帝
-
可對范偉來說,哪里有什么表演天賦?無非是他下足了笨功夫罷了。
在《芳香之旅》,為了把一個樸實又專情的公交車司機老崔演好,范偉剛拿到劇本就自己手寫了一萬多字的人物小傳。
由于老崔在電影里是個“勞模”,范偉為了貼合角色,三個月沒吃一粒米飯。
電影中老崔后期變成了植物人,范偉就專門跑到醫院觀察植物人,他發現植物人雖然不能動,但對于外界的聲音是有反應的。
范偉把這個細節加到電影的最后一場戲,當老崔一直包容的愛人說出那句“我錯怪你了”時,一動不動的老崔,流下了眼淚。
每次回憶這場戲,范偉都說:“我感覺眼淚流出來的一剎那,是我2006年最快樂的一個瞬間。”
這種對角色的研究以及對細節的觀察,幾乎貫穿了范偉所有的表演。
拍《手機》時,導演要求范偉說河南話,可范偉從小就沒什么語言天賦。
為了教他說河南話,劇組讓河南人把臺詞錄下來給他聽,但他還是學不會。
最后,他干脆在開拍之前很多天,跑到鄭州當面請教當地人,一個字一個字地學。
在學習河南話的同時,他還觀察到當地農民的穿著和東北的農民不一樣:
“穿一個跨欄小背心,外面穿個汗衫,然后叼一根煙卷,八字步,挺個小肚走,我一下就找著感覺了,現在電影里這個造型就是根據那人來的”。
這些努力,讓范偉直接獲得的,是觀眾對角色的認可。
在《漫長的季節》中,范偉將一個妻兒接連去世的悲情父親演得太過共情,以至于全國許多出租車司機都在車上貼著燈牌鼓勵:“王響師傅加油!”
其實,從來都沒有什么捷徑,有的只是踏踏實實的努力。
范偉有一個擰瓶蓋的比喻:“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他們擰水杯蓋子擰的同時上下用力,兩下就把蓋子擰開了;另一種人是笨人,一定是按照紋路一圈圈擰開,要用四步才能擰開蓋子,我就是笨人。”
這一笨,又是10年。
2016年,54歲的范偉憑借《不成問題的問題》里丁務源一角,獲封金馬獎影帝,被提名的還有梁家輝、張學友、許冠文等一眾影視大佬。
影片中,范偉飾演的丁務源城府極深,是好是壞,沒有人能看清他的真面目,留給觀眾的,只有一個“復雜”。
金馬獎給他頒詞:“秉承著靜水深流的意境,把善惡和媚俗,做了細膩的詮釋”。
這樣的結果,正是范偉對角色的追求。
#06
戲往復雜演
人往簡單活
-
和對角色追求的“復雜”不同,生活里的范偉,則是“往簡單了活”。
戲里范德彪,又虎又能喝,戲外的范偉,卻最多抿一下口,王志文給他起外號“范小抿”;
戲里搞笑、夸張,戲外卻是個典型的“社恐”,性格靦腆,不擅長人情世故,他說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是當“家庭婦男”。
范偉喜歡做飯,覺得做飯能讓自己心靜。每當一部戲殺青,他都會利用中間的間隔宅在家里做一陣子飯,這種狀態讓他舒服:“其實我算半個美食家,會吃,能吃出門道,我在外面吃好了一道菜,稍加琢磨,就知道大概的做法了,回家我就能做出來。”
和《漫長的季節》里王響對兒子的粗暴式教育不同,范偉對兒子的教育很開放,他尊重兒子的想法,也經常教導兒子:“人沒必要太成功,做一個普通人挺好的”,因為在他看來,“船小好調頭,上山難,下來也累,不如在半山腰吹著小風,看著風景,過點舒服的日子。”
偶爾心情不好時,他就想想16歲拜師的情景,想完就覺得自己能有今天很知足。
范偉記得自己的來處,有一次在舞臺上,他公開感謝自己遇到的人。其中最感謝的,就是趙本山的知遇之恩。
2020年,在《劉老根3》的結尾,為了給觀眾一個交代,范偉被趙本山找了回來。
電視里,63歲的劉老根得了譫妄癥,滿屋的家人無一人認識。最后,是58歲的藥匣子用一段鼠來寶喚醒了劉老根的記憶。
看著眼前十七八年沒見過面的老朋友,劉老根的一句“匣子”,看哭了無數觀眾。
兩人這一抱,只有幾秒,卻好像過了很久。那既是戲內老朋友的重逢,又像是戲外這對搭檔多年恩怨的化解。
對范偉而言,無論走多遠,自己骨子里永遠是那個純粹地道的東北小農民。也正是這份農民的樸實和真誠,讓他知道謙卑、懂得感恩。可以走得慢,但必須走得穩。
就像《漫長的季節》最后一幕,范偉飾演的王響看到年輕時的自己,半生的執念只凝練成幾句歌詞:
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
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 恍然如夢
再回首 我心依舊
恰如范偉的半生:永遠謙卑,永遠保持真誠。
原標題:《《漫長的季節》結束20天后,我們都被范偉“騙”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