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要衡量生物多樣性,我們來給全球動物稱一下體重
如果要講到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有多大,馴養動物無疑是一項有力證明。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及其飼養的動物“開疆擴土”,而全球其余生命的生存空間逐步縮小。這一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5,000 年前,如今,貓狗已經是人類常見的寵物,牛、羊等家畜飼養量則連年上升。
5 月 22 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這一天,我們來看一下近年衡量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新穎角度:對比全球不同生命的總重量,即生物量。我們會發現,人類、人造物和寵物家畜,幾乎重構了整個世界。
分量只有野生動物1/37的人類,創造了304倍重的人造物
根據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Ron Milo 團隊的相關研究,我們將人類、人類附屬物和野生動物的干重數據(注:排除水分重量)放在一張圖上。該團隊根據不同物種的種群數量、體重和范圍等數據,計算得出不同物種的總重量。
這組數據展示了人類的渺小和龐大。數據顯示,野生動物的生物量是全體人類的 37 倍。
在野生動物的生物量面前,人類似乎很渺小,但人類飼養的動物規模卻尤為龐大。舉個例子來說,家犬的生物量相當于所有野生陸地哺乳動物的生物量,約 720 萬噸,而這個數字不過是家養牛的生物量的 5.2%。如果再加上植物、細菌、真菌等全球其他生命的生物量,我們會發現僅占地球生物總量 0.01% 的人類,馴養了約 59% 的哺乳動物。
不僅如此,城市鋼鐵森林的日益擴張和修建,使得人類在自然面前的力量更加巨大。一旦算上建筑、道路、汽車等人造物的生物量,人類附屬物的生物量高達 14788 億噸,約等于 25 萬個胡夫金字塔。
或許可以這么說,人類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人造物重量當前以每年 300 億噸的速度在增加。上述研究指出,自更新世晚期以來,人類活動一直是野生哺乳動物滅絕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從第一次農業革命以來,現代農業開墾大量土地種植農作物,使得全球植物的總重量減半。
破壞生態后,人類的關注卻有些“偏愛”
除了現代農業的土地開墾之外,森林砍伐、非法狩獵等人類活動持續影響生態多樣性,威脅到野生動物和人類自身生存。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人類開始采取行動。自 1963 年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開始編制瀕危物種紅色目錄,中國在 1988 年頒布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該法規配套推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規定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讓我們把視野縮小到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情況,借助新聞報道數量,對不同野生動物的重視程度有了量化的可能性。我們在慧科新聞搜索研究數據庫搜索了近五年的相關報道,發現同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媒體曝光度卻大有不同。面對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人類似乎總有些“偏愛”。
大熊貓作為國寶,相關報道數量超過 8000 余條,高鼻羚羊則只有 27 條。
針對不同一級保護動物的報道側重點有明顯不同,大熊貓、長江白豚的報道重點通常是在其可愛的外形,大熊貓的“國寶”“滾滾”等代稱高頻出現,而長江白豚的“微笑天使”頻繁被提及;亞洲象的報道以此前云南北遷象群最為突出;雪豹身影的罕見,使得它的每次現身都會吸引較多報道。
相比之下,高鼻羚羊的報道重點通常是打擊走私,這是因為高鼻羚羊角在中醫學里屬于一種名貴中藥,使得高鼻羚羊成為盜獵走私的對象。而像是斑鱉,近五年的報道話題基本上只集中在最后一只雌斑鱉的死亡。
關注度不均衡的問題不只發生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報道中,那些保護等級不高的動物會遇到更大程度的忽視。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員王放接受《人物》采訪時說,他在一次秦嶺山脈的大熊貓調研中發現,除了大熊貓和羚牛,他找不到任何有關于秦嶺山脈其他獸類的研究信息,比如毛冠鹿、斑羚等。
他說,從生態系統平衡的角度上說,這些數量更大的、分布更廣的動物,它們對于這個世界非常重要,“某種意義上講,其實它們的功能會比大熊貓要重要得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