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易佛補儒:從《交友論》看利瑪竇的傳教策略

馮亞明
2018-10-15 14:11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歷史上,鴉片戰爭之前基督教共有三次傳入中國,第一次是唐貞觀九年(635年),由聶斯脫里派主教阿羅本傳入,唐人稱為景教,到唐武宗會昌年間便消失了(雖然會昌法難主要針對的是佛教,但同時波及其他不屬于道教的宗教,包括景教、祆教和摩尼教);第二次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由方濟各會修士高緯諾傳入,蒙古人稱其為也里可溫教,至正二十八年隨著元亡而消失;第三次是明朝萬歷年間,耶穌會修士經澳門入內地的傳教活動,這次傳教活動從廣度、深度和影響程度上都遠超前兩次。

耶穌會產生于16世紀的歐洲,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批評羅馬天主教,否定教皇的權威,“新信仰”隨即在歐洲傳播開來。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挽救羅馬天主教的危機,1534年西班牙人羅耀拉發起組織了一種新型的傳教團體,名曰耶穌會,耶穌會當時積極組織傳教士前往東方國家傳教。

《圣依納爵?羅耀拉》,彼得·保羅·魯本斯繪

要讓目的地國家的人理解天主教教義,對傳教士自身的文化素養要求非常高,他們不僅需要精通目的地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也要熟諳西方的語言和文化,這樣才能準確的把天主教教義翻譯成所在國的語言。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壟斷了歐洲的文化資源,教士們一般都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傳教士通常要接受系統的知識學習和學術訓練,熟悉西方思想的脈絡,精通當時西方文化階層的通用語——拉丁文。耶穌會尤其重視對傳教士的培養,要求他們5歲到9歲時,學習拉丁文的聽、說、讀、寫;從10歲到13歲,學習希臘語、修辭學、詩歌和歷史;從14歲到23歲,學習古典文學、邏輯學、哲學、物理學和神學等課程。到“畢業”時,耶穌會傳教士自然具有非凡的人文素養,人文知識反過來又鞏固了神學信仰。

早期西方傳教士們的誤譯

中晚明時,耶穌會傳教士陸續來到東亞,他們在馬尼拉、日本等地的傳教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學習當地語言的重要性。遠東地區總負責人沙勿略,在寫給耶穌會總會長羅耀拉的信中,申明在中國傳教,語言是重要的技能。后來,澳門專門設立了語言學校為傳教士教授漢語,但傳教工作一直收效甚微。

圣方濟·沙勿略畫像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早起傳教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翻譯上的誤解。耶穌會最早的漢語書寫出自沙勿略之手,1849年沙勿略進入日本之際,依賴不懂西方語言的日本教徒池端彌次郎,把教義翻譯成日語-漢字,彌次郎把“天主”(Deus)翻譯成了日本真言宗的“大日如來”(Dainichi)。結果就是,沙勿略向日本人講述天主創世時,日本人聽到的卻是大日如來創世,肯定鬧了不少笑話。

誤譯的出現,在于彌次郎以已有的知識語言框架去格義新傳來的天主教。在彌次郎的知識框架中,最高主宰者就是“大日如來”,當沙勿略告訴他最高主宰者“Deus”創世時,對彌次郎而言,只能是“大日如來”了,他找不到其它能與最高主宰者對譯的概念。

沙勿略漢語書寫,完全依賴翻譯者,所以會出現“大日如來”事件,到羅堅明時,學習漢語的事才落到實處。1579年,羅堅明從果阿到澳門學習漢語,并使用中文寫作,以便反駁中文書的宗教謬誤。到1584年,羅堅明出版了《天主實錄》,為了避免誤譯,里面重要的概念采取了音譯的原則,音譯使用的漢字都很冷僻,譬如“天主”(Deus)便音譯為了“無私”。在傳教過程中,羅堅明認識到中國的思想傳統中“沒有天主的觀念以及第一與最高原則的觀念”,為了讓中國人明白陌生的天主觀念,羅堅明又采用了“自然推論”的原則,配合中國人熟悉的故事和比喻傳播天主教義。

羅堅明在推進教義東傳的過程中,比沙勿略更近了一步,但還是會產生問題,這主要是由于羅堅明穿僧服所的緣故。天主教剛傳入內地時,傳教士多借用佛教服飾,把自己打扮成僧侶的模樣去傳教,這樣做是希望通過佛教作為天主教傳入內地的載體,作為中國人接受外來宗教時的心理緩沖。羅堅明在《天主實錄》中便稱自己為“僧”,書中也經常出現“天竺國僧書”、“天竺國僧輯”等字樣,這導致傳教士所傳教義和他們的外在身份之間出現了不一致。試想,雖然傳教士一再聲稱天主教不是佛教,“無私”也不是“佛”,但對于普通信眾而言,他們穿著僧服,書中也經常用到“僧”字,他們便只能按照佛教去理解這個新教義。

利瑪竇采取排斥佛教的策略

在這個過程中,一位非凡人物的出現,對中國的傳教事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吸取了之前的傳教士們的教訓,認為只有先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中國人的思維特征,才能對癥下藥,找到最佳傳教方式。此人是馬泰奧·里奇,中國人稱他為利瑪竇。

利瑪竇畫像

利瑪竇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后,堅定地主張將尊崇儒家作為傳教士團體的傳教策略,他改穿儒服,糾正《天主實錄》中“僧”的誤用。尊崇儒家在具體方針上主要表現為“易佛補儒”,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要有意識的維護儒家排斥佛教。利瑪竇之所提出這一策略,同他對中國的理解不無關系。

在利瑪竇看來,佛道不過是一大堆迷信的集合而已,他特別強調中國的無神論(基督教意義上的無神論)是佛道影響產生的惡果。不難看出,對佛道的批判,體現了利瑪竇對儒家和基督教信仰的努力調和。當時很多儒生否認“上帝”的存在,利瑪竇則主張在孔子創立的原始儒家中,是承認上帝的存在的,儒家典籍中的“天”對應于基督教的“上帝”,只是在漫長的歲月和佛道的蠱惑下,儒家才不幸遺忘了上帝的存在。這里,利瑪竇采用了一個中國知識人至今仍然常用的策略——以古貶今,在中國生活期間,利瑪竇發現中國人對古老的歲月有著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越古老便越有正當性,通過這種方式,利瑪竇在儒家和基督教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這種策略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利瑪竇的傳教過程中,天主教很少被指責是對中國傳統的破壞。

利瑪竇排斥佛教,除了教義上佛教與天主教難以調和的“矛盾”外,同晚明的思潮有很大關系。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外有后金崛起于關外,內有農民起義頻發。很多士子從“經世致用”的角度出發,激烈批評“空言心性,不問世道”的理學,理學曾從佛、道借鑒了大量的理論資源,清算理學的思潮逐漸也開始指向佛教。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說:“以告子之見性粗,佛氏之見性微也。辨四字於佛氏易,辨四字於陽明難。在佛自立空宗,在吾儒則陰壞實教也。”指責佛教“陰壞實教”,與晚明“經世致用”的理念相去甚遠。利瑪竇斥佛策略在士大夫階層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許胥臣在《西學凡引》中說:“嗣后文人佞佛,增飾夸張,幾與吾儒角立;而吾儒顧且拾其余沈,甚且入室操戈。噫,禮失則求之于野。讀《西學凡》,而先學格致,教黜空虛,吾亦取其有合于古圣之教而已矣。”在晚明士人眼中,天主教的教義反而更合于“古圣之教”。

在晚明反佛的思潮之外,佛教自身的腐敗也是利瑪竇要和佛教劃清界限的原因。

晚明僧人在《慨古錄》記載有:“或為打劫事露而為僧者;或為牢獄脫逃而為僧者;或悖逆父母而為僧者;……以至奸盜詐偽,技藝百工,皆有僧在焉。”利瑪竇傳教過程中,接觸過很多佛教僧侶,普通僧侶在他眼中懶散無知、聲名狼藉。《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了他和雪浪法師在南京的論辯,當“這位被邀請來的智者”失敗時,他“力圖掩蓋自己的無知,便鼓動另一場大嚷大叫,把他的論點的價值付之于隨之而來的喧囂。”從利瑪竇的言辭中,可以看出他對當時佛教的蔑視和厭惡。

以《交友論》融通儒家和天主教

面對儒家學說,早期的傳教士以為孔子和其他異教徒國家的宗教領袖一樣,按照這種理解方式,孔子是所有中國人宗教信仰的對象,紀念孔子意味著將他看作神明的化身或代理人,隨著利瑪竇對儒家的深入了解,他發現孔子的功績不過是編撰了經典文書供后人學習,這些文書并不提供關于神明的知識,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儀式規范。了解到這些后,利瑪竇迅速對孔子作了定位:孔子不是宗教領袖,他是一個道德哲學家,與古希臘古羅馬的思想家具有同等地位。

在天主教的語境中,道德哲學是指人類運用自然理性,所獲取的道德知識,對天主教啟示觀念而言,道德哲學被視作輔助基督教信仰的工具。當時教會對待理性的態度與啟蒙運動時截然不同,“理性與信仰的對立”對利瑪竇的時代而言是一個未知概念。

把孔子視為道德哲學家,給利瑪竇的傳教事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傳教士團體從此不再從基督教立場出發,反對儒家的禮儀規范。利瑪竇“補儒”的策略是,尋找與中國思想相契合的西方格言,讓二者互相補充,彼此映證。

萬歷二十三年,利瑪竇將剛寫好的中譯本《交友論》進獻給了明代的建安王。該書一共3600多字,收錄了西方名人名言及故事100則,大部分由格言體寫成。

《交友論》

這些格言大部分出自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塞內卡和奧古斯丁等28位歐洲思想家之手,第24則格言很有可能出自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之手,書中的說法是:萊申特謂出于愛拉斯摩斯(Erasmus)。

史景遷在談及《交友論》中的格言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之間的關聯時說:“所有警句來自歐拉斯穆斯(伊拉斯謨),里奇在恰當地引用歐拉斯穆斯的語句時,只是考慮到要尋找最大范圍的有意義的警句,而不是那些有局限性傳統習語。”這說明利瑪竇在傳教中沒有受宗教傳統的局限,擁有宗教寬容的態度,這一態度也是利瑪竇能夠爭取到晚明士人的重要原因。

儒家有很多談論“友誼”的話,孔子在《論語》中便將“友”分為兩類六種: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利瑪竇在《交友論》中也說:“居染廛,而狎染人、近染色,難免無污穢其身矣。交友惡人,恒聽視其丑事,必習之而渙本心焉。吾偶候遇賢友,雖僅一抵掌而別,未嘗少無裨補,以洽吾為善之志也。交友之旨無他,在彼善長于我,則我效習之;我善長于彼,則我教化之。是學而即教,教而即學,兩者互資矣。如彼善不足以效習,彼不善不可以變動,何殊盡日相與游謔而徒費陰影乎哉?”(大意是說,與染鋪比鄰而居,難免“近墨者黑”。遇到賢能的朋友,即便僅僅只是擊掌而別過,也會受益匪淺。交朋友的原則無非是,學習朋友的長處,用自己長處教化朋友。學習和教化互相支撐。如果對方的長處不值得學習,對方的惡習也沒辦法通過教化而改變,何必天天在一起交游而浪費時間呢?)

郭熹微在《試論利瑪竇的傳教方式》一文中,曾提出西方倫理重要的“友愛”,源于天主教義中的“愛天主”和“愛人如己”,以愛天主為目的,以此出發愛一切人,包括你的仇人,體現了一種“博愛”的精神。中國的“仁愛”以親人間的倫理秩序為大,朋友的“友愛”只在五倫之末,在利瑪竇創作《交友論》時,中國已經出現了何心隱和李贄等人對“友誼”的強調,試圖在五倫的等級結構中加入平等的理念,利瑪竇選用人文主義者的格言,與這一思潮也有切合的地方。

《交友論》一經推出,便在晚明士林引發轟動,這和利瑪竇沒有將這些格言“二度天主教化”,而進行了初步的“中國化”有一定關系。在書中,利瑪竇會運用中國的醫學知識去解釋希臘的格言,“徒試之于吾幸際,其友不可恃也”(只是在我幸運時經過考驗的朋友,不足以信賴。),利瑪竇注道:“脈以左手驗耳,左手不幸際也。”(中醫中,男子診脈一般用左手,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左手去診脈,左手可能檢查出不幸的結果,引申出來就是,有意考驗朋友,可能會發現朋友不足以信賴)這樣做有意的引導晚明士人“認為”天主教和儒家之間有聯系。

在一封1599年的書信中,利瑪竇無不自豪的說:“這部《交友論》使我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同時,也使人認識了我們歐洲的作為。這部作品是文學、智慧和德行的結晶。”如此一來,利瑪竇博得了很多明朝士大夫的好感,在古老中國的思想深潭中,擲入了一顆西方的石頭。

    責任編輯:熊豐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盈博国际娱乐城| 钻石娱乐| 百家乐对冲套红利| 皇冠百家乐官网在线游戏| 百家乐官网庄闲桌子 | 百家乐视频软件| 百家乐官网路技巧| 百家乐官网小型抽水泵| 至尊百家乐官网贺一航| 宾利娱乐城| 天镇县| 大连娱网棋牌下载| 大发888娱乐场出纳| 海王星国际| TT娱乐城开户,| 大发888充值500| bet365客服电话| 栖霞市| 金木棉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先锋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威尼斯人娱乐下载平台| 太阳城洋伞官网| 大发888娱乐城官方| 新宝娱乐| 百家乐官网必学技巧| 德州扑克发牌| 百家乐官网庄比闲多多少| 百家乐官网游戏方法| 百家乐现金游戏注册送彩金| 百家乐双层筹码盘| 百家乐赌场牌路分析| 百家乐顺序| 大发888官网www.dafa888.com| 皇冠网全讯通| 玩百家乐官网优博娱乐城| 赌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电投| 大发888娱乐城真钱游戏| 德州扑克看牌器| 百家乐官网一直下注庄家| 百家乐官网游戏什么时间容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