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享水岸: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紀事
“進入新世紀,進入信息時代,人人共享城市景觀成為真正的可能。而城中濱水工業建筑,其進也勃,其退也忽,真正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又有龐大的尺度和特別的形態。倘若能真正成為人人可達,時時開放,全天候為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城市空間,那么水岸就將成為我們理想的彼岸。”
李振宇
摘自《共享水岸: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紀事》序言
濱水工業遺產既是城市文化的基因載體,更占據大量優質的濱水空間。在工業遺產保護已成共識的今天,如何進一步將封閉、孤立的生產遺址轉變為所有市民共享的生活岸線,是城市發展和遺產保護共同面臨的挑戰。
“社會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書系最新出版的《共享水岸: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紀事》,從共享的空間組織方法和濱水工業遺產更新的大背景切入,在蘇州河濱水工業遺產的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共享的岸線作為水岸更新的目標與愿景。濱水工業遺產應當成為共享的城市景觀,具備歷時性、滲透性、分時性、多元性和日常性。共享會對濱水工業遺產的更新和城市遺產的活化利用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朱怡晨 著,ISBN:978-7-5765-0353-1,同濟大學出版社
本書聚焦上海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的更新。從城市更新問題的三個維度而言,本書的寫作是從共享(sharing)作為城市空間使用和感知的現象與趨勢出發,以蘇州河工業遺產作為空間研究的對象,從社會空間視角探討濱水工業遺產空間改造發生的動力,并最終提出基于共享的空間更新設計方法。
共享的岸線,是本書提出的愿景。共享是公共資源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利用,其實質不在所有者的權益,而在于空間是否最利于“公共使用”。以黃浦江、蘇州河為代表的上海岸線,雖然已被視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被設計有公共功能且為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但其公共性的表現,即被公眾所使用的效率,仍有待分析和進一步探索。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紀事,是本書的論述基礎。
正如英國地理學者多琳·馬西(Doreen Massey)所言,不存在純粹的空間過程,也不存在任何無空間的社會過程。上海的岸線,從經濟岸線轉為景觀岸線;從工廠、倉庫、碼頭、單位壟斷的封閉岸線,到由開發商為主導建設的部分群體私享的岸線,再到今天政府主導對全民開放的岸線貫通;這既反映了規劃設計思想、城市理念演變帶來的空間形態變化,也是生產關系變革下的社會空間演變。
濱水工業遺產應該是共享的城市景觀。無論從形態學和類型學出發的蘇州河空間形態分析,還是從社會空間視角出發的空間更新歷程和社會空間演變,都是為了通過濱水工業遺產這一特殊的城市空間,更好地理解蘇州河,理解城市遺產的過去、當下和城市的未來。然而,作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學科方向出發的研究,對空間形態、設計創新的研究始終是建筑師關注的中心。歸根結底,城市的故事發生在空間中,城市的更新體現在城市空間的推陳出新。因此,研究最后指向一系列基于“共享”的應對策略和方法,從濱水工業遺產切入,將“共享的城市景觀”作為蘇州河濱水工業遺產更新的目標,以整體提升濱水空間的公共價值,實現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平衡。
作為空間改造者的一員,我相信共享會對濱水工業遺產的更新和城市遺產的活化利用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作為城市的一員,我希望共享能夠成為城市生活的一種可能。
朱怡晨
節選自本書前言
目錄預覽
內頁預覽
作者簡介
朱怡晨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學出站博士后。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工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筑學碩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學士。近年研究方向:濱水景觀建筑設計、景觀遺產保護與規劃設計、共享建筑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