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路邊擺攤:熱鬧與輾轉的四十年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2023-05-25 20:35
來源:澎湃新聞
? 浦江頭條 >
字號

幾乎沒人會自帶桌椅接受采訪。

因為“家里堆了很多米面,不好招待客人”,吳鵬高、袁桂花夫妻倆和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約在一個路口碰頭。吳鵬高騎電動車來的,載著一張折疊桌、4個塑料凳,后備箱還有3瓶礦泉水。

從1979年算起,吳鵬高在上海擺攤賣餛飩40多年了,袁桂花嫁給他以后成了掌勺人,還是路邊擺攤。從人潮洶涌的黃浦鬧市到楊浦區安靜的街角,從挑擔子到小推車、大輪車,從餛飩發展到炒飯、炒面、炒年糕、粉絲湯等,小餛飩從2毛錢一碗漲到10元,擺夜攤是夫妻倆一輩子的事業。

袁桂花夫婦在楊浦區路口擺攤  點評網站 圖

“我們擺攤子什么人都見過,天天都有新鮮的。”回憶起黃金歲月,夫妻倆高興地搶著說,“拿著大哥大的老板都來吃我們的餛飩,還有打出租車過來的”,“外國客人都和我們一起拍照,吃我們的餛飩”,那是1990年代到千禧年左右。他們的一些故事分享在網絡平臺上,客人深夜循著導航找來,周末甚至要排隊。

晝伏夜出、看見城管就要跑,夜排檔幾乎一直如此。夫妻倆也明白,“管理緊一點,我們就自覺停幾天。這幾年管得很厲害,去年、前年停了幾個月都沒做。”最近一個多月,攤子也停著,城管的車每晚就在附近巡邏,時常有客人打電話問出不出攤,夫妻倆四處投訴想辦法,凌晨兩三點才能睡下。

袁桂花和吳鵬高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68歲的吳鵬高已經一頭白發,61歲的袁桂花看起來年輕些,幾十年間,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搖擺不定。吳鵬高出生于上海,人生大部分時間也都在這里,曾跟著父母去安徽支農,為了戶口和生計,他折騰了幾十年,過了60歲,更多工作機會也關上了門。

初次采訪就在擺攤的地方,人行道開闊,周圍以居民區和商鋪為主,工作日上午人流很少。靠邊擺出桌椅和水,夫妻倆和記者聊起來,近3個小時里鄰近單位的保安來了3次,“不能在這擺這個。”“看著像擺攤一樣,桌子收了。”“晚上擺了白天擺,剛才領導從這過說了。”吳鵬高回應道,“哪里擺了,我們在聊天”,但還是收起了折疊桌,3瓶水轉移到塑料凳上。

天氣舒爽的上午,如果能正常出攤,倆人這會兒應該在睡覺,直到下午一兩點鐘才起床,然后張羅買菜進貨,迎接屬于他們的深夜。攤子停了,城管找到家里通知他們不許擺,收入也停了。這樣的事發生過很多次。

夜餛飩攤提供多種食物。點評網站 圖

昔日輝煌

餛飩攤姓吳。民國時期,吳鵬高的7個爺爺(注:爺爺及其兄弟)有6個在南京賣餛飩,父親也跟著做。后來,父親去部隊當兵,解放后在上海定居落戶,他就出生在楊浦。

上世紀六十年代,9歲的吳鵬高和父母兄弟遷到安徽支農,房子以一兩百元抵押給了鄰居,一家人的戶口也從上海遷到安徽農村。

1979年,吳鵬高回到上海。當年的鄰居已過世,房屋抵押一事難以證實,沒有房子、無人可掛靠便無法落戶,也沒有工作。賣餛飩是家傳手藝,吳鵬高開始挑擔子,從五角場到國權路、同濟大學,一晚上挑三個地方,年輕有力也不嫌累,維持著基本生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輪船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妻子袁桂花從安慶到上海便是坐船,上海十六鋪碼頭每天的客流熙熙攘攘,餛飩攤遷到了碼頭。

“當時是南市區,現在叫黃浦區。就在碼頭做,日夜都在那擺。哎呦,是有人!那時候做得還有勁,早晚都有人。”吳鵬高回憶,生意興隆時,夫妻倆一人推一個小車支攤子,只經營大小餛飩。

隨著交通發展,水路漸漸衰落,十六鋪碼頭的客流淡了。夫妻倆遷到金陵東路云南南路——當時的上海美食街,附近的上海大世界游客如織,淮海路熱熱鬧鬧,“在那一做就做了近30年,因為那個地方是市中心,非常繁華。”吳鵬高說,“在那里接觸面很廣,國內外的游客都很多,一到國慶節全國各地人游玩,非常熱鬧,那地方通宵都熱鬧。”

夏夜,餛飩攤常常被乘涼的人包圍。“小餛飩來了,來來來,把東西讓開。”夫妻倆出攤時,沿街乘涼的人們喊著自動騰出空間,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坐在躺椅上,扇子搖著,看他們做生意。

隨著黃浦區舊改,附近的居民越來越少,但繁華依舊。夫妻倆見證了淮海路的高樓從無到有,更重要的是,許多民工也來吃餛飩。攤子越做越大,增加了炒面、砂鍋等,再往后換了大輪推車,“那個年代的生意比現在是好做多了”,倆人忙得不亦樂乎。

“一晚上做(掙)幾十塊錢開心得不得了。那時候(1990年代)錢值錢,租房子也便宜,在南市區租房60塊一個月,但也簡單,就一間房子。那時候燒煤爐,大家都是一個小爐子燒飯燒菜,在樓道口圍一小塊灶子間,房東家在那燒,我們也在那燒,簡單得不得了。”袁桂花說。

她的手機里珍藏著那個黃金時代的見證——與客人的合影。1997年香港回歸后,香港大學生到上海玩,看到餛飩攤很稀罕,吃完在攤位留影,主動提出要把照片寄給她。她給了地址但也沒當真,“沒想到他真的郵寄過來了。我接到了照片,我好高興。我講香港人真好,真是能信任。其他莫名其妙跟我們拍照片的人多得很,但是很少有人留個照片給我們。”

千禧年左右,吳鵬高與袁桂花經營夜餛飩攤。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翻拍

吳鵬高、袁桂花與德國游客、附近的擺攤人在攤位留影。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翻拍

香港學生在餛飩攤留影,抱著的孩子是袁桂花的女兒。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翻拍

也有外國客人,在上海洗好照片直接送給他們。千禧年前后的上海開放熱鬧,吳鵬高擺攤也自豪,“德國的、瑞士的、法國的,我們那里外國人不稀奇的。”

“淮海路頭就在我那里,離新天地也近。每年都有明星在新天地(太平橋)人工湖開演唱會。哇,那人不得了!我們擺攤,一到演唱會結束,金陵路人都走不動,交通管制,沒車,都是人頭。太熱鬧了!還有大世界、人民廣場,都是玩的,國內外游客都多。”吳鵬高回憶起來神采飛揚。

后來再發展,擺攤的地方有了歌舞廳——K歌之王,眾多明星捧場。夫妻倆沒特地關注,但多少會聽聞哪個明星來了,吳鵬高記憶中,“有時候鋪紅地毯,有的人從好遠的地方跑過來看,拿個牌子在那里。歌迷大晚上不睡覺,都在K歌之王門口堵著,年輕小姑娘都很激動,熱鬧得很。”

袁桂花補充道,當時靠近居民區的攤子傍晚五六點就能擺出來,而他們要到晚上九十點鐘才出攤,否則客流量大沒位置,“那個地方真的是燈火輝煌。”

另起爐灶

2016年,市容整頓力度加大,夜餛飩攤也被城管收去了。盡管后來城管把設備還了回來,吳鵬高的餛飩生意還是一度停擺。一家人又在黃浦住了一年,有時打打零工,觀望有沒有繼續擺攤的可能性。

無望。2018年,他們回到楊浦區,找到現在的路口擺攤,“也不是那么順利,經常歇。國家有重大的活動,管理緊一點,我們就自覺停幾天。這幾年管得很厲害,去年、前年都停了幾個月沒做。”吳鵬高說。

不比以往的鬧市街口,現在的選址入夜后十分安靜,車少人少,亮著燈的只有幾家餐飲店和賓館。

顧客大多是從網上了解到吳鵬高的攤點,遠的從幾十公里外的松江、崇明、青浦過來,更遠的還有外地的,今年春節后有蘇州、無錫來的小青年,還有的從深圳坐飛機過來,“下了飛機就給我們打電話,行李都拖到攤子上”。

有過往的熟客,在網上認出他們,特地來嘗嘗當年的味道。也有附近居民,有時看他們沒出攤,回家過半小時又跑來。“很多客人阿姨長阿姨短,用現在的話講是‘粉絲’,很相信我們。有些回頭客我們也不認識,都主動跟我們講。”袁桂花說,擺攤幾十年還是蠻喜歡,看著一些顧客從小孩長到成年。

餛飩攤每晚要支四五個小桌子,一般周五、周六都是滿座。趕上生意好的時候,顧客們自發排起長隊,要等候一兩個小時。

旁邊還有一家燒烤攤,各做生意,顧客有時一起點單。馬路對面的雞公煲、餛飩店也是營業到很晚,大概凌晨三四點打烊。

凌晨4時左右,夫妻倆準備收攤,清洗廚具、沖洗地面,電瓶車來回幾趟運東西,起碼要到5點半才能回家。如果是夏天,天都大亮了。回家洗洗理理,該進冰箱的進冰箱,不能用的丟掉,八九點鐘才能睡覺。

醒來已是下午一兩點。吳鵬高上菜場超市,袁桂花在家里收拾,需要網購的東西讓孩子幫忙買,餛飩每天現做,肉要每天買。袁桂花先在家里包上10碗餛飩,其余的在攤位現包。根據城管巡邏時間,他們通常晚上10點半以后出攤,一個攤子能賣十幾個品種,面條、炒河粉、粗細粉絲、炒飯、餛飩等等,袁桂花掌勺烹飪,吳鵬高打雜搟皮兒。

攤位使用的燒炭煤爐,吸引不少人拍照。網友評論 圖

灶具是燒炭煤爐,生火時,路過的年輕人總是好奇,圍著拍照。擺攤生涯里,煤氣也燒了十幾年,吳鵬高還有張煤氣卡,每次自己騎車到煤氣公司去換氣,可以省5元運送費。后來,街面上不允許燒煤氣,液化氣罐子通通沒收,煤爐又改回來了,現在倒成了惹人懷舊的稀罕東西。

對于夫妻倆的夜排檔,網絡上褒貶不一。袁桂花明白:“外面好吃的店那么多,為什么大老遠來我們這,有的人就是懷舊,就是喜歡這種氛圍。有客人說,打車100塊來吃30塊的東西,就沖著我們來的。還有個客人第一次帶朋友來,第二次老婆孩子都帶來。”

深夜,袁桂花的攤位前排著隊。點評網站 圖

何以謀生

擺攤,離不了“打游擊”。

“城管知道哪里有攤子,我們看到他們來,就快點跑了,客人在我們都沒辦法照顧,推個車就跑,什么凳子桌子都不管了。”袁桂花說,這種事發生過很多次。2022年10月、11月,攤子被收了兩次,連電瓶車上的衣服都被沒收,城管說要罰款。受疫情封控影響,攤子關了7個月拿不出錢,家里出行還得靠電動車,吳鵬高又新買了一輛。

夫妻倆也想過安定下來。1996年,他們借錢租下黃浦區國貨路車站支路附近的門面,還是做餛飩生意,店鋪裝修好開張了,法院來封門,說房屋產權有問題。打官司折騰好幾年,沒落著啥,夫妻倆對租門店也沒了信心。

那時候擺攤相對自由,白天不允許擺,晚上可以。街面有巡邏警察、聯防隊,類似于現在的城管角色。夫妻倆盡量固定攤位,方便熟客找到,那時也不像現在可以隨時打電話問。

今年3月,城管到家里通知他們不許擺攤,遠程監控可以拍得一清二楚,再被發現出攤跑也沒用。而家里,一筐筐的大米、啤酒、火腿腸、礦泉水、餐巾紙,都是生計所需。

周邊的門面也打聽過,價位合適、能做餐飲的寥寥。楊浦控江路街道有許多門店設在居民樓下,開個窗戶就算是“門”,租金便宜但不能經營餐飲;鄰近的菜市場沿街有幾個檔口,十幾平方米,月租5000元左右,主要賣熟食或蔥油餅湯包等早餐,目前沒有空檔;擺攤對面的餐飲店都經營了十多年,前幾年月租就一萬五,即便有人出手,轉讓費還要十幾萬元。

其他工作呢?2020年疫情嚴重時,生意做不成,夫妻倆去社區服務中心登記找工作。有高校招聘保潔,只要60歲以下的,吳鵬高超齡了未能錄取,當時的袁桂花58歲“擦邊”錄用。

“我們租房子2200(元),我去上班也就2470塊錢,怎么能維持生活。”袁桂花說,擺攤放寬后,她一邊做保潔一邊幫襯家里生意,每晚在攤子待到凌晨2點,早上6點去上班,下午4點多下班,做幾個月實在吃不消。后來要服侍媳婦坐月子,她索性把保潔工作辭了。現在連做保潔都超齡了。

不能出攤,夫妻倆也睡不著。每晚去老位置看看,城管的車就停在那兒,有時也在周邊兜圈;又去其他地方看看能不能擺攤,有沒有合適的門面,“每天晚上都轉兩圈,兩三點回來睡覺,睡不著心里急,急就出去轉,要不就開電瓶車跑遠一點。”吳鵬高眉頭緊鎖,天天有人打電話問出攤情況,“每個顧客的電話我都認真接待,我要保留顧客們對我的希望。”

吳鵬高、袁桂花在家中。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搖擺半生

“我們家基本生活很困難,就靠這個(擺攤)。”

吳鵬高的母親今年93歲,兩個兄弟還能照顧;父親早就不在了,袁桂花也沒見過;一對兒女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上海,已經成家。但兒子去年4月感染新冠后,身體狀況一直很差,怕冷、出汗,“一天到晚幫他洗汗衫,衣服換不停;冬天他渾身骨頭都覺得鉆風進去,毛孔好像不收縮”,也因為心跳過快叫過幾次急診,一年來跑過多家中西醫院也沒查出病因,至今無法工作。孫子2歲多,媳婦自懷孕后就在家帶小孩沒上班。

一家人都擔著經濟壓力。“去年幾乎一年不能做生意,本來就沒有積蓄,兒子生病,還要租房子,負債6萬多。親戚都資助了,三五百、一兩千,媳婦娘家還有個堂哥很好,去年資助了幾萬。”袁桂花說。

上世紀六十年代,吳鵬高一家人下鄉到安徽,戶口全部遷出,至今沒能落回上海,這也意味著無法享受上海的相關待遇。

1979年回上海后,吳鵬高偶爾還回安徽看看,1983年經人介紹認識了袁桂花,兩年后結婚。袁桂花記得,她的陪嫁是一床被子枕頭、一個五屜柜、一個裝衣服的大箱子,吳家“什么都沒有”,家里至親一起吃頓飯,就算是婚禮了。

“我現在還經常吵他,他當初答應我,他講現在困難一點,什么都沒有,以后等我們條件好了,再買這樣買那樣,我現在還罵他,啥都沒有。”袁桂花說。吳鵬高在一旁苦笑,“到現在還是什么都沒有。”

吳家重返上海后,在國定路臨時搭了房子,自來水去鄰居家提,點煤油燈,后來才從電線桿拉電用上電燈。房子搭了拆,挪位置再搭,第三次拆掉就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了,這時已經是2008年。吳鵬高夫妻在黃浦擺攤時就離開了家,大哥身體不好,也沒有成家,就一直和媽媽住著,靠兄弟幾個補貼生活。

袁桂花家里堆著許多塑料筐。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我們)做點小生意就這么混混,也沒有自己的家,今天搬到東,明天搬到西,自己的生活用品搬著跑,什么都沒有。到現在快40年了,就這么度過的。”袁桂花還能想起1995年冬天,女兒正月初五出生,她臘月二十九還在推攤子做生意,“我們什么都自食其力,靠墻墻要倒,靠樹樹要歪,啥都靠不到。”

女兒在上海出生后,她很少回娘家,三兩年一趟。她有七個兄弟姊妹,過年總有人在家。后來母親離世,她回得更少,“誰家兒女結婚了就回去一趟,沒事不回去,因為沒有真實的自己家,好幾年都沒回去。”

為了落戶,吳家三兄弟2001年前后集資在五角場買了一套二手房,一次性給家里十幾口人申請戶口,然后就沒了音訊。現在母親和大哥住在那兒。申報戶口的事折騰好些年,來來回回都沒有審批通過,再后來派出所連申請也不接收了。

如今一家人還是安徽農村戶口。鄉下的房子是泥巴磚墻,回上海后就沒管過,屋頂的瓦片常年漏雨,房子倒塌多年。

“難”好像幾十年沒變過,只有談到擺攤,夫妻倆笑逐顏開。

“剛開始做生意也覺得不好意思,從農村出來,突然到這大城市,一開始推攤子,自己覺得很別扭、很難為情,時間久了也習慣了。后來覺得白天推攤子也無所謂了,在大街上走也無所謂了,什么人我都見過,天天都有新鮮的,覺得這種生活也很好。”袁桂花仍抱有期待,如果在現在的位置違規,政府能不能指定一個合法的地方讓他們擺攤。

那些做生意的樂趣,他們也喜歡和子女聊。2022年,兒子幫他們在網上分享了一些故事,概括了這搖擺的三四十年,“從青澀姑娘到頭頂絲絲白發,一直在上海夜市里穿梭,做著柴火餛飩炒面給夜里上下班的人,也覺得是一種幸福。”

    責任編輯:鄭浩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官网方法技巧| 威尼斯人娱乐城最新地址 | 世界各国赌场美女| 东莞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申城棋牌2.0| 旧金山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美国玩法| 玩百家乐请高手指点| 新朝代百家乐官网开户网站| 爱马仕赌球| 盈乐博娱乐城| 乐天堂百家乐娱乐城| 沙龙百家乐怎申请| 百家乐官网几点开奖| 百家乐破解仪| 新加坡百家乐官网赌法| 大发888游戏攻略| 米其林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凯时赌场娱乐网规则| 博彩百家乐官网画谜网| 波音娱乐城送彩金| 博彩百家乐规则| 玩百家乐官网是否有技巧| 大发888新址 | 百家乐官网游戏机路法| 网上投注| 韩国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长城百家乐游戏| 百家乐官网庄闲对冲| 百家乐官网庄闲当哪个好| 太阳城代理| 宝都棋牌游戏| 威尼斯人娱乐城微博| 百家乐赌博工具| 属猴人做生意门面的风水| 百家乐官网群柏拉图软件 | 太子百家乐娱乐城| 百家乐实战案例| 百家乐官网赢的秘籍在哪| 富易堂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大发888推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