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擋水防水”到“見水親水”,揚州古運河畔再現“會呼吸”的坡岸
被市民譽為揚城“母親河”的古運河,自去年11月1日動工整治城區段(揚州閘至解放橋),歷時半年的河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如今初步竣工,河畔再現“親自然”美景。據了解,到5月底,古運河新整治段將實現貫通開放,重新成為百姓的“自家走廊”。
美輪美奐的百姓“自家走廊”
整治后的古運河河岸環境。周晗 攝
記者昨天探訪現場看到,該工程基于古運河水生態修復,已完成河道清淤,對駁岸實施生態化改造和沿河綠化景觀節點提升,整治長度2.36千米。經過整治,整段河岸空間的設計策略從“擋水防水”轉變為“見水親水”,原來的石砌混凝土河堤不見了身影,淺水區栽植的常綠水生鳶尾、美人蕉、香蒲、再力花等本地適生植物若隱若現,硬質化駁岸變成了“會呼吸”的坡岸。
整治沿線與古運河相通的河口環境及沿河綠化形成一道全新風景線,尤其是河東岸,修葺一新的游覽步道,水榭、院墻門廳、畫舫、三連亭、長廊、牌樓等串聯起來,高低錯落、曲徑通幽,與東關古渡景區和“氣澄壑秀”、“雙亭”等一批景點形成呼應,將揚州“古典園林”之美展現于古運河邊;臨水側設有拱橋、曲橋、長堤,親水平臺、碼頭等親水近水的景觀設施,局部配合霧森系統、夜景燈光等,為市民游人提供了更多近距離感受運河、與水互動的空間。
為何要對城區段進行整治?
古運河河岸環境美。
“一條河道的水流應當是清潔的,這是保證動植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河海大學一位水環境學者表示,河床要有供植物扎根的土壤,河岸要創造保持空氣、水分流通、交換的有利于植物生長的環境。這樣的河道才能實現養分和能量的交換,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地。
由于之前的河道駁岸設計多以硬質為主,駁岸的垂直面直接裸露,既破壞了河岸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又加快了河水的流速,導致下游大量泥沙沉積和淤塞,再加上石砌混凝土河堤基本無水生植物,河道親水性、生態性不高。
“既是保障城市防洪排澇安全的需要,也是為了改善古運河城區段生態水環境,滿足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追求,同時呼應北護城河水上游覽線建設,提高河道親水性,為后續古運河重生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積累經驗。”現場工程監理徐永剛說,本次選取古運河示范段(大王廟至解放橋),將采用生態駁岸,也就是通過工程措施恢復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這是基于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和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延續,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做法。”
這片水生態是如何修復的?
據介紹,該段整治工程將對原有駁岸進行生態化改造,“將原高6.6米駁岸墻降低至常水位以下,打破單調的水岸線,將運河水向岸邊延伸,形成生態的親水型岸坡,打造約2600平方米的濕地空間。”徐永剛介紹,因為退讓空間窄等原因,工程范圍內部分駁岸降低較為困難,施工中采取在墻前施打仿木樁圍合水生植物栽植空間,配合水景觀進行挺水、浮水、沉水種植適合本地生長的水生植物。
古運河水質基本良好,但Ⅴ類水質仍有發生,河道水質在豐、平、枯水期相差較大,不同河段水質有差別。這次綜合整治工程在淺水區開辟水溪進行底泥磷鈍化劑鑭沸石鋪灑,可以有效吸附磷酸鹽,快速削減黑臭底泥;深水區針對底泥淤積的問題,對底源污染進行檢測,大王廟至解放橋段底泥淤積嚴重,平均淤積深度近1.4米,為保障河道行洪能力發揮,本次采用抓斗式挖泥船進行不斷航的河道疏浚。
岸上控制點源污染、削減面源污染,積極引入“海綿城市”理念,采用植草溝、濕塘、可滲透路面、岸坡緩沖帶等方式,側重針對“海綿城市”六字方針“滲、滯、蓄、凈、用、排”中的“滲”“滯”“凈”,減少初期雨水地表徑流造成的面源污染。
這次綜合整治有什么深意?
“古運河城區段綜合整治工程以生態自然為主基調,在原有植被基礎上合理進行種植設計,以揚州園林式的設計手法構建水景觀,打造豐富的濱河植物季節變化效果。”專家表示,古運河的堤岸恢復自然狀態,促使土壤與水體間被硬化河道隔絕的物質交換得以重現——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可以滲透到水中,兩棲爬行類動物可以自由通行,生長在岸坡與河床上的生物將回到我們身邊,城市生態系統有望恢復完整。
“古運河整治無論是城區段還是南延段,其首要任務還是要保障清水暢流、澇水能排。”揚州市城市河道處工程技術專家說,目前揚州閘泵站與瓜洲泵站“一鎖兩鑰”,與西部片區閉合形成城市整體防洪圈。這次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20年一遇抽排標準、10年一遇自排標準進行綜合整治,工程竣工后,可控制古運河20年一遇排澇最高控制水位5.5米,保障江淮高水位時主城區、特別是平原區的排水安全,為古運河重生水生態修復提供拓展空間和可達性。
通訊員 陳瑚容 記者 周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