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炫富,早過時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
你認為年薪百萬、手提LV包、開法拉利,這些標簽能證明你屬于精英階層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在當今社會,并不僅僅有錢就是精英。
甚至很多時候,精英反而是那些看起來一點都不像精英的人,他們可能每天坐地鐵上班、隨意地穿著牛仔褲。那么,為何現在的“精英”不炫富了?這意味著社會更平等了嗎?
伊麗莎白·科里德-霍爾基特在她的著作《微小的總和:新精英階層的消費選擇》中試圖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微小的總和》
[美]伊麗莎白·科里德-霍爾基特 著 尹楠 譯
01.
被拋棄的奢侈品
曾幾何時,擁有奢侈品手提包是身份的象征,而且最好還得是奢侈品里位于食物鏈頂端的品牌。電視劇《三十而已》里就有這樣的情節——女主背著香奈兒限量款去參加貴婦聚會,結果發現大家人手一只愛馬仕。格格不入的她,合影時只能默默把包藏在身后。
《三十而已》
然而,近年來,奢侈品的光環正在逐漸褪去。根據貝恩公司的報告:2022全年中國奢侈品市場下滑了10%,幾乎涉及所有品類。其中,腕表市場降幅最大,相比2021年下降了20%至25%。
這不僅僅由于疫情對經濟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還因為奢侈品彰顯身份的作用在減弱。人們發現那些真正的精英不怎么在衣著打扮上花錢。富人用在彰顯財富上的開銷正在減少。1996年,收入頂層1%的群體在服飾、腕表、珠寶、汽車和其他社會有形商品方面的炫耀性消費幾乎是其他人的四倍之多。
但現在,雖然他們的收入仍然比其他人高出六倍以上,但他們的炫耀性消費支出只是其他人的三倍。宜家創始人Kamprad身上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在二手跳蚤市場淘來的。喬布斯則更是長年一身牛仔褲、高領衫和運動鞋。
不過,不買奢侈品不代表精英們不炫富了,而是炫富的門檻變高了。在現代社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購買奢侈品的門檻并不高。普通的工薪階層也可以選擇攢錢對奢侈品包進行消費。這意味著,當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時都開始選擇奢侈品包時,它帶給人們的優越感就沒了。于是,精英又創造出另一種彰顯身份的篩選方式:品位。
《紐約的一個雨天》
伊麗莎白的書中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上層階級的女性對裸色指甲油十分追捧,雖然美甲本身的價格很低,幾乎人人都能支付的起。但理解美甲的方式,就能顯示出你屬于什么樣的社會階層。在上層社交圈中,裸色指甲油已經是被默認的有品位的標志。如果你選擇涂艷色指甲油來參加聚會,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個“局外人”。
品位顯然比奢侈品更昂貴,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文化資本”,這需要通過長期的教育和經驗積累而來,也意味著要花更多的錢。這種微妙的篩選方式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帆布包,雖然它的價格可能只要幾十元,但很多書店、文化品牌都把帆布包做成了有特色的文創產品,所以背帆布包的潛臺詞就是你很愛讀書,經常出入這些文化場所,是個有文化品位的人。
02.
比起好不好吃,價值觀更重要
和奢侈品一樣,如果你還認為精英用餐都是去米其林餐廳或五星級大飯店,那就大錯特錯了。如今,吃鮑魚、海參、燕窩等奢華的食材,已經油膩過時;吃“草”,才是最新潮流。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輕食市場規模達到1200億元,在中國餐飲的整體占比中超過10%。近一年內,全國的輕食店增加了6000多家。
輕食沙拉真的好吃嗎?不一定。而且普遍價格較高,比如,Wagas的人均消費在70-80元左右。如果自己在家買菜制作,成本會遠低于此。
又貴又不好吃,為何都市白領還如此熱衷?因為它能讓你看起來很健康,而健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身份的象征。你不太可能是體力勞動者,因為這意味著你每天需要大量高油高鹽的食物來補充體力;每天就吃幾片綠葉菜,說明你考慮的早已不是吃飽,而是精致的生活;且植物制品相對減少了養殖環節帶來的碳排放,更加環保。
在美國,精英們也很愛吃蔬菜,而且最好是有機蔬菜。全食超市就是這樣一個專門售賣有機食物的地方。這里設定了嚴格的品質和健康標準,禁止銷售含有人工防腐劑、色素、香料、甜味劑和氫化脂肪等250多種成分的食品。但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你獲得某種身份認同:“代表你有一種消費者意識,認同動物權利、具有環保意識,是一個見多識廣、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
《怒嗆人生》
不過,這么做就真的能改善環境嗎?對此,社會學家社會約翰斯頓毫不留情的指出:“這其實十分的天真和自私,會讓消費者自我感覺良好,卻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這的確相當諷刺,不否認一些精英懷著這種崇高價值,但現在環保逐漸變成了一種時髦的消費方式。畢竟,不是人人都有環保的“特權”,大多數人都知道少點外賣可以減少垃圾,但對很多上班族來說,花時間精力自己做飯還是太奢侈了。
03.
大城市or小城市
當然,有時候選擇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你生活的城市。雖然,“2萬元一套房”帶火了鶴崗等小城市,但精英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大城市。現在人們不再僅僅出于經濟或現實原因選擇生活的城市,而是依據城市所能提供的一切資源進行選擇。這其中既包括公園、商場這樣的生活場所,更包括劇場、博物館等文化場所。
后者可能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重要區別之一,在小城市,吃飯、逛超市也可以方便;但你很難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活動。或許在有些人看來,這些只是休閑娛樂,但實際上這種社會消費也是人們遇見自己想要約會、結婚、創建家庭和結成一生友誼的對象的方法之一。很多人會將《老友記》、《欲望都市》中主角的生活視為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但這種生活其實只能發生在大城市。
《欲望都市》
《老友記》編劇克雷恩用一句話概括這部劇的內容:“這是一部關于友情的劇,因為當你單身、住在大城市里的時候,朋友就是你的家人。在小城市里,人們的社交與親緣、地緣高度相關,你的交際圈可能更多由親戚、同事、同學組成。
而大城市中這種浪漫自由的約會背后還包含著更多:“許多高技術人才在這里相識相知,進而生兒育女,因此實現強強聯合,他們的孩子長大后也會走上相同的道路。財富和資源向高效能家庭聚集,這些家庭不惜一切代價強化其后代的利益”。
尋找一個好的伴侶,無疑是鞏固精英身份的有效手段,這意味著你的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父母雙方都有很多可以給孩子的資源,比如,如果父母是教授、學者,他們的孩子大概率很早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如果父母是律師、外企高管等專業人士,他們的孩子可能每年都能出國旅游幾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的未來,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決定的。
04.
育兒,最昂貴的投資品
這樣看下來,你可能會覺得成為精英的門檻好像也并不高。但實際上,這些都不是精英開銷的主要部分。那什么才是他們花錢最多的地方?答案并不意外——育兒。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報告,在北京和上海,家庭將一個孩子養到17歲的平均養育成本分別為96.9萬元和102.6萬元。對于精英,成本還會更高,因為育兒絕非是把一個孩子養大這么簡單,而是要把他們養成一個像自己一樣的精英。
眾所周知,育兒的最大開支是教育。第一步,家長需要購買一套天價學區房;在此基礎上,還要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光有成績也不夠,還要讓孩子出國旅游,培養滑雪、鋼琴等各種興趣愛好。這些絕非花錢就足夠,它更需要家長付出大量時間。這點從網上流傳的各種“海淀媽媽”“魔都媽媽”中就可以看出:家里有好幾套書,刷了好幾遍題,每周好幾個班,手里好幾個群;她們上班準時打卡,政策及時學習,下班回家陪娃,群里資源共享。這樣的強度,使得不少母親選擇放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這些家庭之所以拼命雞娃,是因為“好大學正日益成為區分富人和其他人的重要因素。志向階級或許不能躋身收入頂層0.01%的位置,但幾乎和其他所有人相比,他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更優越的文化世界里”。
精英階層對子女抱有如此高的期待,當然是希望孩子過上不錯的生活——至少不能低于他們現有的生活標準。如果僅僅從家庭的角度來看,這么做一點也沒錯,“對孩子的這種奉獻自然是出于愛,但同樣也源于一種做父母的信念,那就是相信這些努力有利于后代的幸福和未來的成功”。
《三十而已》
但對于社會,這種封閉的精英傳承卻在制造一種幻像。社會學家桑德爾稱之為“優績主義的暴政”,正如他在《精英的傲慢》中提到:“精英階層、成功人士傾向于過度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記得有助于他們成功的時機和好運,相信他們的成功是自己贏得的報酬,那些居于低層的人是咎由自取”。這將慢慢加速社會的不平等。精英們用消費主義構建出了一個平靜美好的“烏托邦”,但精英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被隔離在高墻外普通人的生活會越來越艱難,而當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時,社會矛盾就有可能被激化。
05.
被掩蓋的“特權”
當精英不再炫富,他們從揮金如土的土豪變成為溫和有教養的紳士,大眾對他們的情緒也從仇恨變成了欣賞,但可能這樣的社會反而會更為危險。在過去,金錢的差距赤裸且直接,人們會看到其中的不平等;而現在,不平等卻被包裝成了平等的樣子。精英在對外宣揚理想和自由的同時,也可能背地里大肆利用著特權。
2021年,一部紀錄片《買進名校:美國大學舞弊風暴》揭露了美國高校招生的黑幕,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這些都是高呼教育公平的名校,只要符合要求就能去申請,但實際上,富人們可以用找槍手、買通監考官換試卷、給子女偽造特長生身份等各種方式將孩子塞進名校。可以想象,如果舞弊案沒有被曝光,這些名校光環依舊耀眼,而那些被塞進去的富二代可能還會被認為是愛好廣泛、自信優秀的年輕人。
《買進名校》
普通人往往很難意識到掩蓋在這些現象下的結構性問題,并對自己進行反思。或許需要反思的并不是普通人,而是精英,正如美國作家和社會評論家凱特琳·弗拉納根所言:他們滋生特權、加劇不平等,卻還自以為在改變世界。
但這意味著精英就是贏家嗎?雖然他們看似得到了一切,但其實他們也并不快樂。甚至從某種程度上看,他們才是那群內耗最嚴重的人。顯然,一個信奉優績主義、階層固化的社會,會讓所有人都陷入焦慮。想要獲得真正的解放,或許需要整個社會做出更多改變。
原標題:《炫富,早過時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