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代白居易編撰《白氏六帖》中的醫藥學知識
類書是指“古籍中輯錄各種門類或某一門類的一種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便于巡檢、征引的一種工具書”。類書中輯錄了大量珍貴的醫學文獻史料,是除歷代醫學著作刊本、鈔本以外,保存原始醫學文獻內容最多的載體。唐朝中后期,白居易(772-846)編撰《白氏六帖》三十卷,是唐代私人編撰的又一部重要類書,也是現存“唐代四大類書”之一。《白氏六帖》之“醫”“藥”“疾”“疾疫”“獸醫”等部,保存了大量唐中期以前的醫學文獻史料及相關醫藥學知識。由于唐以前的史籍、醫籍散佚嚴重,因而《白氏六帖》中保存的醫藥學文獻史料頗有價值,成為研究唐代以前醫學文獻學史、中國古代醫學史、中外醫學交流史的重要資料。
關于《白氏六帖》中的醫藥學知識,學術界尚無專文加以探討。本文以《白氏六帖》中的醫學文獻史料為研究對象,系統地探究該書中醫藥學知識的主要內容、文獻來源與傳播情況,進而揭示類書輯錄醫藥學文獻資料的特點與價值。
白居易像
《白氏六帖》的編撰過程、知識分類與版本流變
(一)《白氏六帖》的編撰過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著名詩人。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周至縣尉、翰林學士、左拾遺、江州司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等職。撰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白氏六帖》三十卷等。其生平事跡,見《舊唐書·白居易傳》《新唐書·白居易傳》和李商隱撰《白居易墓志銘并序》。
白居易在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銘并序》一文中,指出其在秘書省任校書郎期間,曾放置數千個瓶子,命人取諸經典籍中的詩文佳句,投于瓶中,后再分門別類,匯輯成書。《白氏長慶集》卷七一《醉吟先生墓志銘并序》載:
前后著《文集》七十卷,合三千七百二十首,傳于家。又著《事類集要》三十部,合一千一百三十門,時人目為《白氏六帖》,行于世。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喪、所經、所逼、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開卷而盡可知也。故不備書。
從白居易的記載可知,此書原名《事類集要》,共30卷,亦稱《經史類要》《經史事類》或《白氏經史事類》,在社會上流傳時才稱之為《白氏六帖》。可知,《白氏六帖》之名為當時人所加,并非白居易本人命名。所謂六帖者,據杜佑《通典》卷一五《選舉三》記載,唐代“凡舉司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故名“六帖”。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六帖》也持此看法,認為:“此六帖之名所從起也。六帖云者,取中帖之數以名其書,期于必遂中選也。”但清四庫館臣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此書雜采成語故實,備詞藻之用,與進士帖經絕不相涉,莫詳其取義之所在。大昌所說,殆亦以意附會歟”。
宋代晁仲衍(1012-1053)曾為《白氏六帖》作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孔傳續《白氏六帖》,刊《六帖新書》30卷,宋人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王應麟撰《玉海》和元代馬端臨撰《文獻通考》稱之為《后六帖》或《孔氏六帖》。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楊伯喦撰《六帖補》20卷刊行于世。據王應麟《玉海》記載,南宋末年人們將《白氏六帖》與《孔氏六帖》合在一起,稱之為《唐宋白孔六帖》或《白孔六帖》,共60卷,可能為書商所為。明代,“合兩書為一而析成百卷”,《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卷一七《明版子部》認為“今本分為百卷,乃明人所更,與宋槧卷目異焉”。
(二)《白氏六帖》的知識分類與編輯體例
《白氏六帖》在編輯體例和知識分類上,“仿《北堂書鈔》之例”。按白居易的說法,分為1130門,廣泛收集唐代以前的成語、典故、詞藻、佳句等,或摘句、或提要,分類編次,“以備作詩文應用的零星材料”。關于此書的成書過程,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苑》記載甚詳:
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倒取之,抄錄成書,故其所記時代多無次序。
可見,《白氏六帖》編排史料的主要目的是為諸生提供撰寫詩文的材料,在時間編排上并無一定的順序。關于此書的體例和內容,包括天、地、日、月、星、明天文、晨夜、律歷、律呂、云、雨、雪、風、霞、霰、雷、雹、虹蜺、天河、霜、露、霧、冰、火、灰、塵、敘四時、春、夏、秋、冬、醫、藥、疾、疾疫附、瞽、獸醫、蒲桃、荔枝、甘蔗、木瓜、柿、瓜、竹、松栢、桂、桐、柳、蘭、芝、蓮、菊、茅、萍蘋、桑、鳥、獸、草木、雜果等門,共1130門。書中的醫藥學知識,就分布在上述門類中。
(三)《白氏六帖》的鈔寫、刊刻情況與版本流變
《白氏六帖》成書后,受到后世的重視,有刻本、鈔本流傳。唐玄宗開元年間《白氏六帖》成書后,是以寫本傳鈔,還是以刻本流傳,文獻記載不詳。但從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有刻本流傳來看,《白氏六帖》很可能也有刻本和鈔本流傳,唐代版本今已不存。
五代十國時期《初學記》的版本,主要為后蜀毋昭裔《初學記》刻本。《宋史》卷四七九《毋守素傳》載,五代后蜀宰相毋昭裔“性好藏書,在成都令門人勾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鏤板”。宋朝統一后蜀后,其子毋守素赍至中朝,“諸書遂大彰于世”。大中祥符九年(1016),其子毋克勤上其板,“補三班奉職”。
宋代《初學記》的版本,主要以刻本為主。一是北宋刻本,元祐五年(1090)王安世作序。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卷四載:“余觀博平王安世作《白氏六帖敘》。”此書即陸心源藏北宋刻本《白氏六帖事類集》;二是南宋紹興刻本,卷首有目錄,題“《白氏六帖事類集》一部凡三十卷”,此書即傅增湘藏南宋刻本《白氏六帖事類集》;三是南宋刻本,包括乾道二年(1166)泉南郡庠刻孔傳輯《孔氏六帖》三十卷刊本,南宋坊刻《新雕白氏六帖事類添注出經》三十卷刊本等。
明代《初學記》的版本,包括刻本和鈔本兩種。其中《初學記》的明刻本,有多部唐白居易、宋孔傳輯《唐宋白孔六帖》100卷、目錄2卷刊本流傳。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俞安期匯纂《唐類函》200卷刻本,包括唐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白居易、孔傳《六帖》諸書,題名為《唐類函》,實為唐代類書的匯編,收載“六朝以前遺文舊事,頗存梗概”,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1618)再次重印。《初學記》的明鈔本,有《永樂大典》鈔本和多部題唐白居易、宋孔傳輯《唐宋白孔六帖》鈔本流傳。
近現代《初學記》的版本,主要以影印本流傳較多。如1933年,南潯藏書家張芹伯影印傅增湘舊藏南宋紹興刻本百部傳世。1969年,臺北新興書局再次影印了傅增湘藏本。1987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傅增湘藏南宋紹興刻本。
《白氏六帖》
《白氏六帖》中醫藥學知識的主要內容
《白氏六帖》中醫學知識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醫”“藥”“疾”“疾疫”“瞽”和“獸醫”等部之中。
(一)關于醫人、醫德、醫術與醫政
《白氏六帖》之“醫”,敘述了唐以前歷代醫政、醫家、醫著、醫藥、醫案等內容,既有引自前代書籍的內容,亦有白居易本人的注解,還有晁仲衍和其他學者的注解。如《白氏六帖》卷四載“為醫改”,引《晉書》卷一六《律歷志上》:“晉裴頠(以)為醫方人命所急,而稱兩與古不同,失神農岐伯之政,為害特重,宜因此改理權衡。”這則史料具有很高的價值,西晉初年裴頠建議朝廷修改音律與度量衡制,但最終未被采納。《白氏六帖》載“被病醫藥不具”,引唐吳兢撰《唐國史》“韋表微,始被病,醫藥不能具,所居堂寢隘陋。既沒,吊客咨嗟”。唐玄宗開元年間吳兢所撰唐朝《國史》六十五卷,天寶八年(749)吳兢之子續修至八十卷,今已不存。
關于名醫的標準,《白氏六帖》卷九《醫第二十九》征引歷代文獻,進行了詳細注解。如“良醫”,《白氏六帖》引《左傳》“三折肱,知為良醫也”。“醫不三代”,《白氏六帖》注曰“不服其藥”。“三折”,《白氏六帖》注曰“見上”,指出其來源于《左傳》“定公十三年”齊國高強之語。“十全”,《白氏六帖》引《周禮》“醫師:十全為上,十失二次之,十失四為下”。“九折”,《白氏六帖》引《楚辭》“九折臂而成醫”。“藝成而下,技以事上”,《白氏六帖》注曰“業在其中”。“巫咸之術不可救療”,《白氏六帖》引《左傳》,但未列釋文。“折肱之醫”,《白氏六帖》注曰“苦口之醫”。“疾醫”,《白氏六帖》引《周禮》“掌養萬人之醫病”。“掌日臻之病”,《白氏六帖》注曰“得失殊輪”。“稽終歲之功”,《白氏六帖》注曰“上下異食”。上文解釋了周代以來疾醫、食醫、瘍醫、獸醫的職責。從《白氏六帖》征引的史料中可知,“良醫”是相對于“庸醫”而言,其標準是按醫技的“三折”“九折”“十全”來衡量的;而疾醫、食醫、瘍醫、獸醫,則是按醫學學科來劃分的,主要強調的是專科知識分類。
關于歷代名醫及其行醫治病的事跡,《白氏六帖》卷九《醫第二十九》征引的醫家人物有東周及秦、漢時期的名醫醫緩、醫和、扁鵲、俞跗、文摯、郭玉和無名醫等,他們不僅醫德高尚,而且醫技高超。如“秦醫”,《白氏六帖》注曰“醫和、醫緩”,其中醫和最早提出“六氣致病”理論,醫緩提出“病入膏肓”觀點。“藥不至于膏肓”,《白氏六帖》引《左傳》“秦使醫緩視晉侯疾,曰:‘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針之不可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不可為也”,《白氏六帖》引《左傳》“晉侯求醫于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病不可為也,是為近女色,疾如蠱,幾似喪志也。’”。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留下了大量的醫案。《白氏六帖》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飲上池之水,可以見五藏”,說明其善于診斷臟腑疾病。“疾既入于骨髓”,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見桓侯曰:‘君有疾在皮膚,針灸可及;后數日在腠理,湯藥可及。’后見桓侯而反走曰:‘病在骨髓,針灸、湯藥皆不及也。’數日,桓侯病,召扁鵲,鵲已逃,公乃卒”。“浣腸”,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曰:上古俞跗療病,不以湯液,乃割皮解肌,浣腸胃,滌洗五藏也”。文摯,戰國時期宋國名醫,《白氏六帖》載“烹文摯”,引《呂氏春秋·至忠篇》“齊威王有疾,良醫文摯曰:‘令王大怒則愈。’乃誤。王大怒,將烹文摯”。漢初無名醫,《白氏六帖》載“罵賜”,引《漢書·高帝紀》“漢高祖疾甚,呂后迎醫,醫曰:可治。上罵曰: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不使治,賜金十斤”。郭玉,東漢和帝時期著名醫學家,曾任太醫丞一職,擅長診法和針灸,《白氏六帖》載“四難”,引《后漢書·郭玉傳》“郭玉云:療貴人有四難焉:自任不用臣言,一難;將身不謹,二難;骨節不疆,三難;好逸惡勞,四難”。《白氏六帖》中介紹的這些醫案醫話典故,顯示了醫和、醫緩、扁鵲、俞跗、文摯、郭玉和無名醫等所具有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
關于漢代名醫華佗的事跡及其醫案,《白氏六帖》卷九《醫第二十九》征引了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華佗傳》中的資料。如《白氏六帖》卷九載“華佗字元化,破腹取病”,引《后漢書·華佗傳》“病若結積,針藥不及者,令飲麻沸酒至醉,因破腹取病之在腸胃中者,后煎洗縫,以膏摩,五日而瘥”。“病同療異”,《白氏六帖》引《后漢書·華佗傳》“倪尋、李延俱病,頭痛身熱。華佗獨令延發汗,或問之,佗曰:尋外實,延內實,各與藥飲,明旦俱起”。“怒”,《白氏六帖》引《后漢書·華佗傳》“郡守病。佗曰:‘以盛怒方瘥。’乃多取貨而不加功,又棄去,留書罵之。太守怒令追殺之,不得,嗔恚,吐血數斗而愈”。“誤中肝”,《白氏六帖》引《后漢書·華佗傳》“徐毅得病,謂華佗曰:‘昨日使醫曹吏劉祖針胃管,便苦夜臥不安。’佗曰:‘誤中肝也,五日不救。’果然也”。《白氏六帖》載“刮骨”,引《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蜀關羽為流矢所貫,醫曰:矢鏃有毒入骨,乃破臂刮骨去毒,飲啖自若”,這里的醫人姓名不詳,后世小說將其演義為華佗所為。關于華佗著述情況,《白氏六帖》引《后漢書·華佗傳》“華佗臨死,出一卷方與獄吏,曰:‘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取受。佗索火燒之”,可知華佗臨死時將某一醫書燒毀于獄中,但其入獄前是否還有醫書流傳下來,《白氏六帖》征引史料不詳。
關于歷代醫政內容,亦是中國醫學史的主要內容。《白氏六帖》卷九《醫第二十九》征引了《周禮》中的文獻資料。如《白氏六帖》載“以制其食”,引《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凡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二次之,十失三又次之,十失四為下,注食祿也”。“食醫”,引《周禮》“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聚毒”,引《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以供醫事,凡疾病死傷者造焉”。“瘍醫”,引《周禮》“凡療瘍,以五毒攻之”。“視生死”,引《周禮》“疾醫掌養萬人之疾,以五味、五藥、五谷、養其疾,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死也”。
可見,《白氏六帖》中有關醫人、醫德、醫術與醫政的知識,主要來源于唐以前的經學著作和史學著作中的醫家人物傳記資料。
(二)關于藥物學知識
《白氏六帖》卷九《藥第三十》收載了大量藥物學文獻史料,詳細地敘述了“上藥養性”“中藥養病”“君臣之藥”和“五藥”“五毒”等藥物學知識。書中指出“五藥”為“草、木、蟲、石、谷”,“五毒”為“石膽、丹沙、雄黃、礬石、慈石”,系5種有毒的礦物,《周禮·天官》用這5種藥材混合治療外傷。《白氏六帖》卷九引《周易·無妄》“勿藥有喜,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又引《尚書·說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深刻地揭示了藥物與疾病治愈之間的關系。
關于良藥和毒藥,《白氏六帖》卷九載“聚毒”,引《周禮·天官·醫師》“醫師掌聚毒藥,藥之辛苦者”。“惡石”,引《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惡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秦人毒涇上流”,引《左傳·襄公十四年》“晉師飲之,故多死者”。“康子饋藥”,引《論語》“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良藥苦口利于病”,引《史記·留侯世家》張良之語。“嘗畜毒藥”,引《三國志·何夔傳》“魏太祖性嚴毅,掾屬以公事,往往加杖。何嘗畜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身亦不及也”。“進藥于父”,引《左傳》“許悼公虐,飲太子止之藥卒。故書曰:‘止弒其君。’君子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言藥有毒,非常人知之。譏止不舍藥物,故加弒君之名”。“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圣人羞之,投藥水中”,引《春秋公羊傳》“齊人職守遂遂人,投藥水中,齊人飲之殲焉”。
《白氏六帖》中的常用藥物,有青囊蛇膽、薏苡、芎藭、寒石散、婢丸藥、漆葉青黏散和寘堇等。尤其是有關藥物學名詞,《白氏六帖》進行了解釋。如“青囊蛇膽”,注曰“見孝感門注”。“聚蓄百藥”,引《月令》仲夏。“不服其藥”,注曰“醫不三代”。“將欲救療”,引“必先聚蓄藥石”。“二價”,引“韓康字伯休,賣藥不二價”。關于藥物劑型,《白氏六帖》收載有湯劑、丸劑、散劑和膏劑等。如丸劑“一丸”,引《魏文帝詩》“與我一丸藥,光輝有五色”;“婢丸藥”,《白氏六帖》卷九引《晉書·陳壽傳》“晉陳壽父喪,羸病,使婢丸藥,沉累十余年”。
《白氏六帖》中還收載了數味臨證療效顯著的單方藥物、復方藥物及其醫案。如“薏苡”,味甘,微寒,其根、仁、葉均可入藥,《白氏六帖》卷九引《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在南中,得薏苡子食,久而輕身,辟邪氣,乃載一車來為種”。“芎藭”,味辛,溫,無毒,《白氏六帖》卷九引南朝梁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申叔展謂:還無射曰,有山芎藭乎?曰:無河魚之腹疾,奈何?注云:欲使無射逃水中,故問無御濕之藥,奈腹疾何”。“寘堇”,即烏頭苗,味辛,甘,性大熱,有大毒,《白氏六帖》卷九引《國語·晉語》“驪姬,(置)寘堇于肉”,又引三國吳韋昭注“堇,烏頭也”。“寒石散”,方劑名,又名五石散,興起于魏晉時期,長期服用會導致人體中毒,《白氏六帖》卷九引《晉書·皇甫謐傳》“皇甫謐士安羸疾,而披玩不怠,服寒石散,性與乖忤。每委頓,不勝悲憤,欲自殺,叔母止之”。“漆葉青黏散”,方劑名,《白氏六帖》卷九引《后漢書·華佗傳》“華佗授弟子可服之,年百余歲”,此方是東漢名醫華佗留下的名方,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久服去三蟲,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郭文”,晉朝名士,《白氏六帖》卷九引《晉書·隱逸傳》“字文舉,病,王導遺藥。文曰:命在天,不在藥。壽長短,時也”。這則史料記載了東晉永昌中建康(治今江蘇南京)大疫,郭文染疫和王導贈藥的事跡。
《白氏六帖》中還收載了有關藥物度量衡改革和帝王賜藥的事跡。如“裴頠上言”,《白氏六帖》卷九引《晉書·裴頠傳》“宜正太醫權衡,此若差違,失神農、岐伯之正藥,分兩輕重,稍乖為害尤深。古壽考今夭折,由此也”,但裴頠上書朝廷改革藥物度量衡的做法未被朝廷所采納。
(三)關于疾病學知識
《白氏六帖》卷九《疾第三十一》收載了大量關于疾病學的知識。關于“疾”,是指一切疾病的總稱。如“寢疾有加無瘳,伯牛有疾”,《白氏六帖》引《論語·雍也篇第六》“子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但作了省略。
關于疾病概念及其注釋,《白氏六帖》卷九中征引儒家經學文獻較多,反映了唐代經學注疏的興盛。如《白氏六帖》載“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留”,引自《尚書·顧命》,此處之“幾”字,書中解釋“危也”。《白氏六帖》載“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引自《左傳·昭公元年》,此處之“露”字,書中指出系子產之語,解釋為“臝”。《白氏六帖》載“五福”,引自《尚書·洪范》,書中注釋“三曰康寧,無疾病也”。《白氏六帖》載“六極”,引自《尚書·洪范》“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系指六種兇惡之事。《白氏六帖》載“愆于厥身”,引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書中注釋“愆名惡疾,病也”。《白氏六帖》載“疾瘧方起,病莫能興,死而后已,天有災癘,厥疾不瘳,恫瘝乃身”,書中注釋“恫,痛也;瘝,病也”。《白氏六帖》載“美疢、沉疴、多瘠、罔詔”,書中注釋“言人疾不問,謂針書”。《白氏六帖》載“積憂成病,遘癘,四時皆有癘疾”,引自《周禮》。《白氏六帖》載“寬疾”,引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五曰寬疾,有疾者寬養之”。《白氏六帖》載“大札移人”,引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又曰大札,則令邦國移人。注:大札,疾疫也,移人避災也”。《白氏六帖》載“夫子之病革矣”,書中注釋“革,音殛”。《白氏六帖》載“展轉伏枕,既微且尰”,書中引《爾雅·釋訓》,解釋“骭瘍為微,腫足為尰”,即骭瘍為脛瘡,尰為腫足腫病。
關于疾病名稱術語,《白氏六帖》卷九中載有“疾”“疾病”“敗面”“消渴”“六疾”“內熱惑蠱病”“癉疽”“癭病”“瘍病”“耳疾”“夭疾”“重病”和“大疫”等。如《白氏六帖》載“疾病”,為疾病之總稱,引《禮記·喪大記》“疾病,外內皆掃。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寢東首于北牖之下”。《白氏六帖》載“消渴”,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常患消渴”,此處之消渴為中醫病名,患者具有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疲乏等癥狀。《白氏六帖》載“六疾”,指六種疾病,引《左傳·昭公六年》“天有六氣,淫則生六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目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這就是秦國名醫醫和提出的中國醫學史上有名的“六氣病源”說。《白氏六帖》載“疕瘍”,指各種瘡瘍,引《周禮·天官·醫師》“皆瘡也”。《白氏六帖》載“敗面”,指中風引起的面癱,引《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魏祖少游蕩,叔父數言于其父嵩,祖患之,偽敗面口偏。叔父見云中惡風,又告嵩。嵩驚呼曰:叔父言汝中風,已瘥乎?對曰:初不中風,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爾。自后叔父所告,嵩終不復信也”,反映了曹操用偽裝疾病的方法騙過了其父。《白氏六帖》載“癰病”,中醫病名,指惡瘡。《白氏六帖》載“荀偃癉疽”,引《左傳·襄公十九年》“生瘍于頭,目出著癰,病也”。《白氏六帖》載“耳疾”和“床下蟻聲”,引《晉書·殷仲堪列傳》“殷仲堪父患耳聰,聞床下蟻動如牛斗聲”。《白氏六帖》載“大疫”“人有大疫”,引《禮記月令》“行秋令,則其民大疫”“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于疫”“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此外,《白氏六帖》卷九還記載了一些“詐病”“佯病”“偽病”的情況,系出于某種目的而偽裝的疾病,與真正的醫學疾病無關。
關于疾病的病證,《白氏六帖》卷九也有征引和介紹。如“瘨胘”,中醫病證名,主要以胘暈為特征,書中引《漢書·揚雄傳》“揚雄曰:臣常有瘨胘之疾”。“頭風”,病證名,指經久不愈的頭痛病,書中引“陳琳作檄,事見檄門”。“內熱”,病證名,書中引《左傳·昭公六年》“女,陽物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病忘”,病證名,書中引《列子》“宋陽里華子中常病忘”。
關于醫學疾病典故,《白氏六帖》卷九中包括“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夢黃熊入門”“晉侯患疾”“重膇之疾”“病入膏盲”“伯牛有疾”“痁作而伏”“杯中蛇影”“床下蟻聲”(又名床下斗牛)、“智囊宿瘤”“非鬼非食”“荀偃癉疽”“相如疾甚”“如臨不測”等。如“不令兄弟交相為愈,夢為賢子”,《白氏六帖》注釋“晉侯夢病,為二賢子”。“夢黃熊入門”,《白氏六帖》引《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于寢門,其何厲鬼也?”子產曰:“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重膇之疾”,即足疾,《白氏六帖》引《左傳·成公七年》曰:“民愁則墊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病入膏肓”,《白氏六帖》引《左傳·成公十年》載“晉侯之疾,肓之上,膏之下,藥不至焉”,意為病情兇險,難以救治。
關于恐懼、貪欲引起的心理性疾病,《白氏六帖》卷九也有征引和介紹。如歷史上有名的“杯中蛇影”故事,《白氏六帖》引自《晉書·樂廣傳》“樂廣為河南尹,有親客久不來。廣問之,對曰:前在坐,蒙飲,見杯中有蛇影,意惡之而有疾。于時廳上有角弓,畫作蛇,廣意是弓影也。乃告所以,仍令坐舊處,與飲。杯中乃是弓影,遂豁然而愈”。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由驚恐引起疾病發作的病案,當真正的病因“蛇影”系由“弓影”引起后,此類疾病也隨之得到治愈。“玉體不安”,《白氏六帖》引自漢代辭賦家枚乘所撰《七發》“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之,曰:聞太子玉體不安”,吳客認為楚太子的病系由貪欲享樂過度、毫無節制所引起,“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
關于疾病與儒家孝道、仁政的關系,是《白氏六帖》卷九中極力提倡的內容。如“父母唯其疾之憂,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白氏六帖》引《論語·雍也》。“啟手足”,《白氏六帖》引《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手,啟予足,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晝居于內,問其疾可也”,《白氏六帖》引《禮記·檀弓上》。“子疾病”,《白氏六帖》引《論語·述而》“子路請禱,子曰:丘之禱久矣”,說明了子路對老師孔子患病的憂慮和孝心。《白氏六帖》卷九載“負薪之憂”“樂頤嚙被”“久嬰漳浦”等,通過征引歷史上孝子、弟子、臣子探視患病的父母、師傅、皇帝等事跡,大力弘揚儒家孝道。如“樂頤嚙被”,是儒家有名的孝道故事之一,《白氏六帖》引《南史·樂頤之傳》“樂頤之病,恐母聞,不敢呻吟,嚙被至破”。
關于歷代名醫病案,《白氏六帖》卷九也有收載和介紹。如“趙簡子病五日不知人”,《白氏六帖》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曰:血脈均治也。昔秦穆公如此,七日而寤。寤曰:我之帝所觀樂甚,主君病同,三日必。及寤曰:我之帝所觀鈞天廣樂。賜鵲田四萬畝”,這是名醫扁鵲治療趙簡子疾病的著名病案。《白氏六帖》載“祟”,記載了晉平公患病的一則醫案,引《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叔向問子產曰:寡君疾病,卜人曰實沉臺鮐為祟,敢問何神也?子產曰:實沉參神也,臺鮐汾神也,二者不及君身。君身則出入飲食、哀樂之事。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從晉國貴族叔向和鄭國公孫僑(子產)的對話中可知,子產認為晉侯之疾系由飲食不調和哀樂過甚造成的,與山川、星辰之神無關。“趙岐重病”,《白氏六帖》引《后漢書·趙岐列傳》“趙岐年三十,有重疾,自慮奄忽,遺令立碑于墓前。刻曰:漢有逸人,姓趙名嘉。后疾愈矣”。“賈逵生癭”,《白氏六帖》引《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賈逵爭公事,發憤生癭,欲割之。太祖惜之曰:十人割九人死。逵猶割,竟愈”,形象地記載了魏國賈逵生癭的經過,指出癭病系由憂憤氣結所致,這一認識與后來中醫學名著《諸病源候論》的記載是一致的。
關于唐代醫學法令,《白氏六帖》引用了唐代《三疾令》的內容:“戶令:諸一目盲、兩耳聾、手無二指、足無大拇指、禿瘡無發、久漏、下重、大癭腫之類,皆為殘疾。癡啞、侏儒、腰折、一肢廢,如此之類皆為廢疾。癲狂、兩肢廢、兩目盲,如此之類皆為篤疾。”這條“醫疾令”法令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對于了解唐代“三疾”的內容及其傷殘等級,以及是否免除賦稅、徭役等具有重要意義。
(四)關于瘟疫知識
《白氏六帖》卷九《疾疫第三十一》所載“疾疫”,多指傳染性疾病。《白氏六帖》載“疾疫方起,天有災癘,天災流行,人有大疫,人殃于疫,國多風欬,人多瘧寒,寒暑不時,則疾”,系引自《呂氏春秋》卷六《季夏紀》,揭示了疾疫發生的病因、癥狀和傳染性。《白氏六帖》中還征引了一些疾疫流行的事例,用以說明疾疫暴發往往會引起大批人員死亡。如“桓石虔之差瘧”,引自《晉書·桓石虔傳》“桓豁字石虔,為人勇壯,時有患瘧者呼桓石虔以怖之,疾者多愈”,此處之“桓豁字”,應為“桓豁子”。庾袞,晉朝明穆皇后伯父,少履勤儉,篤學好問,事親以孝稱,《白氏六帖》卷九引《晉書·庾袞傳》曰:“庾袞字叔褒。咸寧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復病,癘氣方盛,父母諸弟皆出于外,袞獨不去。父母強之,可親自扶持,晝夜不眠。其間又撫柩哀號不輟,十余旬疫勞消歇,家人乃反,毗疾差,袞亦無疾。”
(五)關于獸醫學知識
《白氏六帖》卷九《獸醫第三十三》所載“獸醫”,引自《周禮·天官·冢宰》“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后藥之、養之、食之。凡獸之有病者、有瘍者,使療之”,詳細地介紹了獸醫的概念、職責與治療方法。《白氏六帖》還收載了數名歷史上有名的獸醫。如張里,漢代獸醫,善于診治各種馬病,《白氏六帖》卷九引《漢書·食貨志》“張里以馬醫擊鐘”。黃憲之父,漢代牛醫,善治各種牛病,《白氏六帖》卷九注引“黃憲”,指出其父是東漢初年有名的牛醫。“巫馬”,周朝時期設置的治療馬病的官職,多由有名的獸醫擔任,《白氏六帖》卷九載“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受財于校人”,原出《周禮·地官·巫馬》,書中引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乘謂驅步,以發其疾,知病所處,乃治之相助也”。
從以上《白氏六帖》中豐富的醫藥學知識可知,雖然該書沒有征引《內經》、本草、方書、針灸著作中的內容,但卻保存了大量經部、史部、子部和集部中的醫藥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和重視,因而極大地影響了醫學知識書寫的載體和方式。
《白氏六帖》中醫藥學知識的主要來源
《白氏六帖》采經傳、百家之語,“摘其英華,以類分門,悉注所出卷帙名氏于其下”,因而摘引了大量唐以前的原始文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儒家經書
《白氏六帖》所引儒家經典文獻,有西周文王姬昌撰《周易》,周公姬旦撰《周禮》之《天官》《地官》,東周時期魯國左丘明撰《左傳》《國語》,孔子及其弟子撰《論語》,《尚書》之《顧命》《洪范》,戰國齊人公羊高等撰《春秋公羊傳》,漢戴圣撰《禮記》,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等。
(二)史學和法律著作
《白氏六帖》所引史學著作,有漢司馬遷撰《史記》之《扁鵲倉公列傳》《司馬相如列傳》,漢班固撰《漢書》之《高帝紀》《韋玄成傳》《揚雄傳》《杜欽傳》《食貨志》,晉陳壽撰《三國志》之《武帝紀》《何夔傳》《賈逵傳》《夏侯惇傳》《華佗傳》,南朝范曄撰《后漢書》之《郭玉傳》《華佗傳》《馬援傳》《趙岐傳》,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之《律歷志》《孝友傳》《陶侃傳》《皇甫謐傳》《陳壽傳》《裴頠傳》《隱逸傳》《殷仲堪傳》《樂廣傳》《桓石虔傳》《庾袞傳》《范寧傳》,以及唐吳兢撰《唐國史》。
《白氏六帖》所引唐朝《三疾令》,是極為珍貴的唐代法律文獻,可以和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中《唐令》進行對比研究。
(三)地理、辭書、詩賦、文集和諸子等著作
《白氏六帖》所引地理、辭書、詩賦,有晉張華撰《華陽國志》,先秦時期成書的《爾雅》,漢代枚乘撰《七發》,南朝梁蕭統撰《錦帶書十二月啟》等。諸子著作,有《老子》,秦國呂不韋等撰《呂氏春秋·至忠篇》,莊周撰《莊子》,列御寇撰《列子》等。
可見,《白氏六帖》中的醫藥學知識,主要來源于唐以前儒家經典、史書、諸子、辭書、詩賦和政府律令等著作,尤其是對唐朝所撰史學著作征引較多。該書中雖未見有引用醫學本草、方書、脈學、針灸、養生等著作,但卻保留了史籍援引醫籍中的大量內容。如《史記》載漢淳于意撰《診籍》,《漢書·藝文志》載漢代以前醫籍書目,《后漢書》載郭玉撰《針經》《診脈法》,《隋書·經籍志》載醫籍書目,《白氏六帖》均有征引,倍顯珍貴。這些是由《白氏六帖》作為類書的性質所決定的。
作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白氏六帖》按“醫”“藥”“疾”“疾疫”“獸醫”等門類,將某一學科或某一類別的醫學知識或文獻資料條理化和系統化,便于人們檢閱和應用。書中收載的基礎醫學知識和臨證醫學知識,包含歷代醫人、醫德、醫術與醫政,藥物學知識,疾病學知識,瘟疫知識,獸醫學知識等。其醫學知識主要來源于歷代儒家經學著作、史學和法律著作、地理、辭書、詩賦、文集和諸子著作等,匯集了大量醫學文獻以外的珍貴醫學史料,是研究唐代以前中國醫學史的重要文本資料之一,具有相當重要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借鑒作用。
《白氏六帖》在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醫學內容成為歷代官、私類書、醫書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如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卷三六六《人事部七》,幾乎全文征引了《白氏六帖》中“疾”的內容。明朱橚《普濟方》卷二五二《諸毒門》引《白氏六帖》:“青丘狐,食之令人不蠱。”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上《引據古今經史百家書目》中,引有《白孔六帖》一書。明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載“犀角”,引《白孔六帖》“辟寒犀,色如金,嚴寒時,暖氣襲人”;“酒”,引《白孔六帖》“秫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樽;稷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中樽;粟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下樽”等。
然而,也應該看到,盡管類書中征引的醫學知識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但某些引用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或錯訛問題,如摘編引文、重引引文、增減引文、錯誤引用和不明出典等。我們在利用類書類醫學文獻從事校勘傳世醫著、輯補散佚著作和進行中國醫學史研究時,一定要仔細地加以辨析。
【本文首刊于《中醫藥文化》2023年第1期,原題為《唐代白居易編撰〈白氏六帖〉中的醫藥學知識》,韓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原文注釋從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