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回村度假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00后的旅游,挺卷。我也曾是旅游大軍中的“特種兵”,卷完城市卷地標,卷完美食卷餐廳。想要在最短的時間里面,去最多的打卡點,在各式各樣的“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下照相留念。
然而,這次假期回到小城,我重新“發現”了旅游和風景的意義。
這里的“時間”是被縮短的。大城市的通勤,一個小時不夠經過一個區;可在這里,二十分鐘,就可以從市區到鄉村。感官也在這里被肆意地放大,泥土和菜籽混合的清甜味,代替了寫字樓、地鐵里深深淺淺的“人味兒”。不同的蔬菜,不同的綠意,代替了鋼筋水泥和幕墻玻璃的冷色反光。
在外婆村上,是可以讓自己慢下來的。太陽曬得狠,戴上草帽,就去地里走走。摘點剛長好的蠶豆、豌豆、黃瓜,剝開豆莢就吃起來,清香的味道真是讓人回味。
眼前田地和水塘交錯相間,外婆看到剛剛成型的菱角窠,便念叨“七月半,拎拎看;八月半,吃一半”的歌謠。
和久未見面卻依舊身體矍鑠的長輩聊天,由著他們因為耳背而常常聽岔我的話;和村上的其他婆婆打個招呼,她們總會不厭其煩地重復:“我小時候抱過你的。”
從自留地回到家,出一身汗,于是舀點井水洗把臉,渾身再次通透涼爽起來。在外婆家,我的身體和神經得到了極大的舒展。
當然,今天的鄉村,已經不完全是小時候的模樣。雖然還是那一塊塊土地以及熟悉的特產、風物,但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包括鄉村新生活方式的構建,這些時代的內容,還是清晰可感。
在我的家鄉,有以美麗風景作為賣點的村子,比如以獨特水域構成的方里村、與安徽交界的洑家村;有以“鵝”、以“地瓜”、以“葫蘆”等作主打特產的村子,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有因地制宜發展人文旅游的,儺文化博物館、方所文化村……這里并非熱門的旅游目的地,卻也因此多了些古樸、悠閑、從容。
幾乎每一個村子里大草坪上,都有年輕人就地燒烤,或圍爐煮茶。那些露營的工具,燃燒的炭火,可以讓人瞬時就慢下來。煮一杯茶需要很久,烤肉烤雞翅烤紅薯也費時間,但是沒有誰著急,每個人都愿意為這種珍貴而難得的“松弛感”去等待。
無論是依托于本村美食,還是依托于區域歷史文化,這些村莊都基于自身條件重新打造了小小的IP。與那些世遺、5A景區相比,這些鄉村或許算不上風景,卻也是“小而美”的,是可以深度沉浸的。更關鍵的是,這里的人與人,是有交集和連接的。
所以,在我而言,回鄉是一個機會,一個讓我能與親人情感交流、讓我重新審視農村的機會。在這里,哪怕是一句方言,一種新認識的蔬菜,一頓奶奶做的隨茶便飯,都讓我有相當的安全感,也有強烈的歸屬感。
細雨霏霏中,我坐上從小城回上海的高鐵。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擁有一個去最繁華的大都市的夢想;但現在,我每一次回鄉探親,可能都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在大城市,卷已是一種常態,一分一毫的放松都可能被視作不努力的“證據”,連旅游都像打卡。也許我們應該讓自己慢下來,回一回鄉村,去看看故鄉的親人,去親近泥土和蔬菜。這樣的鄉村風景和生活,沒有讓我躺平,相反,她療愈了我,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