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究團隊在大別山地區發現新的蜱傳病原體,病人癥狀以皮疹為主
近日,中國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論文稱,中國大別山地區出現了一種新的蜱傳病原體,因所有確診病人的臨床癥狀都以“皮疹”為主,由此命名為“皮疹埃立克體”。
該論文的責任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向澎湃新聞指出(www.6773257.com),這是一種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新型病原體,可能已經在中國廣泛分布,因此早期診斷干預治療對此類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他強調,全球氣候變化,社會城市化等促動了人獸共患病包括蜱傳疾病的發生,未來還可能出現新的病原體,如大量立克次氏體樣微生物還沒有被發現,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難以評估,需要引起社會關注,并加大科研支持。
皮疹埃立克體的細菌形態學結果和患者血清學免疫熒光實驗結果
該研究論文近期發表于由國際傳染病學會出版的期刊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IJI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陸苗副研究員、覃新程研究員、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永忠主任醫師、安徽醫科大學郭倩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秦天研究員、徐建國研究員、闞飆研究員為共同責任作者。
皮疹埃立克體的基因組特征
2021年的3月到6月期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秦天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安徽省的金寨縣和湖北省的英山縣監測到了一起以發熱和皮疹為主要特征的感染性疾病疫情。
傳染病疫情信息上報系統顯示,這兩個地理位置相鄰的地方斑疹傷寒上報病例是五年平均病例數的四倍,屬于異常升高,但經臨床診斷,均無微生物學或血清學證據,該研究團隊立刻啟動病原學調查。
金寨縣和英山縣位于大別山山脈,地形地貌以山地、林地為主,這些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區域主要在山區,都有野外接觸史。
該研究團隊共收集了分散于2個縣27個鄉鎮的106例病人的血液樣本和臨床病歷資料,多為農民。通過血清學診斷以及分子生物學診斷這兩種方式,共確診了19例新型埃立克體病患者,從14例患者血液中擴增獲得了1-2個病原菌的基因片段,余下5例患者雙份血清抗體有顯著的四倍升高。此外,還有74例患者的血清抗體水平高于查菲埃立克體,符合既往感染的標準。
這19例確診病例的年齡中位數為59歲,距離發病的時間間隔中位數為6.5天,其中15人為女性。在流行病學調查中,大部分患者對于是否被蜱叮咬過以及具體的叮咬時間甚至無法提供準確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例都出現了發熱、皮疹、氣喘和厭食這四種臨床表現癥狀,還輔以肌肉酸痛、頭疼、咳嗽、畏寒等其他的非特異性癥狀。所有患者接受四環素、大環內酯類和奎若酮類治療的2至5天,發熱和皮疹癥狀有所減輕,此后均得以好轉出院。
為了尋找到此次感染的源頭,該研究團隊從家畜、茶園等與患者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區域采集了媒介樣本蜱358只。通過二代和三代測序技術,從中成功檢測和分離到了相應的病原菌,獲得全基因組序列,命名為皮疹埃立克體(Candidatus Ehrlichia erythraense)。
研究發現,此菌株全基因組共含有1,445,471堿基,鳥嘌呤-胞嘧啶(GC)含量為28.5%。與其他的埃立克體菌株相比較發現,皮疹埃立克體含有638個與已知種相同的基因,以及254個特異性基因。感染患者最顯著的血液異常為白血球水平升高。
據介紹,人埃立克體病(Human ehrlichiosis)是一類以埃立克體屬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由蜱叮咬傳播,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皮疹、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等,臨床癥狀不具備典型性,在臨床上不容易與其他感染性疾病進行區分,診斷需依靠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如出現誤診或者延遲診斷,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該病是1986年在美國阿肯色州發現的一種新的立克次體病,1991年從患者血液中分離出病原體,命名為查菲埃立克體(Ehrlichia chaffeensis)。
在隨后30多年間,越來越多的可引起埃立克體病的病原菌被科學家發現并報道,包括伊文埃立克體(E. ewingii)和鼠埃立克體(E. muris)。近10年間,在我國少有病原學確診的埃立克體感染病例報道。
中國科研團隊的前述論文指出,大別山地區存在一系列蜱傳疾病,感染后的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很容易導致誤診和嚴重后果。人感染埃立克體屬細菌后主要表現為發熱等一般癥狀,但是由于皮疹埃立克體需使用四環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不能夠早期進行鑒別診斷,精準用藥,就容易發展成為重癥,甚至導致死亡。由此,早期診斷干預治療對此類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醫生需要警惕這種新發現的病原體在大別山地區流行,迫切需要進一步評估以確定新出現的蜱傳病原體的確切臨床譜、發病機制、流行病學、地理分布和病媒生態學,以指導檢測、治療和區域監測。
基于核心基因的皮疹埃立克體遺傳進化分析
每年的4月至9月,我國大部分地區為蜱活躍期。徐建國院士對此表示,目前在蜱傳疾病高發地區,不少人仍然不重視蜱蟲的叮咬,甚至出現人傳人的死亡事件發生,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在自然疫源地加大對蜱蟲叮咬導致疾病的科學教育宣傳,基層機構需要加強蜱傳病原體的檢測和監測能力,診斷和識別能力。
近日,中疾控發布的“五一”健康出游提示中,也提及對蜱傳播疾病的預防。
蜱生活在草叢、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地區以及動物體表,人在戶外遛狗、露營、園藝、采茶、耕種或打獵可能會與蜱密切接觸,在院子或社區里也會接觸蜱。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吸飽血后蟲體膨脹如黃豆大小。
中疾控提醒,野外活動時要做好個人防護,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里,穿淺色衣服可讓附著在身上的蜱無所遁形,不要穿涼鞋,不要在草地、樹木上晾曬衣物,進入室內前認真檢查,防止通過衣物和寵物把蜱帶回家。
一旦發現有蜱附著在皮膚上,應盡快清除蜱,可用酒精噴涂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凈的細尖頭鑷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必要時,及時向醫務人員咨詢。
如在清除蜱后的幾周內出現發熱、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應盡快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