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千年來的亞述男子“來到”太原
西亞地區是早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敘利亞因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多種族群、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古代文明。澎湃新聞獲悉,由山西博物院主辦的“文明‘敘’語——古敘利亞文明特展”近日開幕,195件(組)敘利亞精品文物,呈現與中華文明迥異的古代文明面貌。
展廳現場
說到敘利亞,大家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新聞里,但是古敘利亞,是歐、亞、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多種族群、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古代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曾沖刷出古老且豐饒的“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城邦在此建立,最早的文字在此刻下,天文星象、數學、律法、藝術、建筑……文明之光在兩河流域之上激蕩,影響和啟發了人類的發展。
西亞地區是早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距今數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該地區已有古人類活動的痕跡;距今1萬年之后的新石器時期,一系列社會政治和經濟變革促進了聚落文明;距今5000年左右,出現原始的城邦國家;距今2800年以降,古敘利亞相繼被亞述、新巴比倫、古波斯、馬其頓、羅馬、阿拉伯等政權統治,不同文明在這里交流交融、交相輝映,留下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
此次參展的古敘利亞珍貴文物,可謂是跨越兩河文明,匯聚了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阿勒頗博物館、代爾祖爾博物館、霍姆斯博物館等9家博物館的館藏精品,呈現了兩河文明中不同的風采和獨特的魅力。
為祭拜者雕像。韋亮 攝
多元性、復雜性,是古敘利亞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展覽分為四個單元,以時間節點為線索,呈現這個文明古國所留存下來的文化遺址和遺存。展覽工作人員說:“或許你曾經了解過古敘利亞,看到過相應的文物圖片,但是在展廳里,配合燈光和設計,仔細品讀這些成千上萬年文物的質感和造型,那絕對是另一番震撼,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展覽現場,一件青銅時代晚期的儀式用斧吸引民眾駐足觀看。
特展共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曙光:石器時代”。該單元從“遠古印跡”和“文明萌芽”兩方面為我們全方位呈現石器時代敘利亞豐富的人類文化遺址和遺物。哈拉夫文化精美的彩陶,構圖繁縟華麗,器表光潔度高,被認為是古代西亞地區彩陶的巔峰之作。
第二單元“變革:青銅時代”。你能想到敘利亞的先民是最早使用青銅制作武器的民族嗎?距今5100年左右,隨著城邦國家的崛起,冶金術的出現,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人們生活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日益豐富。遠距離貿易促進了古敘利亞與周邊地區間的交流與發展,珍稀材料、寶石、青銅等制品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第三單元“碰撞:鐵器時代”。古敘利亞因占據古代東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既是重要商道,也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自青銅時代起,相繼受到多個實力強大王國的征服與占領。到了公元前1千年左右的鐵器時代依然難以逃脫相似的命運。東西方文明猶如從四面八方駛來的戰車,紛紛駛入古敘利亞這片文明之地,并在此碰撞、交流、融合。
第四單元“融合:希臘、羅馬和伊斯蘭時代”。自公元前333年始,古敘利亞相繼被馬其頓、羅馬征服,進入希臘化時期。這一時期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商貿繁榮,文化交流融合加快,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宗教、建筑、藝術、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多元融合,彰顯了古敘利亞與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響。公元7世紀,古敘利亞被阿拉伯征服,持續千年的希臘羅馬時代結束,邁入伊斯蘭文明。
石灰石墓葬雕像 韋亮 攝
展廳現場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就是商周的太陽神鳥金飾紋樣,人們對于太陽的崇拜真的是與生俱來。在本次古敘利亞文物展中,很多文物上都有太陽紋飾。
珍珠貝母鑲嵌畫
珍珠貝母鑲嵌畫,該畫創作于公元前2600-公元前2400年,發現于馬里古城遺址的沙瑪什神廟。沙瑪什,就是兩河流域人們崇奉的太陽神。畫面由長方形、三角形和菱形的貝殼、紅石灰巖和片巖等拼接而成,黑色馬賽克背景下,凸顯出五個正在祭祀膜拜的人物形象。
在展廳內,可以看到一些人偶造型的雕刻件。這些雕刻件都有著一雙萌萌噠大眼睛,仔細一看,還有點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
這些人偶雕刻件被發現于距今4900年的“眼廟”遺址,出土了數千件雪花石膏制成的浮雕人偶,最為突出的是,他們的眼睛幾乎沾滿了人像面部,有單眼、雙眼、四眼等樣式。關于其用途,目前仍有許多爭論,專家推測它們可能是護身符、祈愿物,或者是布拉克丘所崇拜之神的象征。但是為何會雕刻成大眼睛,目前還真是一個謎團。
“眼廟”遺址人偶
在展廳內,還有一件很特別的文物,距今有4000多年,名為“鳥形眼線膏容器”,這件容器是一個圓柱體的模樣,頂端有一只小鳥展翅欲飛。據介紹,在展廳內的一些女性造型的文物中,女性眼睛是有修飾的,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使用眼膏了,畫眼線已經是家常便飯。
鳥形眼線膏容器 韋亮 供圖
在遠古時代并沒有“敘利亞”這個詞,只有“亞述”這個詞,當地人也因此被稱為亞述人。這幅壁畫,就展現了兩名亞述官員的側面像,發現于阿勒頗省的比特阿迪尼丘,如果畫作修復完整,兩名官員應該是站在一位倒地的戰敗王子身后,仿佛象征著勝利。壁畫采用黑色、藍色和紅色顏料繪制在灰泥墻面上,這是少數被保存至今的亞述壁畫,推測誕生于公元前1200-公元前539年。
男性官員側面像壁畫
這幅壁畫中,兩名男子的裝扮也很突出,按理說,側面像的眼睛不可能完全呈現,但是為了表現眼睛,創作者采用了正面創作的方式,完整展現了畫著眼線的眼睛。
舊石器時代的手斧,距今約50萬年。韋亮 攝
在中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也會就地取材,用石頭打造不同的使用器物,放在古敘利亞,也不例外。這把代表阿舍利文化的手斧,距今約50萬年,它的主要用途是刨挖植物的根莖,或者是切割獵物。早期的石斧通常粗制,但這把石斧形狀像一顆圓潤飽滿的淚滴,前后兩面均進行了精細的打制,石斧兩刃的鋒利程度自中心朝左右兩邊循序漸進。這把手斧的形狀極為對稱,對稱說明打造者進行了有意識的規劃,打制過程是有步驟的、可控的,也標志著古人類在加工制作過程中的最高技術水平了。
展覽展期至7月9日。
(本文資料:山西博物院、文博山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