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九旬全顯光辭世:讀其孤往雄心與“晚期風格”
2023年4月13日,92歲的知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全顯光先生辭世。
全顯光(1931-2023),云南昆明人,藝術家,藝術教育家,魯迅美術學院資深教授。1955-1961年,留學于德國萊比錫書籍與版畫藝術學院,回國后在魯迅美術學院長期擔任教學工作,創辦了魯迅美術學院第一個藝術家工作室“全顯光教學工作室”,實施獨具特色的美術教學體系,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成為新中國藝術史與藝術教育史上的“德國學派”領軍人物。
其晚年的鐘馗畫作葆有了其早期、中期集中國文人藝術、民間藝術、西方油畫之大成的特點,仍然整體呈現出雄放霸悍的大生動,但又富于“現代性”特點與情味。
全顯光(1931—2023)
“全老師走了,我非常難過,這么多年的學習研究,早已是親人了,更是精神上的依靠,現在他走了,我心不知歸往何處。”近幾年致力于全顯光先生研究的云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新說。
對于全顯光的晚年創作,王新在 《孤往雄心——全顯光鐘馗藝術的“晚期風格”》中記有:“90歲了,他仍然在不斷拋棄昔我的陳規,不斷改變,不斷懷疑,不斷否棄,畫風著實是一變再變,似乎永無止期。以他的鐘馗創作為例,縱觀全顯光鐘馗創作至今,有三變。 不僅僅是鐘馗藝術,其花鳥、山水,國畫、油畫、版畫、書法、篆刻,亦呈現出明顯的晚期風格。”
據介紹,全顯光是一位學者型畫家,畫風強悍厚重;其創作手法變化多樣,在中國畫、版畫、油畫、水彩畫、素描、雕塑等領域均有不凡創造。全顯光同時精研藝理,一直有著記寫藝術筆記的習慣,一日一則,終生不輟,迄今已完成藝術筆記共60本,達千萬字。
全顯光1955年至1961年期間留學德國萊比錫版畫與書籍藝術學院,獲得“版畫家”榮譽后歸國,在魯迅美術學院長期擔任教學工作,并創辦了魯迅藝術學院第一個藝術家工作室。此后歷經二十余年的博觀約取、融會中西,構建了一套全新的藝術教育模式,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成為新中國藝術史與藝術教育史上的“德國學派”領軍人物。遺憾的是,全顯光作為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教育)學派“德國學派”的領軍人物,仍未受到中國藝術教育界與藝術界的足夠重視。
全顯光作品有《早上好》、《心星》、《濃陰》、《希望》等。出版有《素描求索》、《全顯光水彩畫選》,譯著《羅馬尼亞畫家格裹高萊斯庫》等。
據介紹,萊比錫版畫與書籍藝術學院留學期間,全顯光在門澤工作室學油畫,在萊比錫藝術博物館臨摹倫勃朗原作,整整六年,焚膏繼晷,刀筆不輟。釘框子、打底子、磨顏料,學問深湛,他循序漸進,一一研習,甚至學會了上百種打底子方法;然后,拋棄輕涂細改,學會大刀闊斧,用筆“寫”——他驚嘆倫勃朗筆下生風、下筆不易,啪啪幾筆,大筆“寫”處,既有大氣魄。
全顯光先生的教學側重在感受力中想象,學生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培養以及對視覺感受的訓練。在先生看來,素描從來都不是僅僅依賴眼睛能完成的,而是一個“視覺與動作糾纏在一起的身體”。在全顯光先生的教學訓練中,學習者不但要表現看得見的部分,還要表現看不見的部分,先生用鮮活的教學方式描繪運動型體中生命力的存在,擺脫一般蘇式素描的拘謹和刻板,具有強悍自由的美學風格。
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回國后,我在魯美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第一堂課我先不讓學生動筆,一個字——看,就觀察模特,學生可以跟模特一起聊天,模特也可以隨意走動,等模特走后,我對學生說:‘你們現在畫吧。’最初學生們都懵了。我就問學生剛才怎么觀察的,學生有的說一直在觀察模特身上的調子,我說:‘有用嗎?沒有用。要靠線條,抓特征!’”
全顯光早年油畫自畫像 19cm ×27 cm,1978年
以下為王新教授的 《孤往雄心——全顯光鐘馗藝術的“晚期風格”》:
西方以鮮亮明麗著稱的色彩大師提香、莫奈,晚年有些作品走向晦暗與悲愴;中國的黃賓虹、齊白石,85歲以后,變得更為恣肆與老勁。
藝術家老了,“向死而生”,藝術創作是人書俱老,還是力不從心?
這是藝術家研究與藝術史研究的“晚期風格”問題。哲學家阿多諾打比方說,藝術家晚期作品的成熟,不同于自然中的果實成熟,并非豐潤圓滿,而是褶皺嶙峋,甚至是朽爛性的。順著這個思路,薩伊德專門著書深入討論了這個問題,他把藝術家的晚期創作,同藝術家主體人格成熟、藝術現代性聯系在一起。在這些往哲先賢洞開的視野里,來觀照“德國學派”藝術大家全顯光鐘馗藝術的“晚期風格”,可謂別有風裁。全顯光的“晚期風格”,具體是指其85歲之后,也就是2015年至今,其鐘馗藝術中呈現的迥然“新意”。
全顯光的“晚期”鐘馗之一
全顯光的“晚期”鐘馗仍然葆有了其早期、中期集中國文人藝術、民間藝術、西方油畫之大成的特點,仍然整體呈現出雄放霸悍的大生動,但富有了薩伊德所謂的諸多“現代性”特點與情味。具體在畫面形式上,有以下新意:
其一,渾濁而生辣。一般文人藝術求清,求潔,求高華,全顯光反其道而行之,求渾濁,他認為“濁”中有色,有美,有精神,所以他在畫面收拾的時候,用洗筆的微淡的污水,一筆筆寫上去,給全幅籠上一層如煙似霧的灰調子。無論國畫,還是油畫,全顯光晚期藝術中極喜歡用灰調子來收拾,或細部刻寫,或全幅籠罩,一改此前響亮潑辣的民間平涂對比顏色,多了些抹沉郁之氣。另一方面,全顯光晚年已將重疊之技,用得神乎其技,疊筆、疊色、疊水,一層又一層,故而得渾濁厚重之味,但濁中層層蕩漾出無限豐富的色彩,如《祖國萬歲鐘馗》,就是先用朱紅,俟干,一筆一筆,疊中黃,疊大紅,有的部位疊焦墨,有的部位疊丙烯白,所以最后渾濁厚重如雕塑。當然,一味渾濁,并不高明,高明者,須如石濤所言,混濁中能求生辣,全顯光正如此。他的生辣主要體現有二:其一,用筆雄健蒼率,其畫面上的每一根線條、每一個筆觸、每一塊顏色,皆是用筆寫出來的,或是版畫刀刻的獷礪,或是文人書寫的蕭散,極有質地感,故而極大地調節了渾厚的塊面,求得了生辣之趣。其二,全顯光極擅經營畫眼,如鐘馗凜凜攝人、晶爛若日星的雙目,山水中清氣蒸蔚的留白,皆為在全局中得生辣而助力。
全顯光的“晚期”鐘馗之一
其二,狼藉而精凝。全顯光晚期藝術隨寫隨掃,隨掃隨生,一般文人藝術中視為病筆的松、散、碎、破、亂筆,在他手下,化朽腐為神奇,迸發出了驚人的魅力。全顯光主張東一筆,西一筆,互相搭配,局部生發,先畫散,畫亂,最后求全局,求亂而不亂,故而其畫面上多有恣肆自如的狼藉之味。有些鐘馗中衣紋線條,全然是碎破之筆自由揮掃,狼藉無端,尤其90歲時(實際89歲)有幅《愿天下太平鐘馗》,在厚重的衣袍塊面上,以松散碎破的焦墨輕筆,縱橫擦掃,呈現出極有味道的狼藉之趣。其晚期牡丹花葉、山水林木,皆得此趣。全顯光手腕底下,狼藉而能得精凝之力,精凝來自雄厚的線骨構筑與神采收攝。凡見過全顯光鐘馗焦墨起稿的草圖者,無不為之動容,強悍雄厚的線條,或驚蛇入草,或銷金鑠鐵,其骨力之強,之霸悍,之自由,當世罕有其匹,正是畫面有了這樣的線骨筑基,不管如何狼藉,皆能氣力精凝。另一方面,晚年全顯光霸悍雄放的生命精神,依然在其筆下鐘馗、牡丹、山水云泉、松鶴虎豹中,勃發蒸騰,故而可使畫面形散而神不散。
全顯光的“晚期”鐘馗之一
其三,西體而中用。全顯光是一個極富文化自覺的藝術家,其早年、中年藝術,我們可以看到他極其注意以中國藝術為體,而融粹西方藝術,鼎鑄中國氣派的自家面目:追求文人藝術用筆質量、清華格調,借鑒民間藝術中大塊面色彩鋪排對比、線條穿插切割,汲取素樸粗糲的民間藝術大生動精神,偶爾才會澤倫勃朗油畫渾厚華滋精蘊,如鐘馗胡髭胸頸處,可見出其中體西用的努力。然而,其晚年風格,卻明顯出現重返西方藝術的旨趣:首先,材料上,在國畫中大量取用油畫材料,在水墨勾寫基礎上,使用丙烯顏料反復疊加刻畫;如此前他最喜歡用黑墨加留白,刻畫鐘馗精光四射的雙目,現在直接用黑白油畫顏料刻畫,白色宣紙經常被畫得崚嶒料峭,褶皺層層,極富霜皮龍鱗的遒老之美。其二,用筆上,他從版畫中發展出來的單刀的凌厲、復刀的澀辣刀法,明顯進入了其鐘馗塑造的線條中,即便是看上去最松散恣肆的線條,仔細打量,皆可發現實際是復筆,多次疊加完成,所以其筆下鐘馗,一祛文人畫輕滑軟糯的小情調,煥發出磅礴的力量。其三,全顯光最心儀的倫勃朗重疊畫法,以前基本只用于鐘馗頭胸塑造,全身其他部位,采用平面對比與切割;但此法在晚年已擴展到腰手、鞋足等部位;尤其全幅完全追求平面化,但平面是通過倫勃朗式的層層重疊完成,平面之下,靜水深流,藏著數十遍、百遍地塑造,故而其鐘馗厚重如山,深富雕塑感,卻又絢美繽紛,細膩無端,變化萬千。
熟悉全顯光的人知道,這三大“晚年風格”的形式“新意”背后,實際上深沉地浸透著他直面死亡逼臨、藉藝術承負與超越的自覺主體意識,散發出濃郁的悲愴情味,呈現出現代性的矛盾張力與創造力,誠如薩伊德所言,這種晚期風格“包含了一種不和諧的、不安寧的張力,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一種蓄意的、非創作性的、反對性的創造性”。歸納而言,有兩方面:
其一,晦暗與燦爛地爭執。全顯光既深深服膺印象派絢爛的光色,也熱愛民間藝術高純度的原色對比,尤其其盡情盡性、盡才盡氣的勃郁生命精神,使得作品顯發著燦爛的氣韻。但晚年全顯光似乎樂于向北歐藝術回歸,倫勃朗的黑暗、表現主義的苦味與痛楚,開始在畫面上流溢,生命燦爛是氣韻涌動的核心,但縱使是火樣的紅蓮、響亮的紅袍、灼碩的壽桃,剛一涌出,陰翳就覆蓋過來,晦暗與燦爛層層交織,層層爭執,層層糾葛,激蕩出迸發、扭結、甚至碎裂的情味。這些帶著全顯光晚年生命體溫的濃濃氣息,即使是題材千百幅同樣,如鐘馗,如一花一草,一山一水,皆有回味不盡的深度。
其二,昔我與今我地搏斗。全顯光毫無疑問是一個早慧的大家,筆者曾經言明:1960年代他的素描成熟,1980年代他的版畫成熟,1990年代他的水彩和油畫成熟,2000年代他的山水、鐘馗與荷花成熟。然而,他擁有著一切偉大藝術家所有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高貴精神,他從來不曾滿足于過往的任何創造。我經常問他,哪一幅最滿意?他總是說可能下一幅吧。每次通電話,他總是說,最近作品又作了些改進,有了些變化,你若看到,幫我批評批評,我能隔著電話感覺到他的熱切與真誠。90歲了,他仍然在不斷拋棄昔我的陳規,不斷改變,不斷懷疑,不斷否棄,畫風著實是一變再變,似乎永無止期。以他的鐘馗創作為例,縱觀全顯光鐘馗創作至今,有三變:以70歲為界,七十歲以前,鐘馗多文人書寫的趣味,也生動,但未形成一家面貌;七十歲以后,其鐘馗一年一變,拓發無境,而氣象自成,“全家樣”遂鮮活畢現;以85歲為界,之后出現了“晚期風格”,又多了沉郁渾茫的“現代”情味。這日日新又日新的背后,實是跳動全顯光昔我與今我激烈搏斗的熱切心靈,這顆心靈也是畢加索的心靈、黃賓虹的心靈,在我們這樣一個瓦釜雷鳴的時代,這樣的心靈,跳動得如此孤寂,如此悲壯!
晦暗與燦爛地爭執,昔我與今我地搏斗,讓全顯光“晚期風格”充滿了現代性的“張力”。作為一個融創中西的偉大藝術家,全顯光的高明,在于將這種張力處理得極其微妙,極其渾融,極其自然。
不僅僅是鐘馗藝術,其花鳥、山水,國畫、油畫、版畫、書法、篆刻,亦呈現出明顯的“晚期風格”。
全顯光藝術的“晚期風格”為什么會出現呢?這與其全副強悍生命對藝術的投注有關,85歲以后全顯光的生命全部屬于藝術,而且僅僅屬于藝術。我們知道全顯光在藝術上是有著極大抱負與雄心的人,他甚至不認同所謂的“德國學派”,他要在藝術理論與藝術創造上開創“全顯學”,創造深刻地關聯著其生命境界的拓發與升華。1980年代退休以來,他自覺疏離于社會,棄絕名利,蝸守斗室,他渴望自己畢生寄情的藝術,能在暮年,把自己生命意境帶向更遼闊,更深沉,更高遠。他在給筆者的信中,多次提到“時間不多了,我每天還是在創作,我應該還能有些進步”,尤其88歲時他腰椎疼痛得無法直立,多次手術,長時間住院,更是讓他體驗到死亡的逼臨,所以一方面,他原本響亮雄健的藝術中籠上了一層層余味氤氳的暗影,另一方面,其原本響亮者在逼迫、碰撞中,更迸發出煥爛的光華與勁力。這也正是全顯光“晚期風格”的魅力所在。
全顯光的“晚期”作品
全顯光的“晚期”作品
很顯然,全顯光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合時宜”者,當舉世皆在玩先鋒、玩時尚,他在古典中孤往掘進,當眾生皆在主流傳統保守中沉迷,他卻自然歸向“現代”,如同保羅·亨利·朗筆下的貝多芬,“他像雅努斯神一樣,有兩張臉,一張臉朝后,向古典主義作最后的頂禮膜拜,一張臉朝前,向未來召喚,是19世紀的領路人和導師”。
全顯光的現代意義正如是。
(王新系云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