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國核電機組運行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
“我國在役核電機組保持安全穩定運行,30年來從未發生過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中二級及以上運行事件,運行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4月15日,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領域北京主場暨第十一屆“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說道。
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事業發展的生命線。黨的二十大部署了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并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強化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董保同在儀式上介紹,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共有77臺核電機組,其中在運機組55臺、在建機組22臺,20座民用核研究堆,21座民用核燃料平臺設施,總體保持了良好的安全記錄。16.4萬枚在用的放射源和26.7萬臺射線裝置安全受控,未發生國際核輻射事件二級以上事故,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2030年左右,中國將超過美國、法國成為世界第一核電大國。”董保同表示,屆時,我國大概率將有上百臺在運核電機組。政府部門、行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應當聚力筑牢嚴密持久的核安全防線,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提升監管效能、強化科技支撐、培育核安全文化并加強公眾溝通。
“我們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越是核安全成績優異,越要保持嚴慎細實的作風,進一步健全管理體系,層層落實安全責任。”他說,加強核安全是一個持續進程,核能事業發展不停步,加強核安全的能力就不能停步。
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劉敬表示,在“雙碳”戰略牽引下,核能作為清潔、低碳的基礎能源,已成為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據測算,建設一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相當于每年減少煤炭消耗3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550萬噸。
“與此同時,核技術在工業、農業、醫療、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在國民經濟特別是醫療衛生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但由于核科學技術專業性強,社會公眾對核相關知識缺乏全面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誤解,不適應我國核能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讓公眾理性認識核、支持核的重要性、緊迫性顯得越來越重要。”劉敬建議,做好核科普宣傳工作要加強謀劃,從碎片化向體系化轉變;要正確引導,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發聲轉變;要分類施策,由大眾化向個性化轉變,為核能事業發展和全民科學素養、國家安全意識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2022年1-12月,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177.86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98%,遠低于世界平均值10%。業內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將保持每年6至8臺核電機組的核準開工節奏。去年,共10臺核電新機組獲國務院核準,創下十余年來核電核準速度和數量新高。
“據有關機構測算,到2035年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將達到1億5000萬千瓦,同時在建5000萬千瓦。我國核電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葉奇蓁表示,除了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國家能源安全之外,核能是戰略性的高科技,將帶動科學技術和裝備業的發展,有力保障國家的戰略安全。
“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動自2013年開始每年舉行,持續10年吸引中學生為主體的350萬人學習核科學知識。該活動由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能源局、中國科協、中核集團牽頭指導,中國核學會與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