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商偉:在變幻莫測的時代,召喚對人文精神的反思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如何將個人的時代經驗轉化為寶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己。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推薦一本直面時代困境的誠意之作,展現學問背后更大的關懷。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主任商偉教授的新著《云帆集》為其近十年學術思考精華的首次集結,由點及面,蔚為大觀。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具體問題出發,示范如何將研究視野拓展至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人類普遍處境。下編回憶恩師與往昔,再現一位世界頂尖學府執教者的個人成長脈絡,和未被磨滅的赤子之心。
理性與感性的張力,讓我們看到“為什么學術是可以托付生命的”。
寫在前面的話
《云帆集》作者:商偉,版本:活字文化 策劃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 2023年4月
我在過去的十年間陸續發表了一些思想學術隨筆、散文,也做過一些專題訪談。這些文章的結集出版給了我一次機會,去回顧自己感興趣的文史話題和思考過的問題。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匯集了隨筆和訪談共十二篇。依主題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四組:
第一組主要是《言文分離與現代民族國家:“白話文”的歷史誤會及其意義》上下兩篇。以明代識字讀本為話題的《一本書的故事與傳奇》,以及《我們為什么要讀古文》那一篇訪談,也可以放在一起來讀。五四白話文運動是學界和閱讀公眾所熟悉的話題。實際上,所謂現代白話文的提倡和興起都早于五四時期,但胡適等五四學者后來居上,支配了對它的解釋,并且重塑了中國文學史和語言史的一些基本觀念和立場。這兩篇文章旨在廓清關于白話文的歷史誤解,反思與此相關的中國語言文字的歷史敘述。
語言文字的問題從來都不只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和學理問題,而是植根于中國社會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且與傳統帝制國家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轉型密切相關。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語境中,我們才有可能對現代白話文運動及其歷史意義,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與估價。而由此引出的問題,在今天不僅沒有過時,反而變得更為重要,甚至亟待解決。在當今這個世界上,由族裔、宗教、語言、文化和政治地域的身份認同所導致的沖突日益激化,環環相扣,簡直打了死結。因此,我們有必要回溯歷史,重新面對更具有包容性的帝國文化遺產,從中尋找另類的文化資源,以超越現代單一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超越這一意識形態所參與構造的歷史與現實。
《言文分離與現代民族國家:“白話文”的歷史誤會及其意義》這上下兩篇文章是根據我的英文文章 Writing and Speech: Rethinking the Issue of Vernaculars in Early Modern China(《書與言:重審早期現代中國的“白話”問題》)改寫而成的,原文收在本杰明 ·艾爾曼( Benjamin Elman)編輯的 Rethinking East Asian Languages, Vernaculars, and Literacie s, 1000-1919(《重新思考東亞語言、方言口語和讀寫文化, 1000—1919》, Leiden:Brill, 2014, pp. 254–301)一書中。我沒有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另起爐灶,重新組織,并且增補了一些后續的想法。關于這個題目的研究和思考歷時已久,曾經打算寫成一本小書,終因分身乏術而作罷。好在主要的想法和思路都基本上體現在這兩篇文章中了,可供讀者批評指正。
2019年 4月,我編注出版了《給孩子的古文》,是活字文化推出的由北島主編的“給孩子”系列圖書中的一本。說是給孩子的古文,實際上同樣適合成人閱讀。這里收了《深圳讀創》記者楊青的訪談,略陳編撰的初衷。而我所關注的問題,與白話文的討論也有一些連續性。
《給孩子的古文》(插圖版)的書影,孫田/攝
五四白話文運動結束了文言文與白話文共存的格局,導致了白話文一家坐大,獨霸天下。盡管沒有走到廢除漢字的地步,但幾代人下來,公眾的古文閱讀能力普遍退化,造成了文化延承的巨大斷裂。比起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情況略好,但也好不了太多。五四學者把古文比作拉丁文,說成是死掉的文字。這在學理上是不成立的,對現代漢語自身的發展來說,也是有害的。如傅斯年所說,現代白話文學應該廣收博取,在借鑒綜合口語、古白話、文言文,甚至現代翻譯體的基礎上,去創造全新的、豐富而多樣化的語言書寫風格。這方面的實驗還遠遠沒有完成。
第二組是一篇隨筆和一篇訪談,《〈紅樓夢〉中的“假”寶玉和“真真國”》和《紫禁城中大觀園:長春宮的〈紅樓夢〉壁畫》。這兩篇以《紅樓夢》為主題,但把它放到早期現代“全球化”的物質文化接觸與交流的歷史語境中,去做兩方面的考察:一是《紅樓夢》的跨媒介書寫實踐,二是它對物質文化和視覺文化的關注與呈現。我希望從這兩方面來探索《紅樓夢》所蘊含的思想深度,并且重新理解孕育了它的那個大時代。
《紅樓夢》打上了清代宮廷的鮮明印記,尤其體現在它對物質文化和視覺文化的豐富的細節描寫中。它與雍正、乾隆朝的藝術品味和時尚風格,保持著與時俱進的同步關系。曹雪芹寫到出自清宮的幻象繪畫,精湛地演繹了它給觀眾帶來的真假莫辨的視幻錯覺——這顯然構成了他小說寫作的一個靈感觸媒。而我們知道,清宮的物質文化和視覺文化又是 18世紀全球物質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從機器人時鐘到時尚的進口服飾和各類器皿,真是琳瑯滿目,不勝其多。其中備受雍正和乾隆皇帝青睞的幻象繪畫,也起源于歐洲,由來已久。我希望讀者看到,《紅樓夢》如何將它敏銳的觸角延伸進了時代文化的潮流之中,然后沿波討源,觸類旁通,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跨媒介的小說寫作創新。
《紅樓夢》與清代宮廷的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自 1791年刊行之后,這部小說在清代宮廷王府和貴族子弟中日漸流行,紅極一時,無人不曉。這是曹雪芹本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余波所及,甚至連大觀園和其中的人物后來還走進了紫禁城長春宮的巨幅壁畫,回到《紅樓夢》曾經寫過的那個宮廷繪畫的幻象世界。這是一次奇妙的回歸之旅:“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小說主題,最終被還原為繪畫藝術的視覺吊詭。
《紅樓夢》壁畫之一“賈母游園”
這里涉及的問題不限于物質、技術和藝術媒介,也超出了圖文關系。《紅樓夢》的視幻敘述不僅懸置了對象世界的真實性,而且令人對觀察者本身的確定性和可靠性也產生了懷疑。曹雪芹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切入真與假的主題,并且將這一主題上升到了認識論和本體論的層次來加以理解和呈現。真假寶玉在夢中相會的片刻,不僅彼此互為鏡像,而且各以“寶玉”相稱。我們已經完全分不清誰在鏡中誰在鏡外,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究竟是哪一個寶玉在說話了。對主體的疑問,不只限于小說的主人公,還同樣適用于我們自己,適用于《紅樓夢》的所有讀者。這正是我們讀罷小說,而不能不掩卷深思的問題。
《紅樓夢》壁畫之一“瀟湘幽情”(故宮博物院 胡錘 攝)
第三組包括《小說研究的路徑與方法》《傳統小說是取之不盡的富礦》《〈儒林外史〉和〈紅樓夢〉構成了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和《時間也蘊含了錯誤和遺忘:談文學史的寫作》四篇,以《金瓶梅詞話》《儒林外史》《紅樓夢》等作品為主,延伸到對古典小說史的觀察和思考,最后兩篇也談到了文學史寫作的一些感想。有關小說方面的研究已見于拙作《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和一些單篇論文。這幾篇訪談就有關的想法做了比較集中的討論,希望能有助于我們重新解讀這幾部耳熟能詳的古典長篇小說。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來源龐雜,發展的歷史中充滿了裂變,而《金瓶梅詞話》和《儒林外史》都各自標志了其中的一次新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意義還不限于小說史本身,甚至也不限于文學的范疇。《儒林外史》和《紅樓夢》構成了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同時也為中國現代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與不可或缺的參照系。因此,有必要在打通古今、跨越學科的基礎上,重新整合古典小說的研究領域。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見證了日益嚴重的、精英治理所造成的全球性危機,而在這方面,古典長篇小說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西門慶憑借商人的財富和獨霸一方的地位,從外部打入精英階層,由此導致了精英治理的嚴重腐敗;與此相對照,出身于縉紳之家的杜少卿和賈寶玉則是從內部感到了空虛和幻滅,最終脫離了精英的自我再生產過程。盡管聽上去還有些言之過早,但從晚明至清中葉,傳統的精英治理已經多少顯露出了疲軟的跡象。光鮮華麗的外表下,暗流涌動,岌岌可危。《金瓶梅詞話》《儒林外史》《紅樓夢》被后世奉為經典,正是因為它們底蘊豐富,經得起細讀,并且一如既往,對當下開放。每一代讀者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時代側影,不僅感同身受,還可以通過自我介入,揭示出小說文本的一個新的或潛在的意義層面。所以,題目不僅沒有做完,也永遠做不完:古典小說的研究是一座富礦,潛力無窮,大有可為。
夏永《黃鶴樓圖》 絹本水墨,元,20.6 x 26.7 cm
《唐詩與題寫名勝》和《天人之際:詩中自有陶鈞手》兩篇以唐詩為主題,構成了第四組文章。2020年,我在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小書《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以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如何回應崔顥的《黃鶴樓》入手,串聯起一系列相關作品,講述唐人題寫名勝的故事。題寫名勝屬于即景詩或即事詩的常見類型,假設詩人親臨其地,即興寫作。而即景詩的內容與內在品質,又反過來取決于詩人的寫作經驗和身歷其境的感受,二者之間具有無可懷疑的同一性和連續性。這不僅是即景詩的假定,也暗含了中國古典詩論的一些不言而喻的重要前提。
但在我看來,唐人又經常以詩的語言和比喻,對這些詩論命題做出回應與思考,并且探索其他的選擇。這些另類的選擇正是我感興趣的話題,因為它們為古典詩歌的寫作打開了新的維度。而以詩歌作品為中心來重構詩論的對話場域與自我評論,不僅是古典詩論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論潛力和重新激活古典詩論的可能性。承蒙《上海書評》丁雄飛的訪談,我在《唐詩與題寫名勝》中對《題寫名勝》這本書的寫法與涉及的問題,做了一些概括和延伸說明。
我在北大期間,關注的領域是古典詩歌,但自 1988年之后,主要轉向了古典小說研究。《題寫名勝》是我回歸唐詩的第一步。我在《天人之際:詩中自有陶鈞手》一文中對《題寫名勝》涉及的問題做了呼應,同時又引向“重讀唐詩”系列的第二本,也就是正在寫作中的《詩囚與造物:中唐的詩歌觀和詩人的自我想象》。在詩歌由盛唐向中唐的轉變中,杜甫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不僅是一位人間的詩人,完成了“史詩”的寫作,還在宇宙創化的意義上來理解詩歌創作。以他之見,詩人筆下的世界足以令自然萬象,也就是造物的作品,黯然失色,相形見絀。杜甫是一位以詩歌來思考的大師。他開啟的思想被后人發揚光大,為詩壇帶來了前所未見的突破。
本書的下編匯集了六篇隨筆、散文和訪談。自 1978年從福州赴京,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一轉眼四十多年過去了。此后負笈海外,從求學到執教,迄今也不止三十年了。回顧自己走過的每一步,都多少有些偶然,從來不是預先設計的結果。最幸運的是,在我的求學階段遇上了幾位恩師。下編的《與林庚先生相處的日子》(寫于 2004年)、《那個年代的空間馳想》、《“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記我的導師袁行霈先生》和《韓南先生最后的禮物》,分別寫了我的三位老師:林庚先生、袁行霈先生和韓南先生。我從個人的親身感受出發,寫從師求學的經歷,寫老師們對我的指導和關照,也介紹了他們的學術成就,及其對自己的啟迪。
每個人走上學術道路的機緣和過程都不一樣,時過境遷,從前的經驗也未必與當下的現實相吻合。而我們今天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畢竟又與各自的經歷分不開。下編的最后兩篇回顧文章分別是《學問的背后應該有更大的關懷》和《文本內外:回顧與斷想》:前者是一篇訪談,集中于 1988年出國之前的經歷;后者涉及出國以后的感想,并以近年來的幾個研究話題為例,探討經驗閱歷與學術思考的關系,也觸及年輕學生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包括如何培養問題意識、設計研究課題和完善學科建設。文章中所涉及的話題包括經典作品的文本細讀、分析性或規范性批評話語的建構,以及與語言、文字書寫和“白話文”相關的問題。因此在一個回顧的視野中,總結了貫穿全書的幾個重要主題,也希望給這本學術隨筆集帶來首尾呼應的整體感。學術是一種生活方式,思考構成了人生經驗的一部分。我想借助文字,留下一些零星的記錄。對過去不失為紀念,于當下或許也能有所啟示。
商偉與林庚先生的合影(1985 年)
在寫作和訪談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多位師長、朋友的幫助與支持。我已經在每一篇的附記和本書的后記中分別向他們致謝,在此重申謝意。與他們的相遇和交往,不僅給我帶來思想和學術的啟迪,也讓我收獲了友情和溫暖。這是學術生涯的眷顧與慷慨饋贈,為此我心存感激,非言語所能盡。
本書所收的文字,此前散見于報紙雜志,有一些也可以在微信公號上讀到,但我希望大家讀這一稿。趁著成書出版的機會,我對文章和訪談都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增補,有的甚至篇幅翻倍,在觀點和看法上也有所拓展。談不上盡如人意,在我卻總算有了一個交代,可以暫時告一段落。《時間也蘊含了錯誤和遺忘:談文學史的寫作》一篇是尚曉嵐(筆名尚思伽)在訪談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那是 2013年的夏天。令人痛心和惋惜的是,此后不到六年她不幸因病去世。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那篇訪談的答復部分略顯倉促。這次收入《云帆集》,我做了一些補充,希望能對她當年的提問做出更滿意的回答,也以此表達對她的紀念。
這本小書是我的一次個人回顧和十年小結。外部世界風云變幻,有精彩也有無奈,非個人所能左右。唯愿思想與學術無所依傍,自成天地。
新秋更欲浮滄海,臥看云帆萬里天。
那是一個來自遠方的呼喚,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商偉
2022年10月15日
商偉,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自1997年起執教于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為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東亞系系主任。研究領域以明清小說戲曲為主,兼及思想文化史和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并編注《給孩子的古文》。
新書推薦
商偉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3年4月
★ 北京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一份從求學者到執教者的誠意樣本
16歲負笈北上,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度過了十年時光,是當代國學大家袁行霈先生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教書,同時成為“中國近百年來文學史、學術史和教育史上的標志性人物”林庚先生的得力助手;
26歲遠渡重洋,赴哈佛大學東亞系,跟隨“海外漢學界古典小說和明清文學研究的重要奠基者”韓南先生攻讀博士;
35歲起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先后成為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東亞系系主任。數十載耕耘,已成海外漢學研究的一面鮮明旗幟。
★ 古典詩歌、小說戲曲、文言文與白話文……一次中國文學風景的巡禮點睛
唐詩中的勝跡題寫、杜甫的造物想象、韓愈的詩囚之喻……
《紅樓夢》中的經典場景如何化作紫禁城長春宮里的巨幅壁畫?
“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小說主題怎么就在清宮之中掀起了“造假”風潮?
《儒林外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清朝當時的學術思潮?
以吳敬梓為代表的儒家士人是如何通過小說寫作對“禮”進行反思的?
……
從經典文本出發,以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等多維視角觀照“文本內外”,讓我們以文學為翼,去擁抱更遼闊、更久遠的生命體驗和歷史想象。
★ 他說,學術是一種生活方式,思考構成了人生經驗的一部分。
“校園的圍墻為我劃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師長、同事和學生給我創造了一個寬松、溫暖的環境。從內心里,我是不想離開校園的。做自己喜愛的學問并且與自己喜歡的、有趣的人打交道,還有比這更理想的生活嗎?我想不出來,所以根本就沒考慮別的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是經驗的產物,經驗當中總是有好也有壞,關鍵在于看清自己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學會分析和調動自己的經驗,最終將它轉化為創造性和想象力的資源。這一點既適用于小說家和藝術家,也適用于學者。”
★ 裝幀清新典雅,便攜好翻,讓“臥看云帆萬里天”的快意瀟灑點亮疲憊生活
書中首次披露商偉先生與三位恩師的珍貴合影,以及未對公眾開放的紫禁城長春宮幾組巨型通景壁畫。文圖對照,更能感知時代的變遷,觸摸歷史的溫度。
目錄
上編
甲
言文分離與現代民族國家:“白話文”的歷史誤會及其意義(上)
言文分離與現代民族國家:“白話文”的歷史誤會及其意義(下)
我們為什么要讀古文
一本書的故事與傳奇
乙
《紅樓夢》中的“假”寶玉和“真真國”
紫禁城中大觀園:長春宮的《紅樓夢》壁畫
丙
小說研究的路徑與方法
傳統小說是取之不盡的富礦
《儒林外史》和《紅樓夢》構成了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
時間也蘊含了錯誤和遺忘:談文學史的寫作
丁
唐詩與題寫名勝
天人之際:詩中自有陶鈞手
下編
戊
與林庚先生相處的日子
那個年代的空間馳想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記我的導師袁行霈先生
韓南先生最后的禮物
己
學問的背后應該有更大的關懷
文本內外:回顧與斷想
后記
書影展示
《云帆集》
原標題:《商偉:在變幻莫測的時代,召喚對人文精神的反思》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