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攝影師拒絕AI照片獲獎背后,AI給藝術帶來了什么
藝術大賽中,人會輸給人工智能(AI)嗎?4月13日,“2023年索尼世界攝影獎 (SWPA) ”在倫敦舉行頒獎禮。來自德國柏林的職業攝影師鮑里斯·埃爾達森 (Boris Eldagsen) 的肖像贏得創意類別優勝獎。然而,埃爾達森在頒獎禮上公開表示,其作品由AI創作,拒絕接受該獎項。
AI作品獲攝影獎,讓人想到了19世紀的相機從畫家處奪走了對肖像的逼真表現。那么當下,AI會給人類藝術帶來什么?由機器制作的圖像可以被視為藝術嗎?
鮑里斯·埃爾達森用AI圖像生成器DALL-E2創作《電工》(2022)
令“索尼世界攝影獎”組織方始料未及的還有頒獎禮原本沒有安排埃爾達森發言,他自行上臺,還將發言內容發布在其社交網站。埃爾達森表示,“非常感謝大家選出我的作品,創造了這個歷史性時刻。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由AI生成的圖像在國際知名攝影比賽中獲獎。有多少人知道或者懷疑這是AI生成的圖像?它看起來有點怪異,對吧?”
頒獎禮上,埃爾達森拒絕接受獎項。
德國攝影師拒絕人工智能“照片”獲獎
據介紹,這件名為《電工》(The Electrician,2022)的作品是一幅黑白圖像,包括兩位女性的肖像,一位年長,另一位相對年輕,其靈感來自羅杰·拜倫 (Roger Ballen)的照片。去年8月由AI圖像生成器DALL-E2創作,細看之下,兩人的臉上的皮膚有些不自然,缺乏細節。
羅杰·拜倫作品。
埃爾達森將《電工》提交給包括索尼世界攝影獎在內的三項攝影比賽,打算測試各家評委小組能否辨別出人工智能作品。“這不是為了贏得或證明什么。”埃爾達森,“在轉向人工智能之前,我30年從事攝影,辦過攝影講座,也參與了德國關于起草人工智能相關立法的提案研討。”
但令人意外的是,三項攝影比賽《電工》都進入了決賽圈,但過去埃爾達森用“真實”的照片申請了幾次,卻無一入圍。
在埃爾達森看來,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攝影比賽應該改變規則。但事實證明,索尼世界攝影獎(SWPA)的作品提交須知中沒有涉及人工智能藝術的條款,也沒有要求申請人甚至決賽選手提交RAW格式(數字底片)的文件。埃爾達格森說,他在1月收到SWPA的電子郵件,詢問有關他入選作品的更多信息,他提供了社交媒體賬戶,其中分享了許多自己創作的人工智能圖像。
據埃爾達森描述,今年2月,大賽組織方發來電子郵件告知他獲得了創意類獎項。“我告訴他們這是AI做的,并提出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創建一個新組別,以應對目前AI藝術的發展趨勢。”根據埃爾達森的說法,SWPA方面回應說沒關系,并繼續給他頒獎,即使他堅持認為應該把獎項頒給其他人。
Noemi Comi(意大利),《Lupus Hominariu》(意大利卡拉布里亞圍繞狼人形象的傳說),2023年索尼世界攝影獎創意類第二名
對于埃爾達森的說法,SWPA組織方的發言人說:“在宣布鮑里斯為公開賽創意類大獎之前,我們與鮑里斯進行了通信。鮑里斯證實了這張圖片是使用人工智能‘共同創作’的。他現在決定拒絕接受獎項。我們尊重他的決定,將他的作品從比賽中移除。”
據悉,在3月14日“2023 SWPA”獲獎名單宣布之前,組織方通過電子郵件聯系埃爾達森,詢問他獲獎作品的情況。攝影師建議將這件作品作為關于AI媒介對話的起點,但組織方卻認為,尚不具備直接對話的平臺。
埃爾達森最終在頒獎禮上公開拒絕了該獎項。很快,SWPA網站在獲獎名單中刪除了埃爾達森的名字,他的“照片”也被悄悄地從倫敦薩默塞特宮“2023年索尼世界攝影獎”展覽中撤下,暫沒有任何解釋。
“我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如此粗魯和不禮貌,但我真誠地認為,我們需要談論AI創作,并想知道這將如何影響攝影。”埃爾達森說。
埃德加·馬丁斯(葡萄牙),《我們的戰爭》,2023年索尼世界攝影獎年度攝影師和專業競賽第一名,肖像攝影
“AI藝術”會否重走“攝影術”發展之路?
在近一年來,人工智能發展速度驚人,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變得越來越逼真,最終是否會走向“假照片”泛濫?此次“索尼世界攝影獎”是否可以成為將攝影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公開討論的開始?
在埃爾達森看來,人工智能生成圖像的“類照片”視覺語言已經從“攝影”媒介中分離出來,現在是自由且亂套的。將“類照片”和“攝影”明確區分開來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描述了截然不同的視覺形式,可以更準確地定義未來攝影比賽、攝影節、展覽等的標準。
回溯歷史,攝影曾被認為代替了繪畫。早在170年前,波德萊爾宣稱,新生的攝影媒介是“繪畫的死敵,是所有失敗的畫家、沒有天賦的人和懶惰的人的避難所”。時至今日,激烈辯論從攝影之于繪畫,延伸到新媒體對視覺文化的影響。如果說,19世紀的相機從畫家那里奪走了對肖像的逼真表現,卻為現代藝術的誕生提供了先決條件。那么當下,AI會給人類藝術帶來什么?由機器制作的圖像可以被視為藝術嗎? 人類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處在什么位置?
輸入“19世紀英國房產”由AI圖像工具 DALLE-2 創建的作品
藝術被認為是人類創造力的最后支撐,但如今AI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用戶輸入一個句子,即可生成“新”圖像,這些圖像是從互聯網搜集到的圖像匯總而來。AI生成圖像的驚人質量引發了對人類創造力本質的更深層的質疑,大量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也將與繪畫作品、商業設計等產生沖突,并將引發版權等一系列創意經濟的問題。
比如,Stability AI(開源人工智能公司)是如今不少藝術工作者的訴訟對象之一,這家公司研發的Stable Diffusion是一個根據文字生成圖片的AI技術模型,而藝術工作者的大量創作成為了AI學習的數據庫。針對Stable Diffusion的訴訟將其描述為“利用從互聯網上收集的數據集合”。也有業內人士認為AI生成的創作不是原創作品,而是一種“合成術”,并建議將其視為一種“21世紀的拼貼畫”。但這種“拼貼畫”的提法,被認為是AI生成的藝術作品與人類藝術家的作品等同起來所必需的婉轉說法,不少當代評論家也在考量是否將人工智能藝術視為更廣泛的繪畫史的一部分。
可以預見的是,這場辯論不會迅速而直接地見分曉,但辯論的過程會幫助我們理解和創建新興技術所需要依托的文化條件。
就目前而言,藝術遠不止于互聯網上以數字方式捕獲的內容,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在網絡環境中的擴散不會消滅現實中的藝術,不過它確實有助于創意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重新洗牌。
同時,也應該清楚地看到,AI目前生成的只是創造性的“產品”,而不是作為商品的“藝術”。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作品所引發的爭論與過去的藝術運動一樣,代表著當下的“時刻”。
注:本文編譯自《Hyperallergic》和《NOEMA》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