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伶仃洋上不伶仃,“灣區標準”未來可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等9個珠江三角洲城市。這里是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正式公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面規劃,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4年后,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從廣州到深圳再延伸至香港、澳門,璀璨的燈光已連成一片,“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從紙上變為了現實。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更是以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交出一份高質量發展的高分答卷。
未來,這片曾經見證國家民族百年沉浮的土地,將繼續譜寫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錦繡華章。
//上圖:大灣區珠江口跨??缃ǖ廊郝佑?,南沙大橋全景。
一、世界級“人才灣區”起步成勢
2月20日是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新政試點實施的首日,符合條件的六類內地人才從此實現港澳和內地城市往返“說走就走”。
“新政策猶如一場及時雨!”20日下午4點,東莞市高層次人才呂鍵拿到東莞第一張“往來港澳人才簽注”。呂鍵畢業于清華大學,2013年在東莞創立一家科技公司?!耙酝虅蘸炞⒚看卧诟郯耐A舨怀^7天,現在有了人才簽注每次可以停留30天,為科研訪學、業務溝通提供了便利?!眳捂I說。
同一天,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頒發了首批2.0版人才優粵卡,在就業、就醫、教育、出行等方面為人才提供更好服務。
“獲得人才優粵卡能給予我們一種鼓勵和認同感。這張卡對我來說很有幫助,例如在大灣區互融互通、便利往來方面等?!敝楹M琴澳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博士倪靜云如是說。
2018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考察。時任產業園技術研發部總監的她,是當天同總書記交流的4名研發人員之一。三年后,她在產業園創辦了中藥產品研發公司,成為園區內第51家澳資企業。
“作為澳門人,我覺得一個時代的機遇來臨了。”倪靜云表示,在大灣區工作,她享受到了非常好的人才服務,包括企業落地、人才政策扶持等。大灣區的雙創氛圍和人才制度保障讓她備受鼓舞,就長遠發展來看,在一些共性問題上如人才簽注、就醫就學等,她也感受到了較大進步。
“港澳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逐步進入通勤都會區的時代,在軌道交通作用下通勤時間大為縮短?!敝袊ㄉ钲冢┚C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疫情前每天往返深港口岸的人有65萬左右,其中很多人是因為商務往來和兩地工作通勤,“未來這樣的人可能會更多”。
當然,隨著大灣區推出系列人才政策,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筑夢大灣區。根據畢馬威發布的就業趨勢調研報告,香港受訪者愿意移居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比例逐年上升,從2019年的52%一路升至2022年的72%。
“自身專業的競爭力、看好事業及行業發展前景,以及軟環境,包括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服務水平等,是港澳人才選擇大灣區的重要因素。”謝來風告訴記者,為了解決港澳青年在本土發展空間有限的問題,以及很多港澳人士反饋在大灣區內創業就業仍有很多不便,2019年和2020年,他所在的院所分別做過《港澳青年在羅湖創業就業情況調查》《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進一步便利香港專業人士在深圳發展研究》這兩項調查。
彼時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謝來風了解到,香港身份證在內地使用時存在諸多不便,比如不能辦內地信用卡、不能網上購物,圖書館、博物館之類的公共場所,不能刷身份證進入。
“在專業人士方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香港籍醫生表示,因為職業資格、手術經歷等沒有互認,在香港做手術那么多年,到內地后反而不能做手術。同時,因為醫療管理制度的差異,醫院方面在購買一些大型醫療設備時也不太方便,審批較多。”謝來風表示,基于其課題的研究成果,2021年3月31日,深圳正式全文對外發布《關于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涵蓋港澳居民在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四方面共18條便利措施,“很多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各城市還出臺了多項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支持政策,并競相出臺人才激勵計劃,通過配套人才綠卡、落戶獎勵、安家補助、項目獎勵等措施,向港澳青年發布在粵就業創業“政策包”。
此外,大灣區內地9市實現“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政策,也增加了就業吸引力。
目前,港澳居民中有20多萬人在粵工作、超3000名專業人士取得內地執業資格、超1500人次報考大灣區事業單位、超30萬人次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同時,大灣區已集聚獨角獸企業62家,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3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世界級“人才灣區”起步成勢。
二、“軟硬聯通”促進高質量發展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蜿蜒綿亙。環顧大灣區,覆蓋11個城市、輻射內陸腹地的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430公里,在建里程975公里。此外,跨珠江口通道已經建成5條,在建4條。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大橋、獅子洋通道等項目都在有序推進。
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上圖: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在基礎建設“硬聯通”持續加速的同時,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
“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先后實施;“深港通”“跨境理財通”等各類“金融通”試點相繼落地;近期,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香港稅務學會等30多家涉稅服務機構簽約入駐深圳前海涉稅服務業合作區,共同打造全國首個涉稅服務業集聚區。
謝來風表示,與世界其他著名灣區相比,“一國兩制、三個法域、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獨特優勢,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一直講大灣區融合其實比歐盟融合還難。如何更好地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實現機制互聯互通,優化資源配置,其實是需要時間和智慧的”。
但令人欣喜的是,《綱要》發布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有重磅政策落地。
受此前新冠疫情的影響,謝來風用“各自推進、重點突破”來概括粵港澳大灣區這4年的發展。在他看來,最大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橫琴、前海、南沙三個重大平臺的方案陸續出臺,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1年9月份,黨中央、國務院先后發布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去年6月,國務院又出臺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總體合作方案》(下稱《南沙方案》)。
《橫琴方案》主要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立足服務澳門、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進行謀劃設計;《前海方案》主要是聚焦“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圍繞現代服務業這一香港的優勢產業,支持香港和深圳在前海深化合作,為香港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南沙方案》則突出“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這兩個關鍵,特別強調與港澳協同,共同擴大對外開放。
“三大平臺為粵港澳融合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合作等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敝x來風表示。
第二,是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上取得了比較大的突破。
4月6日,廣東省發布了第一批20個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包括要素跨境流動類案例8個,民生融合類案例5個,營商環境類案例7個,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創新性強,是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社會關注度、共識度、感受度比較高的重點政策。
其中,“灣區標準”是首次在發布會上介紹,是指經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方共商確認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實施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等各類標準的集合,屬非強制性標準。首批共有110項標準納入“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
第三,是粵港澳在產業融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橫琴為例,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和現代金融,作為“四新產業”被寫入方案,成為占據合作區重要發展版圖的“主要力量”。澳門大學還在這里建立了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首個產學研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
“去年底,香港先后公布《青年發展藍圖》和《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現在深圳全力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以及寶安在打造深港先進制造業合作區,未來深港之間的合作一定會更為豐富?!敝x來風表示。
在逐步邁向更高層次的互聯互通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同框”亮相的頻率越來越高。2022年12月21日,粵港澳三地首次聯手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在廣州、香港、澳門三地線上線下同時舉辦,大會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3月12日至21日,澳門和橫琴首次聯合出海招商,全面推介琴澳投資發展環境和優惠政策,吸引全球優質產業項目和企業落地澳門和合作區。
《綱要》提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從綜合數據來看,該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典范這一長遠戰略目標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上圖:粵港澳大灣區涉稅事項跨城協同服務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三、未來可期
如今,隨著疫情擾動散去,粵港澳全面通關,大灣區的“煙火氣”又回來了?;浉郯拇鬄硡^建設勢必迎來“加速期”。
2021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發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了跨境“雙城三圈”發展空間構想,體現了香港開放發展的新理念。但其規劃時間跨度長達20年,如何提高建設效率、保證政策持續性一直是外界關注的重點。
“此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已經宣布,未來5年,香港將收地500公頃,當中有九成來自北部都會區。這個力度是非常大的,擱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相信今明兩年,北部都會區會有一些標志性工程開始啟動。”謝來風告訴記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也在轉型,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越發明顯。
更為重要的是,要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4大核心城市和7大節點城市的各自稟賦,實現“共振”并不斷促進高質量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粵港澳大灣區正是雙循環戰略的重要交匯點。”謝來風表示,“香港、澳門作為自由港,對外聯通世界;珠三角九市對內連通內地市場。如果能把這個交匯點融合好,對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會有很大的支撐作用。”
//上圖: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口岸是首個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的“一地兩檢”口岸。
“每個城市要精準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敝x來風進一步說明,香港要在建設“八中心”基礎上,更好地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平臺上發揮國際化優勢,吸引更多的投資與人才;澳門要在中葡合作以及“一帶一路”中發揮精準鏈接作用;廣州要以南沙為平臺,鞏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深圳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統領,做強“深圳—香港”極點,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的合作重點,謝來風介紹,首先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肯定要走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其次,要加強產業融通,讓更多香港優秀的科研成果更有效地進行轉化;最后,要做好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臺政策的落實落細,處理好各個平臺間的錯位以及協同發展。
站在2023年的新起點,粵港澳大灣區將朝著《綱要》中2035年的目標前進: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到最后是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
“未來可期?!敝x來風對屆時能實現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記者|應琛 配圖來自新民周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