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越來越喜歡單身了?
這幾天譯林君身邊討論最多的電視劇,就是周雨彤和吳磊的《愛情而已》了。從微博到豆瓣,全網都在磕這對姐弟戀甜甜的愛情。
故事的女主是一位32歲的職業女性,在職場摸爬滾打十來年的她外表看來又美又颯,在工作上可以獨當一面,然而實際上卻面臨上升瓶頸,同時,因為一直專注事業而顧不上談戀愛。
《愛情而已》劇照
老板畫餅、年齡危機、同事甩鍋,當網友看到劇里擦干眼淚深夜加班的女主,都忍不住大呼:這簡直就是本人。
畢竟,生活都這么艱難了,精神內耗都這么普遍了,準時下班都做不到,哪有精力去談戀愛呢?
其實,根據劇透,女主一直單身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她對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密關系沒有信心,也害怕感情戛然而止,自己受傷。
如果擁有是失去的開始,是不是干脆不要擁有更好?
《愛情而已》劇照
事業和愛情是天生的矛盾嗎?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
是什么決定了浪漫的關系能否持久?
你的親密關系能否長久維持,最終又能否走向成功?這一切是否能夠預測?
還真的可以!而且你的這些疑問,都可以在社會心理學里找到答案。
社會心理學是離我們最近的心理學,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角,即使你有社恐,有不愿面對的同事,或者恐懼領導,但該面對的始終要面對,原因就在于任何人都不是絕對孤立的個體。
但是,即使精神內耗、單身危機無處不在,我們完全有辦法破除并且活得更好,這就需要你具備心理學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人人都可以輕松get到!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理查德·J. 克里斯普在“牛津通識讀本”《社會心理學》這本小書中,為我們梳理了社會心理學的脈絡與關鍵,并援引大量真實案例與科學實驗,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波瀾壯闊又復雜幽微的心理世界……
下面的這些情境,你是否遇到過?別擔心,一個一個解決。
責任心太強,更容易精神內耗?
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經歷精神內耗?相關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精神內耗而陷入不良情緒。
你是否也在經歷精神內耗?難道就沒法緩解嗎?
那些由于責任心較強而容易陷入自責、愧疚等精神內耗情緒的人,也可以在社會心理學中輕松找到解壓的方法。
我們常常會以第一印象去判定一個人,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性格(內部)歸因。
研究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傾向于進行性格(內部)歸因,而非情境(外部)歸因。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理查德在《社會心理學》中列舉了不少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試想有天晚上你走出夜總會,看到兩個不認識的家伙在打架。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很可能你認為他們不是好人,打架是性格使然。
如果你下周在酒吧碰到他們,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很可能保持不變——不管他們看上去人有多好,上周你還看到他們在打架,這會影響你現在對他們的看法。
換言之,你的第一想法是,行為表明穩定的性格特征,這就是一種性格歸因。
想一下你的日常生活,就會發現我們一直都在這么做。
如果你遇到粗魯“冷淡”的人,可能會覺得他們不是好人(性格歸因)。但是,如果你遇到別人時剛好心緒不佳,你不會突然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并覺得自己很糟糕——你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因為早上家里的洗碗機爆炸了。
換句話說,你知道導致自身行為(心緒不佳)的情境因素,卻看不見同樣的情境因素是如何影響他人的。
這其實也是一種自利歸因。有時歸因的方式客觀事實無關,我們只是以一種讓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式進行歸因。
將成功歸因于內,將失敗歸因于外,是我們調節自尊和自我價值觀念的一種方式。
對于責任心太強的人來說,建立這樣的自我防御態度,有時候可以緩解因為愧疚帶來的消極自尊,防止進一步走向抑郁。
試一試吧!
你的領導屬于哪一款?
人既然處在社會中,造成你精神內耗的,原因當然不只在你自己,還有你的領導。
與領導相處,是現代職場人逃不掉的生活日常。
為什么領導更喜歡同事A,而不是我?
如何才能與領導更高效、更和諧地溝通?
什么樣的領導才是好領導?
解決上述問題,你得先知道:你的領導是哪一款?
其實,對領導力的研究,也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大討論范疇。
譯林君來劃重點了
比如,研究發現,領導者具有外向和盡責等品質,而不是神經質。
當然,領導者也有不同的領導風格。理查德在《社會心理學》里總結,目前已確定有三種領導風格: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專制型領導關注的是創造一個結構化的、基于規則的環境,對發展與團隊成員的關系不感興趣。
相反,民主型領導發展了一種公共的關系結構,在該結構中,群體目標是通過討論和協商來決定的。
最后,放任型領導對群體幾乎沒有指導或民主參與,而是讓成員自己去完成手頭任務,只在必要時才介入其中。
研究發現,與其他兩種風格相比,民主型領導通常更受下屬的歡迎,因為它能培育一種合作、富有成效的文化,重視并激勵團隊成員做出貢獻。
相較之下,專制型領導往往營造出一種更具攻擊性的負面環境,只有領導者在場執行規則的時候,群體的工作成效才高。
放任型領導也不受歡迎,雖然他們能營造積極、輕松的氛圍,但由于缺乏群體任務的結構和重點,工作成效不高。
對照一下,你的領導屬于哪一款?知彼知己,才能更好地相處哦!
為什么好人會做壞事?
不過,與領導的和諧共處,并不意味著絕對的服從權威。社會心理學教會我們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也教會我們:不要因為盲目而輕易傷害他人。
上面提到的性格(內部)歸因,雖然可以幫助我們適度解壓,但我們也要警惕因為經驗和盲目從眾,給別人帶來傷害。
還記得那個拿著辛辛苦苦得來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和爺爺合影的女孩嗎?僅僅因為染了粉紅色的頭發,她就遭受到不計其數的網絡暴力,最終因為無法忍受這種社會性的排斥而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參與這次網絡暴力的“鍵盤俠”們,你一句我一句,生生把這個本來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女孩逼上絕路。
這批“鍵盤俠”里,除了少數的“意見領袖”,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從眾心理參與作惡的人。
在《社會心理學》中,作者就從“從眾”開始,討論了一種特別有害的社會影響形式:服從權威,并說明了社會權力與情境是如何交互作用,迫使正常人做出極端惡劣之行為的。
人們有時會附和某個群體,只是為了避免受到排斥或冷落。然而,還有另一種更隱匿的社會影響形式揭示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即服從權威。根據外顯命令來行事被認為是從眾的極端形式。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耶魯大學開展了一系列服從控制實驗,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其中一個就是電擊實驗。實驗開始前,研究人員預計大多數人對一個明顯很痛苦的人實施電擊(其實是模擬電擊,并非真實傷害,但實驗的對象并不知道這一點)時,自己會感到不舒服。
米爾格拉姆的電擊箱
米爾格拉姆想知道,如果一個權威人物不斷命令被試繼續實施電擊會發生什么。所以,無論被試提出什么抗議,米爾格拉姆都依然命令實施電擊。
和你一樣,大多數有著是非觀的人都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誰發號施令,都會堅決抵制。甚至精神科醫生都預測,只有0.1%的被試會完全聽從命令,實施最強電擊。然而實驗的結果卻與此大相徑庭。
沒有一個實驗對象在達到210伏電壓時拒絕指令,哪怕被電擊的對象(假意)發出尖叫,依然有65%的人服從了米爾格拉姆的指令,直至實施“危險,強電擊”的最高伏電壓。
人們并不總是理性的。正如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提出的“從眾心理”那樣,人們區分善惡的能力并非固定不變。相反,由于他人在場,我們的個性可以轉化為“集體心理”。
集體行為不完全是理性的,“人從眾”的美食隊伍,并不意味著美味就在前方。等你親自品嘗、評價之后,才是屬于你自己的理性。
現在,你還會覺得工作與愛情難以兼得嗎?作者在書中探討的社會心理現象,遠不止于此。
為什么在遭到他人排斥后會產生普遍而極端的反應?
為什么有些人會因為在工作中受氣,回到家里對伴侶厲聲斥責?
人在做決策時都經歷了什么?
謎底盡在這本不到一百頁的小書中。
讀完這本書,我們再問自己,為什么學點社會心理學如此重要?
正如積極心理學家彭凱平所說:
“人是行動的、開放的、自然的生物,一定要跟人在一起,要跟社會在一起。”
是的,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當生活方式恢復正常后,人與人之間得以重新建立真實的連結,而此時,了解社會心理學也變得尤為緊要。
牛津通識讀本 · 心理學系列
即將推出
“牛津通識讀本”主題套裝
心理I
抵達心理世界的幽微之處
原標題:《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越來越喜歡單身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