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現西域大美:“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首展上海
作為中國石窟藝術起始點,始建并發展于3世紀至14世紀之間的龜茲石窟藝術遺產代表著古代絲綢之路文明的輝煌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壁畫、音樂、舞蹈等方面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忠實地記錄了中國美術的發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地。”
澎湃新聞獲悉,4月8日,“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學術研討會暨展覽開幕式在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舉行。展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代際、不同創作媒介與觀念,以及在龜茲當代藝術創作領域中的知名藝術家120幅作品,涉及水墨、油畫、綜合材料繪畫、纖維藝術、雕塑、實驗藝術、裝置等各個領域。
“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展覽現場的作品 胡偉《 秋山云起 》
“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學術研討會現場
展覽開幕式現場
據悉,國家藝術基金為展示民族傳統、打造中華文化形象、傳播推廣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重要途徑。由項目主體“新疆一行文化藝術學術中心”聯合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新疆藝術研究所、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共同打造的“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被獲評為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展覽由新疆一行文化藝術學術中心創作總監施中華擔任總策劃和項目主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綜合材料繪畫與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主任胡偉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新疆一行文化藝術學術中心藝術總監施蘇萍擔綱策展人,上海油畫雕塑院原院長肖谷任學術主持。
“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龜茲研究院)主辦,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協辦,2023年3月31日首展(上海站)在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拉開帷幕;學術研討會暨展覽開幕式于4月8日舉行。
韓子勇 帕米爾坂地鄉巖影似萬千佛首 2020 紙本水墨 50x50cm
丁方 高原上的時間 2006-2014 綜合材料 220 X 366cm
王書杰 須彌山 2017 綜合材料60x60cm
龜茲的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中開鑿最早的,包括6個主要石窟群: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瑪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其中克孜爾石窟作為西域地區現存最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洞窟類型最齊備、影響廣泛的佛教石窟寺遺存,是龜茲石窟的代表,始建于公元三世紀。它以獨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畫風格,明顯揭示出佛教經西域地區由西向東的傳播軌跡,以及在傳播過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過程,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遺跡之一。目前已發現的洞窟總數為349個,已編號的洞窟有236個,遺存約10000平方米壁畫和部分彩繪塑像,以及多處窟前建筑構件遺跡。
克孜爾石窟 澎湃新聞資料
郭峰 彌勒說法圖 2005 紙本綜合 280x155cm
劉麗婷 王后剃度出家 2017 紙本線描 139X69cm
趙麗婭 像 2012 60X300cm 綜合材料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走進地處上海大虹橋地域的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眼前所見是濃郁的龜茲元素,天地大美,新疆人文,紛至沓來。緊扣“龜茲當代藝術創作”主題作品應接不暇,無不回應著對絲綢之路文明的追根溯源。除了作品,展覽還同時呈現了龜茲壁畫所用的礦物顏料、文獻等。
張子康 瓦罕走廊之二 2015 綜合材料 97x145cm
唐承華 西域風情系列NO.1 2021綜合材料 120X 240cm
侯吉明 線索——龜茲之光 2019 綜合材料 170X170cm
宋學智 態 2022 綜合材料 180X200cm
吳守峰 施慧 2008 綜合材料 180x90cm
策展人施蘇萍對澎湃新聞介紹說,“展覽通過文獻展的形式,呈現‘溯源·再生’‘多態·共生’‘龜茲·新象’三個專題,深度探討絲綢之路、龜茲石窟藝術多態合一、多態共生的關系命題。在深入追尋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的文化使命與社會價值之上,充分體現出新疆多元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展覽匯聚了在不同學科、領域、媒介等方面體現出多元屬性的優秀當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更多是從龜茲文化視角出發進行當代演繹創作,以豐富的形態和個性的語言向龜茲石窟藝術致敬,展現了對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探索。能夠將這次展覽呈現在這座當代美術館,呈現在上海這座城市,是歷經五年不間斷、充滿曲折的策劃和籌備過程的最終成果。展覽以絲綢之路為軸線來探究中外文明史的本源和文脈,以新疆龜茲石窟文化為核心、緊扣“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的主題,圍繞龜茲這一“世界佛教藝術寶庫”在時空上展開敘事。是古代龜茲石窟藝術表現的多元性在當代的延伸,為全面探索絲綢之路的文化藝術提供了新路徑。
現場展出的作品《高昌》
參展藝術家中,油畫家、原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曾援疆多年,受到西域藝術的巨大影響。對于展出的作品《高昌》,肖谷對澎湃新聞介紹說:“這件作品是我在援疆的時候畫的,遠景描繪的是吐魯番的交河古城,這個古城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是很重要的一個節點。近景描繪的是一位西域的姑娘,畫面中可以看到她的發型、頭飾、鞋子是比較當代的,但是她的衣服又比較有民族特色。我想通過這件作品來表達當下年輕人在面對傳統文化時的思考,應該如何去創新與發展。畫面中女孩的形象也是比較西域的,譬如她的眉毛是連在一起的,這是中亞人、伊朗人都喜歡的一種所謂美的感覺,我也想通過這樣些許的異域情調來反映我們絲綢之路與整個亞洲文化之間的關系。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要繼續打通絲綢之路,讓我們‘一帶一走’走得更好、更遠,為我們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展覽現場
新疆自治區文博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克孜爾石窟研究所黨委書記艾尼江·克依木在發言時表示,新疆的庫車、拜城、新和一帶,為古代龜茲之地,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這里多元文化薈萃交融,石窟藝術影響深遠。知名史學家、畫家馮其庸先生曾經說過,“平生看盡山千萬,不及龜茲一片云”。此次展覽通過傳統藝術經典和當代藝術創新對照,展現出對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展覽對推動新疆龜茲石窟寺保護利用事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的具體舉措和有益實踐。
學術研討會現場
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總協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韓子勇參會手稿
在當天的學術研討會上,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總協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韓子勇表示,在絲綢之路的一個個市鎮中,龜茲無疑是一個輝煌的名字,從這里走出去過許多影響中華文化的人物。比如說鳩摩羅什、哥舒翰、蘇衹婆等,他們都曾極大地影響過唐代的軍事、宗教、音樂、舞蹈和美術。這些文化影響直至今天,日用而不絕,日用而不覺。龜茲見證了一段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以龜茲的名字舉辦“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無疑是恰當而得體的,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也順理成章。
展覽現場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在發言中說:“這次展覽的意義,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帶一路’,雖然這個題目比較宏大,但是當我們走進‘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的現場,面對一幅幅鮮活的視覺藝術形象,我們對‘一帶一路’就有了更多的認知和了解。第二,從中國美術史的角度來看,這個展覽也是很有意義的。從3世紀到14世紀這一段千余年的歷史,包括近百年來各位藝術家對石窟壁畫的摹寫,這個歷史文獻是連接的很緊密的。在這個時間軸上,龜茲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共生’,既是古今共生,是當代時空的共生,又是各種藝術風格的共生。”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藝術評論家丁曦林認為,在國家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創新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項目主體新疆一行文化藝術學術中心邀請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圍繞“龜茲”這個母題進行當代藝術創作,其文化意義和時代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就今天的觀感而言,展覽規模宏大,‘新意’也蠻多,藝術家們對龜茲石窟藝術的闡釋發揮了個體的自由想象。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提出的‘筆墨當隨時代’的口號猶如晴天露靂,打破了‘四王’以來沉寂已久的畫壇,我今天講石濤的故事,也是渴望看到,‘龜茲當代藝術創作研究展’有繼承也有創新,能更多地體現時代的觀念。事實上,今天展陳的作品中,有不少運用了風格化的視覺語言,其源與流所流露的觀念之當代性是鮮明的,顯著的。”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說,現場的不少作品可以體會到畫家的莊嚴之感,龜茲是可以洗滌靈魂的地方,八年前他曾去過龜茲,在那里住了十多天,龜茲見證著四大文明的初會之喜,見證著文化的多元,“海派文化也是文明的融合與多元,從某種角度而言,龜茲是‘老海派’,當下的海派文化要發展,還是需要從源頭上尋找精神力量,尤其是,其中的厚重古拙,天地大美的悠遠與寧靜。對龜茲藝術的研究角度是多方面的,包括對當下中國畫的啟發也是多角度的。”
油畫家、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執行館長陳逸鳴在發言中表示,美術館對龜茲當代藝術創作展的展覽策劃極其重視,這樣的展覽因為其見證的文化多元,對于當代海派藝術的創作也有著多方面的啟示。
當天出席學術研討會的還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院長丁方、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王書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承華、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員王建林、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侯吉明、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敦煌吐魯番文化研究學者府憲展、上海藝術品博物館胡木清、畫家樂堅、吳林田等。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30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