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恩沃科獲威雙建筑金獅獎,學者斯托爾捐贈檔案
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近日授予尼日利亞建筑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德瑪斯·恩沃科終身成就金獅獎。恩沃科是尼日利亞現代藝術運動先鋒,以借鑒非洲傳統設計的現代建筑設計而聞名。
在紐約,藝術史學家羅伯特·斯托爾將個人檔案捐給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在上海,油畫家戴士和個展“夢吳越”開幕,青年藝術家王水展示了全新沉浸式繪畫裝置,當代藝術研究者邱敏出版專著,解析中國當代藝術的七個切片。在蘇州,畫家竹庵用畫筆“藝游輞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威尼斯|建筑師德瑪斯·恩沃科
獲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德瑪斯·恩沃科
據artfrom中文網報道,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近日授予尼日利亞建筑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德瑪斯·恩沃科(Demas Nwoko)終身成就金獅獎。恩沃科是尼日利亞現代藝術運動先鋒,以借鑒非洲傳統設計的現代建筑設計而聞名。頒獎儀式將在5月20日威尼斯雙年展總部舉行。
恩沃科1935年出生于尼日利亞Idumuje Ugboko的村莊,年輕時受到當地住宅和他祖父奧比(國王)恩沃科二世(Obi Nwoko II)自己設計的宮殿的啟發。1957年至1961年,恩沃科在扎里亞的藝術、科學和技術學院學習藝術,并和同學組成了扎里亞藝術協會,其成員被稱為扎里亞反叛者,主張“自然綜合”(natural synthesis),將歐洲藝術與非洲主題相融合。在巴黎法國戲劇中心學習了一年戲劇建筑和壁畫后,恩沃科又回到尼日利亞,成為伊巴丹大學戲劇學院講師。他與扎里亞藝術協會的同志們一起建立了姆巴里作家和藝術家俱樂部等空間,支持與美學、藝術和建筑有關的進步思想以及政治獨立。
20世紀60年代末,沒有受過正規建筑培訓的恩沃科在伊巴丹成立了新文化工作室,開始建筑設計工作。1970年代后期,他創立了現已停刊的《新文化》雜志,報道當代藝術和文化。
尼日利亞首都伊巴丹的“多米尼加教堂” 是恩沃科的代表項目之一。德瑪斯·恩沃科的建筑方法是通過藝術,并結合現代元素與尼日利亞當地的建筑語言。雖然他沒有受過正式的建筑師培訓,但他的作品體現了他對國家建筑及其遺產的深刻理解。(整理/畹町)
紐約|藝術史學家羅伯特·斯托爾
將個人檔案捐給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
羅伯特·斯托爾在家中圖書館 圖片:Andrew Moore
藝術史學家羅伯特·斯托爾日前將他大部分的個人檔案捐贈給位于美國紐約州的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 Bard College,CCS Bard)。其中包括25,000多本書,有關于二十世紀藝術史、批評、理論和文學的著作,以及藝術家專著、稀有期刊和各大國際博物館和畫廊的絕版展覽圖錄。此外,檔案還包括斯托爾的個人文件、他自己收藏的藝術家作品,以及不同藝術家送給他的一些習作。
“我捐贈這些材料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他們不太可能在關于現當代藝術的標準文獻或網上能找到的拼圖碎片,”斯托爾說。“圖書館是一個世界,但絕不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它們只有在被用作進一步探索的跳板時才有意義。”
斯托爾曾于1990年至2002年擔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2007年,他成為第一個策劃威尼斯雙年展主展覽的美國人。2006年至2016年,他擔任耶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他將個人檔案捐贈給巴德學院是為了紀念他與該校的長期關系。20世紀80年代,他曾擔任巴德學院米爾頓·艾弗里繪畫教授(Milton Avery Professor of Painting)。1999年至2008年,斯托爾一直是該校教職員工,并且多年來一直擔任論文導師和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研究生委員會成員。(整理/畹町)
上海|油畫家戴士和
寫生是一種生活方式
戴士和
3月31日,“夢吳越-戴士和油畫作品展”在上海鴻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集結了油畫家戴士和自1975年到2022年間的近五十件作品,涵蓋了嶺南、東北、西北、云貴、兩廣、江南、京華以及西歐等多處寫生創作,還有《母與子》《在草地上》《掃地僧》《一首老歌》和名家肖像系列等作品,系統性地展示了畫家藝術探索軌跡和美學動態。
母與子 30.5x30.5cm 布面油畫 1985
校尉北口 26x17cm 布面油畫 1993
戴士和歷任中央美院油畫系主任、造型學院院長,中國壁畫學會會長,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院長等。中國油畫的教學和美學探索道路上倡導“寫意油畫”命題,廣受響應和褒獎。從教三十余年,始終如一地躬身寫生,并認為“寫生是一種生活方式”。
戴士和寫生著手的地方風景、靜物和人物三個方向,可以很清晰的厘清思緒,認識一方土地,理解一方人,最后結合當地見聞和文學研究產生構思,締造出帶有地域風貌和富含個性語言的作品。
此次展覽也是戴士和諸多典型性作品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可見北方醇厚的繪畫傳統和多地域的自然視野。展覽持續至5月28日,此后“夢吳越”展覽將去往古屬越國的諸暨。(文/宗和)
上海|當代藝術研究者邱敏
解析中國當代藝術的七個切片
邱敏
不久前,從事當代視覺藝術理論與批評的邱敏博士出版了《從自然生態到藝術生態:中國當代藝術的七個切片》。
目前在國內從生態美學的角度去討論當代藝術的專著較少,大多數專著還集中在藝術的圖像風格的演變、自然主題的類型等方面。生態意識并不僅僅局限在自然環境的破壞,環境是人類文明產生之后的詞語,生態問題應該放置到文化的反思上。在這本書中,討論的生態意識的著眼點并不只限于對社會表面的河流污染、廢棄排放、核能源使用、濫殺珍稀動物、生物實驗等,而是將觸角放置到背后更深層的意識形態批判上。生物革命、數碼轉型、能源危機所帶來的生態災難,背后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問題。該書對中國近40年的當代藝術展開深入考察,通過對藝術家的個案進行分析,打破了時間的線性描述,從當代藝術的七個不同的敘事角度去分析和反思生態危機。
七個主題是一個一個微觀窺視鏡下的“切片”。書中前四個“切片”以個案的方式集中分析消費、戀物、性別意識和本能欲望幾個主題:物質過剩的炫耀性消費帶來的消費異化;物資匱乏時期帶來的戀物般囤積,由此折射出的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微觀敘事;父權制主流文化權力話語下的女性與自然所引發的生態女性主義的討論;被文化規訓的自然本能在藝術圖像中的表現。而這最后一個“切片”——關于藝術圖像中對人的自然本能的持久不衰的表現,過去還鮮有人去深入探討,或一筆帶過,或避而不談,作者在這一章中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邱敏,藝術學博士,研究方向,當代視覺藝術理論與批評。出版書籍《人與建筑的解構》、《20世紀以來中國繪畫中的自然主題》,參與編著《大學美術》。(文/畹町)
上海|藝術家王水
個展呈現全新沉浸式繪畫裝置
4月1日起,上海外灘美術館(RAM)四、五樓推出常駐紐約的藝術家王水(WangShui,出生于1986年,美國)的首場機構個展“生生”(poiesis)。這也是美術館藝術總監朱筱蕤上任后策劃的首個展覽。
王水,《相遇II》,2023年。油畫顏料,鋁板,244x152cm。 由藝術家及墨西哥/紐約kurimanzutto提供
王水在創作中運用復雜技術呈現縹緲質感,其藝術實踐涉獵廣泛,在多層次的繪畫、裝置與影像中揉入詩意與控制論。展覽英文標題取自古希臘語,意為“無中生有,創造”。以此為題,展覽力圖呈現王水對人機之間替代性合作模式的藝術探索。位于四樓的八幅鋁板地面繪畫是本次展覽的全新委托創作,這些畫板將在展期內多次變換其排列組合。“拼圖”由一款不可見的算法驅動,該算法將讀取實時采集自館內的超聲波頻率,并根據聲景重組“拼圖”。這組移形繪畫裝置表現了每幅畫作的模塊化特性,其反復重組將不斷構成新的組合。王水還與設計事務所The Roll合作為觀者構建了介入建筑的沉浸式體驗,將四、五兩層樓轉化成如夢似幻的跨層房間。環繞于四壁的特殊雙層半透明面料能夠折射自然光和室內光,呈現出隨光線時時變幻的獨特視覺體驗。在五樓回廊展出的全新系列畫作則描繪了異世界的形象與場景。展覽將持續6月11日。(文/宗和)
蘇州|畫家竹庵
畫中藝游輞川
近日,蘇州BOOK茂象書店揭幕新展“詩與山河——畫家竹庵筆下的《輞川集》”。展覽是上海明珠美術館繼“象,象,象”開幕展之后,為BOOK茂象策劃的第二場展覽。
以“詩與山河”為名,此次共展出系列作品四十一幅,竹庵用當代彩墨畫作遙相呼應唐代詩人王維與好友裴迪游歷輞川二十景時唱和所作絕句四十首,開篇畫作以王維邀約裴迪同游的書信《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為引,這篇散文經典也正是竹庵創作《輞川集》系列山水畫作的開端。
竹庵從川蜀移居大理前就對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心有戚戚,想入畫中。后卜居蒼山洱海間的古村落,身在自然更對《輞川集》詩中山水感同身受。他從大理的明麗山水間取景,從自然中觀察、感發、收集、淬煉素材,脫胎于前人筆墨,反觀傳統,找到自己。
竹庵《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竹庵本名蒙中。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于重慶,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專注藝術創作與美術史研究。(文/畹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