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把瓷器燒白的奧秘
太極、圍棋、鋼琴鍵......黑與白,仿佛是色彩的兩極,無論誰是起點,誰是終點,自古以來,都是斑斕色彩里兩類十分特殊的存在。
而在中國陶瓷的初創時期,把瓷器燒白曾一度是匠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宋 定窯白釉花口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般來說,陶瓷的釉色源于金屬。在不同火焰氣氛和燒成溫度的加持下,原料中的金屬氧化物呈現出不同顏色。進而,賦予陶瓷紫、褐、棕、紅、黃、青......等美輪美奐的顏色。
▲ 遼 黃釉鳳首瓶 故宮博物院藏
▲ 唐 越窯系青釉印紋豆 故宮博物院藏
▲ 宋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 故宮博物院藏
▲ 明 鮮紅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天然原料中含金屬物質種類較多。因此想要將陶瓷顏色拿捏得恰到好處,十分考驗匠人的制瓷經驗與技術。
以鐵元素為例。原料中鐵含量超過2%時,瓷器開始出現青色。鐵含量上升到6%后,瓷器漸漸變為黑色。若要使瓷器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青,則要將鐵含量在2%到6%之間調整。
而燒造白瓷,則可以說是一個追求“更少,更純粹”的過程。
因為若想將瓷器燒得盡可能白,需要將原料中的鐵含量控制在2%以下,盡可能除去多余雜質,以使瓷器最終呈現出白色。這對于古代尚不成熟的陶瓷工藝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約北朝時期,中國匠人燒造出了相對意義上的“白”瓷。而歐洲燒造出類似的白瓷還要等到一千年以后。可見古代匠人對陶瓷燒造技術的探索鉆研。
▲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
這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這時的白瓷釉色普遍泛青,釉料中含鐵量較高。
隋代時,中國白瓷燒造工藝趨于成熟。
▲ 隋 白釉高足杯 故宮博物院藏
▲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釉面光潤,已基本不見閃青、泛青現象。
從出土文物來看,隋代已經可以燒出較為標準的白瓷器具。
隋代白瓷工藝的突破與成熟,對此后陶瓷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等到了唐朝,白瓷可以說占據了瓷器的半壁江山。
北方的邢窯,南方的越窯,“一白一青”,并駕齊驅,即形成人們常說的“南青北白”的局面。
▲ 唐 邢窯白釉壺 故宮博物院藏
后來,隨著邢窯在五代時期逐漸衰落,定窯白瓷在邢窯白瓷的影響下異軍突起。
▲宋 定窯白釉牡丹紋執壺 觀復博物館藏
經歷晚唐、五代、北宋的發展,定窯逐漸成為北方最為著名的瓷窯之一。
宋代繁榮的經濟,使得制瓷行業空前發展,出現了“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宋時“興文教”的特點,也使瓷器呈現簡素優雅的文氣。
▲北宋 定窯白釉花口盤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五大名窯各具特色,其中唯有定窯出白瓷。而且,不同于其他幾大瓷器以素面為主,定窯是唯一一個以裝飾見長的名瓷。
▲宋 定窯白釉刻花里蟠螭外蓮瓣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時,定窯流行刻、劃花的裝飾手法,至金代以后又出現了印花等工藝。
刻、劃花,即在器物內外刻、劃各種花紋圖案。由于刻劃,瓷器表面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則薄一些,呈現出不同色調的白??痰渡钐幱陨?,刻刀淺處釉色淺,而具有了類似“淺浮雕”的視覺效果。
▲ 宋 定窯白釉刻花萱草紋盤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早期,刻、劃花題材以蓮辦紋為主,有單層、雙層、三層和變形蓮辦多種。
北宋中晚期,還常見禽鳥、游鴨、游魚等圖案。
▲金 定窯白釉刻雙鳧戲水紋盤 觀復博物館藏
印花,則是先將花紋圖案刻劃于陶范上,然后再將坯泥壓于陶范上成型,使花紋印在器物里面。定窯印花題材多樣,以花卉最為多見,另有云龍、蟠螭紋等。
▲ 宋 定窯白釉印花纏枝海石榴紋笠式碗
故宮博物院藏
精湛的刻、劃、印等裝飾工藝,使得定窯白在素雅的基調上,有了豐富的層次變化。這種層次“似玉潤而有珠光”,攝影技術并不能將其完全呈現出來。詩人蘇軾曾寫過一句:“定州花瓷琢紅玉”。詩中的定州花瓷,即定窯白瓷。琢紅玉,有人推測是用定窯白瓷泡茶品飲。湯入白瓷,恰似紅玉雕琢,確是品茗妙趣。
▲《觀瀑圖》 宋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