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如何增強科技創新內在動力?臨港推20條新措施、設立科創基金等
“從今天發布的這些政策來講,對我來說已經非常震撼了。”在日前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召開的臨港科創大會會后,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捷英途新材料”)董事長張元浩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表示,當天發布的很多政策都是“立足于科創這個點,同時也是希望把科創做得更好”,這和捷英途新材料等在內的落戶臨港的創新產業公司十分契合。
在上述這場大會上,揭牌成立三年多的臨港新片區對外發布了其科創政策3.0版本《臨港新片區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暨科創政策20條。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在會上表示,總體來說,臨港已經進入了科創資源集聚、科創人才云集、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的新發展階段。此次科創政策3.0版本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需求,臨港將更加聚焦全過程創新。
“我們在不斷地優化臨港的創新生態。”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四級調研員倪曉杰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等媒體采訪時強調,“臨港現在是圍繞科技創新‘0-10’及‘10以上’的整個全過程去打造科技創新體系,同時也形成科技風險共擔、全要素的科技創新服務等,去營造一個活力澎湃的生態。”
除上述頗具分量的科創政策20條,臨港當天還新認定了34家科技小巨人企業、6家創新聯合體、2家孵化器,正式揭牌了第15家科創平臺,正式啟動建設“臨港·大學科技園”,正式設立臨港新片區科創基金等,多維度舉措要義仍然聚焦“全過程”。
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在大會上也就新片區建設成為海內外人才參與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形成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創新生態,推動以科研攻關、技術創新破解產業堵點、卡點,用新興金融、創新業態來支撐科技創新等作出多重強調。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尚玉英指出,將持續支持臨港新片區構建全過程、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引育高層次人才團隊。充分發揮臨港新片區獨特的制度優勢、產業優勢、科研優勢,全力打造上海創新發展的“核爆點”。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發布科創政策3.0版本《臨港新片區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圖。
重磅科創政策20條
上述發布的科創政策20條共有四章。第一章支持0到1的源頭創新,共五條政策。包括獲批國家實驗室獎勵1000萬元、國家重點實驗室獎勵500萬元,配套資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最高給予1億支持,鼓勵企業、研究機構參與重大科技項目,鼓勵企業爭取科技創新獎勵,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技工作站。
第二章支持1到10的創新加速,共四條政策。包括支持建立國家級與市級“三中心”、最高給予1億支持,支持發展科技創新平臺、最高給予1億支持,支持建設創新聯合體和大企業創新中心。
第三章支持10以上科技成果加速產業化,共七條政策。一是支持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全鏈條孵化體系、最高給予1000萬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最高給予500萬支持,支持建設創新技術服務平臺,鼓勵企業申請科技創新券;二是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最高給予500萬支持,鼓勵企業申報高新企業、科技小巨人,市級專精特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鼓勵企業參與創新創業大賽,支持企業成立創新型企業總部、落地最高獎勵500萬、營收增長最高500萬等。
第四章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共四條政策。一是引進高水平海外研發機構、最高1000萬支持,二是鼓勵創新主體舉辦創新創業活動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最高500萬支持,三是大力引進科技人才,四是加大對人才安居保障力度,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加大科技企業融資供給和融資服務力度等。
吳曉華表示,本次新發布的政策聚焦基礎創新、應用創新、孵化培育企業和企業自身發展、科創生態四個方面,推動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進一步提升。
參加此次大會的科技創新企業代表捷英途新材料是新材料領域內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張元浩介紹,其公司主要目標系國產替代,持續專注于被國外壟斷的材料領域及車載零件方面的研發,實現國產全面替代進口,立志成為全球優秀的織物類材料供應商。“我們自主研發了國內第一代采用熔噴法非織造技術的超細纖維新材料。我們的產品也已經在奔馳、寶馬、特斯拉等車型上廣泛應用。”
該公司于2016年及搬遷至臨港,一路走來,張元浩認為,臨港令他感觸最深的在于,“無論是資金、技術方面的扶持,還是在企業擴張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需求,我們在和臨港溝通以后都能得到實實在在地落實,而不是僅僅我們提出問題,最后只看到‘表面文章’。”
對于此次大會中發布的多項利好政策,張元浩表示,“政策很多,我們肯定要回去進行一個深入的進一步消化。”但首先在其腦海中“配對”的是支持0到1的源頭創新相關的政策,“比如國家級的實驗室這一塊,我們有自己的研發中心、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我們本來就有這個計劃,一定要把實驗室科研這塊要搞上去,而且是朝著國家級的方向,所以首先這個對我們動力就很大。”
張元浩同時透露,公司在臨港的支持下拿到了新的土地投資項目,“預計今年我們也會盡快地投入生產建設和開工,整個節奏是在明年年底能夠建成投產。”
進一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大會上,圍繞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臨港也推出了多重支持舉措。例如,新認定了34家科技小巨人企業、6家創新聯合體、2家孵化器。
上海硅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滬硅產業”,688126)執行副總裁李煒在上述大會現場表示,臨港新片區的“東方芯港”聚集了設備、材料、制造、封測、設計等一大批的龍頭企業,產業群聚效應顯現。搭載臨港新片區這一優秀產業集群創新基地,上海集成電路材料研究院與中芯東方聯合牽頭發起成立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材料創新聯合體。上海集成電路材料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硅產業集團發起成立,旨在為集成電路材料發展提供創新策源。
據介紹,聯合體目前共有22家成員單位,包括2家牽頭單位、4家高校院所、8家集成電路材料企業、5家與材料研發密切相關的設備企業、3家晶圓制造企業,形成“材料研發、裝備協同、晶圓制造單位工藝驗證”的研發與產業化閉環,加速核心材料的國產化進程。
李煒表示,隨著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深化,對產業鏈各環節提出了新的要求。集成電路材料是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支撐環節,貫穿集成電路制造前、后道整個工藝流程。“材料是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細分領域最多的環節,任一項材料受限,都將對制造環節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集成電路制造工藝日益先進,材料創新逐步成為提升芯片性能的首要依賴因素。”
李煒介紹稱,未來,依托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材料創新聯合體,將著重展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揭榜掛帥”機制為牽引,圍繞集成電路材料產業技術創新關鍵技術問題,依托聯合體內材料研發技術基礎破解制約材料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
二是面向集成電路材料研發共性問題,建設開放性測試認證平臺,為晶圓制造等用戶單位提供前期材料測試,加快材料認證周期。
三是探索創新科技合作模式,通過開展協同創新活動,集聚產業優勢資源,形成互相協作、資源整合的“創新合伙人”新模式。
臨港新片區正在加快構建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以及新材料、氫能源等為代表的“6+2”的世界級前沿產業體系。其中,截至目前,臨港新片區“東方芯港”已集聚集成電路企業220余家,投資總額達2200億。
上海集成電路材料研究院副總經理、臨港集成電路材料創新聯合體秘書長馮黎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采訪時表示,“臨港已經有一些比較好的點的布局,同時又吸引了很多原本不在上海的一些企業落戶到了臨港。從生態鏈來看的話,確實是和嘉定之間相呼應,與張江一起形成上海集成電路產業‘一體兩翼’的布局和發展,”
馮黎談道,“從臨港集成電路材料創新聯合體的角度,我們希望臨港能夠在我們的最難的、然后最能夠支持整個產業創新發展的材料端,包含我們說材料相關的設備的零部件端,再多加強支持,然后讓臨港‘東方芯港’能夠支撐好長三角乃至全國的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其個人認為,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時間有限、資金有限、人才有限的現實情況下,“并不是認為某一個區域就要做研發生產閉環,而要把整個中國作為一個大的版圖來看,做好自己最擅長的、最能夠解決目前的緊要的問題的,各自有所側重可能會比較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臨港新片區科創基金也于當天正式設立,該基金規模200億元,將解決創新型企業在成立初期的融資難、融資貴等痛點問題,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共擔機制。而為了鞏固增強資本對于科技創新的驅動,一批投資機構、科技轉化平臺、科技型公司也簽約組建成立產業投資生態圈,立足科技創新合作,形成協同發展共同體。
倪曉杰向澎湃新聞記者進一步強調,“整個創新是一個多環節多要素也就是全過程的創新的體系,除了我們經常提到的科創人才、創新載體,那么科技金融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基金的設立,希望能夠幫助這些創業人才以及一些創新企業去加速落地發展。”
倪曉杰總結提到,臨港新片區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輕人的城市。“我們出臺的很多政策,也是圍繞去吸引更多的創新人才和要素到我們新片區來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