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庭托育點“合規化”:鄰里互助模式或將困于專業資質要求
海報設計 郁斐
近日,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發布《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以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托育服務,引發廣泛關注。
家庭托育點,一般認為是在住宅里開辦的托育點,相對托育機構而言,托育人數較少,家長和托育點的管理人有著社區關系、熟人網絡,成本費用較低。家庭托育點更帶有“半營業性質”。
在《辦法》出臺之前,各種形式的家庭托育機構已廣泛存在,但業務模式的合規性存疑。由于家庭托育有經營性的行為,但沒有營業執照,相對處于灰色地帶,面臨被鄰里投訴和工商部門檢查的風險。一些家長認為,這是家庭小作坊,不安全;也有一些家長在相熟的家庭托育點得到了服務和便利。
據2021年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提供的數據,中國0至3歲嬰幼兒約有4200萬,其中1/3有比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但調查顯示中國總體嬰幼兒入托率僅為5.5%。中國計劃生育協會指出,2021年托育需求得到滿足的僅占4%左右。
與巨大的需求體量相比,中國托育服務仍然存在巨大缺口。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中一認為,托育服務資源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效果顯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價格更高的專業托育機構與自己付出精力育兒的兩極之間,家庭托育點是一種重要補充。此次《辦法》的出臺,相當于認可“家庭托育點”的市場地位和存在合理性,同時從家庭托育點的硬件要求、人員資質、服務標準、安全監督等維度,為這一新業態提供規范化發展的制度基礎。
作為托育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家庭托育比其他托育機構更有優勢的地方在于:嵌入社區,可享受民用水電煤氣等方面的待遇,方便家長接送,面積不大,投入成本低,服務靈活,普遍來看收費更實惠。
可見,家庭托育的合規化管理是惠及大眾的,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有需求的家長。這次《辦法》對家庭托育點提出了哪些管理要求?可能對家庭托育點的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有哪些細節值得家長和從業者重點關注?
實際上,家庭托育點的一個爭議在于,這種模式是適用于居民在家內自己創辦、還是專業機構利用住宅來辦?
前者一般是人數在4-7人的互助式托育,也稱客廳式托育,適合寶媽創業,照顧自己孩子的同時照顧鄰里的孩子,能保持一定盈利。這在學界被認為是一種“鄰里互助”的模式。后者屬于“住宅內的小型托育機構”,舉辦場所在住宅內,能收托15-20個嬰幼兒,仍以小型托育機構的模式運營。
此次《辦法》第二條明確,家庭托育點是指利用住宅,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托育服務的場所,且收托人數不應超過5人。
這意味著,在實踐上,該文件定義的家庭托育點更偏向鄰里互助的運營模式。
進一步看,《辦法》對家庭育兒點的規范化提出更多要求,除去登記一類比較容易解決的手續不談,《辦法》對托育點照護人員專業資質的要求值得注意。
《辦法》第八條規定:家庭托育點照護人員應符合下列條件:(一)具有保育教育、衛生健康等嬰幼兒照護經驗或相關專業背景;(二)受過嬰幼兒保育、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急救和消防等培訓;(三)身體健康,無精神病史;(四)無犯罪記錄。
《辦法》第四條指出:家庭托育點登記后,要提交的資料包括,“照護人員身份證、健康合格證、無犯罪記錄證明、嬰幼兒照護相關學歷證書或技能等級(培訓)證書”。
一個核心是,家庭托育點照護人員,需要何等程度的專業背景?這決定家庭托育點的人力成本。如果僅需要“嬰幼兒照護經驗”,有育兒經驗的人員均可參與照護。如果需要受過相關培訓,那么究竟需要哪種層級的培訓?如果需要相關專業的學歷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那么一般人員很難滿足要求,托育點就需要聘請專業的照護員、育嬰師。
聘請專業的照護員、育嬰師,必然增加人力成本。采取鄰里互助模式的家庭托育點,由于幼兒人數限制在“五人以下”,每個托育的家庭需付的費用很可能上漲。這又一定程度上,使家庭托育點的普惠性打了折扣。
進一步看,當家庭托育點采用“五人以下”的模式時,社會上必定需要更多數量的家庭托育點,社會上有專業資質的照護員可能供不應求。市場為解決這種矛盾,可能出現一張專業證書掛靠多個家庭托育點、家庭托育點買證去“合規”的情況。
這不僅需加強對此情況的監管,更需要理順其中的沖突。也就是,鄰里互助模式(人數少、費用低、圖方便)的家庭托育點,與專業照護員背后較高的人力成本的沖突。當然,這并非一味降低照護員的專業資質,大多數家長對嬰幼兒早期的安全問題、乃至教育發展都非常重視。
2020年文匯報社與復旦大學合作的關于家長對托育服務偏好的社會調查顯示,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口(55.05%)認為物質設施在托育托幼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中是最重要的,緊隨其后的是機構的師資力量,約占了45.53%。而認為托育托幼的交通便利性和收費合理性重要的受訪者分別占了7.1%和5.65%。
如何把握照護員專業資格、準入資格的平衡點,值得在《辦法》落實過程中仔細探索。
例如,國際上并存有兩種不同的模式:既有托育分離、也有托育融合。據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大部分國家采取“托育分離”模式,即“托”和“育”分離,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機構僅提供照料服務。如丹麥政府主導型的嬰幼兒(3歲以下)托育機構主要提供“托管”服務,“托”與“育”分年齡段供給。
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挪威、瑞典為代表的典型福利國家逐步推行“托育融合”模式,對嬰幼兒(3歲以下)托育機構實行“托”、“育”融合發展,在提供基本照料服務的同時引入教育功能,結合文化與趣味課程給嬰幼兒提供體驗、獲得知識和發展的機會。
如何界定家庭托育點所需承載的功能、從而確定照護員的專業資格需求,可能需要更因地制宜的選擇。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