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旗文稿】馬小潔: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作用,全方位、全鏈條優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的能力質量,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一、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提高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能力質量,努力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切實提升基礎研究的支撐能力和保障水平。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活水。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通過基礎研究才能變不確定性為確定性、變未知為已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同時,科學與技術、理論與應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等之間的交叉融合愈發緊密,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蓬勃興起,基礎研究已滲透到科技創新、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產業更新換代的全鏈條各要素。只有解決更多基礎前沿科學問題,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具備引領前沿性、基礎性科學技術方向的能力,才能夠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才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的根本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我國科技實力從量的累積邁向質的飛躍、以點帶面實現系統能力提升。但我國仍然存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短板明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頂尖人才和團隊仍顯不足等問題。只有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自主研究突破關鍵科學問題,我國科技才能真正立得起來、強得起來,才能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縱觀世界發展史和科學史,幾乎所有影響世界的重大核心技術皆源自基礎研究“從0到1”的原始創新,來源于培養造就大批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20世紀50年代就通過“任務帶學科”的組織方式,在基礎研究領域根據國家建設發展現實需要謀篇布局、搭建平臺、培養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基礎研究領軍人才,奠定了我國快速發展的基礎。新時代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超級計算機、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這些都是高水平人才匯聚和創新效能充分發揮的結果。在“兩個大局”交織交融的當下,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使命任務,有組織地自主培養大批基礎研究人才,是國家急需、人民急盼,是形勢使然、時代使然,更是必由之路、自信之路。
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的主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價值追求,更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在長期的建設發展過程中,我國高校在師資隊伍、學科交叉融合、科研平臺、人才培養體系等領域,積淀了獨特而豐厚的育人資源,在自主培養基礎研究人才方面優勢突出、責無旁貸。
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是高校的時代使命。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既要向國家和社會輸出高水平科技成果,也要源源不斷造就高素質人才。新時代以來,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教育支撐引領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愈加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高校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自身的師資、學科、平臺等優勢加強人才自主培養,特別是要自主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流基礎研究人才,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集聚大批人才。
高質量師資隊伍是高校自主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成就顯著,在規模迅速壯大的同時質量也不斷提高,部分學科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高校的高層次人才不僅體量巨大而且專業覆蓋面廣,既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深厚學術涵養,又深諳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是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能夠為高質量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提供持續穩定且強有力的保障。
學科交叉融合是高校自主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顯著優勢。學科交叉融合是科研創新的重要方式。許多重大科學研究方向的發現、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乃至新學科的誕生,既植根于深厚的基礎研究,也往往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學科結構豐富、基礎學科眾多、科研底蘊深厚,具有開展基礎研究、培育交叉學科、自主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天然優勢。開展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培養、有組織科研,可以使學生具備更多元的知識結構、更廣闊的研究視野以及創新能力,有利于積淀基礎研究人才開展聯合攻關和綜合性基礎研究的厚重底蘊。
高水平科研平臺是高校自主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廣闊舞臺。科研平臺是高校匯聚人才、培養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搖籃”。新時代以來,高校牽頭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建設了一大批具有區域特點和學校優勢特色的各級各類科研平臺,初步形成了層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撐有效的科研平臺體系。正是基于這些多層次、多學科、多類型的科研平臺,高校獲得了眾多的國家科技獎勵,承擔了全國一系列基礎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而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科研活動也不斷反哺人才培養,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成為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平臺。
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是高校自主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基本保障。經過長期的探索、積淀與完善,我國高校形成了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質專門人才,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先后實施“珠峰計劃”“強基計劃”,在高校布局建設基礎理科、基礎醫科、基礎文科的創新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吸引眾多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中國高等教育與時代同行,人才培養范式全方位改革,中國特色的高校學位授予體系、專業目錄體系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發出了中國聲音、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了中國智慧。
三、源源不斷地自主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的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高校應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遵循基礎研究人才成長規律,優化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能力質量,努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賦能、儲能、提能。
把牢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厚植基礎研究人才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圍繞“四個服務”,統籌推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等,切實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引導師生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注重用科學家精神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深度挖掘報道基礎研究領域涌現的先進典型和事跡,激勵廣大師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加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建立完善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的科研學風作風建設機制,強化對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等的作風學風、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教育,全面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文化。
構建高質量學科體系,建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載體。學科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應緊緊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以及基礎醫學等傳統基礎學科為主,統籌推進基礎學科、重點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建設,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凝練學科方向,精準地引進一批學科領軍人才,全面深化學科內涵、塑造學科優勢。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圍繞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前瞻性謀劃布局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有組織地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著力提升學科基礎研究能力。進一步優化基礎學科和其他學科基礎研究方向的評價和管理方式,探索學科長周期評價,建立完善師資隊伍、招生計劃、經費投入等穩定支持與競爭性項目或指標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切實為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創造寬松包容環境。著力構建基礎研究骨干網絡,圍繞基礎學科布局和發展規劃,科學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使用、共享和評價機制,最大化地釋放創新效能。
創新基礎學科教育體系,筑牢基礎研究人才知識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高質量一體化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是基礎研究人才蓄勢賦能的必要條件。應積極探索基礎學科人才成長規律,體系化鏈條式設計基礎學科人才選拔、培養、評價、保障等環節,模塊化遞進式地構建專業、課程、教材、科研訓練等體系,加快建設完善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學生早期發現培養機制,依托“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探索實施基礎學科英才超常規選拔機制,暢通基礎學科人才成長的發展通道和銜接培養鏈,不拘一格地讓更多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基礎學科人才被及時發現、科學培養,持續成長、脫穎而出。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構建有機銜接、梯次推進、滲透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健全各學段動態分流與退出機制,為有志于基礎研究的學生提供廣闊舞臺。進一步優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以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為契機,探索建立符合基礎學科學生培養特點的評價指標,重點關注學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牽引提高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為學生以后從事基礎研究筑牢根基。
完善人才競相涌現機制,激發基礎研究人才創新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待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基礎研究具有長周期、隱蔽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構建完善科學公正多元的評價激勵機制,有利于激發基礎研究人才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應進一步構建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剛柔并濟”的“穩培引用”機制,不斷加大各類資源向基礎研究人才的傾斜力度,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優化基礎研究人才全流程服務保障質量,讓更多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出成果。進一步深化科研評價體制機制改革,戰略導向類基礎研究重點評價解決國家關鍵核心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的效能,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重點評價研究的原創性和學術貢獻,應用性基礎研究重點評價對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度,切實讓各類基礎研究人才的活力充分迸發。優化基礎研究人才能力提升體系,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完善優秀青年基礎研究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建立基礎研究領域院士、科技領軍人才與青年人才的“傳幫帶”機制,多措并舉激勵青年人才更多投身基礎研究、參與重大科技任務、領銜攻關任務,著力打造基礎研究領域的戰略科學家梯隊。
塑造開放式辦學新格局,拓寬基礎研究人才全球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人才自主培養,絕不意味著自我隔絕”,要“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以更好的合作謀求互利共贏”。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是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品性,堅持面向國內國際開放式辦學是高校自主培養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路徑。應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人才培養,積極探索構建開放式辦學新格局,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高精尖缺”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切實通過聯合培養、學術訪問、合作辦學、智力引進等形式實現全球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優勢資源的共享共贏、互促互進。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全球科技熱點和重點計劃,搭建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合力構建國際科技共同體、形成全球性學術交流機制、開展科技項目聯合攻關,努力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加強和科技領軍企業的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組織師生圍繞企業產業生產實際中的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切實推動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循環互促。
弘揚良好創新生態文化,樹立熱愛崇尚科學社會風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通過接續奮斗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成為支撐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應大力營造校園創新文化,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邀請國際國內知名院士、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創新人才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提升全體學生尤其是人文學科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組織校內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主動走進企業行業、走進中小學、走進田間地頭,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主動在全社會宣傳弘揚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文化,助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充分發揮科技資源豐富、人才資源匯聚的優勢,服務構建大中小全學段一體化進階式的科學素養教育體系,積極為中小學各學段提供必要的智力、技術和設備支撐,努力營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
內容來源 |蘭州大學新聞網
編輯 | 李心月
責任編輯 | 彭倩
原文鏈接 |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