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隱喻的濫用
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方式,人們常常說幸福像花一樣,這就是明喻,即在話語里明確有一個提示詞“像”,有時候人們會更簡單的說,幸福是花,如果按照常規去理解這句話會有些困難,幸福怎么能是花呢,只有將其還原為幸福像花一樣才理解的通,而這種省略掉比喻提示詞的做法,就是暗喻或者叫做隱喻。
相對于明喻,隱喻有著很多的優勢,首先就是一種更加強烈的信念的表達,比如有句歌詞“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這里就帶有一種確信,而如果改成我們的祖國像花園,則意思就差了很多。
在確信的基礎上,隱喻也會讓語言變得更加優美雋永,比如那首熟悉的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將一種情緒實體化,并借助人對實體的相同感受,來喚起更廣泛的共鳴。
在一些特定的時候,隱喻又變成了一種智力的游戲,將特定的含義用隱喻的方式進行編碼,只有具備相同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經驗的人才能破譯和體會。
如果僅僅把隱喻當作一種修辭的話,那的確是低估了它的作用,人們如此熱衷于比喻特別是隱喻的根本,還在與其本質跟人類的認識方法同源,甚至是幾乎可以等同于語言本身的特點,因為語言就是建立在語音、文字符號集合對現實或虛構物的映射上,這種映射的機制,跟隱喻完全一樣。
二者的區別在于語言的映射是根本的,以及無須解釋的,當我們提到“蘋果”,實際上就是在用蘋果這兩個字來去對應到現實中的蘋果物體,也就是說“蘋果”)(這兩個字)是“蘋果”(真實的物體)。而比喻則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二次映射,我們可以說紅紅的臉像蘋果一樣。
如果繼續深入,就會發現人認識或理解世界能力的一些瑕疵,當我們失去語言以及映射機制的時候,就無法真正的理解世界。更明顯的例子是,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人們往往需要將其現實化、視覺化,通過比喻的方式才能理解。以及在學習一樣新東西或消化一個新的經驗的時候,人們大多也習慣于用以前熟悉的東西進行類比。
人類理解世界并不是瞥一眼就完全掌握了,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堆積木,而最下面的基礎,是那些人們幾乎不需要理解習以為常的事物,通過不斷的映射、類比、抽象,構筑起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的世界。
這也許就是人們偏愛隱喻的原因——在與認識世界同構的修辭方式中樂此不疲。而這種偏愛,也逐漸有著泛濫的趨勢,以至于在很多本該清晰的直接描述,避免映射比喻的領域,也開始使用各種比喻方式,就導致了很多荒誕的問題發生。
比如有很多人用量子力學的一些詞語來去總結商業理論,或者用混沌理論來描繪組織管理,甚至有的反過來創造一種量子佛學,或佛家量子力學等等。這些情況,都陷入了一種將同構類比跟真實描述混淆的誤區。人們喜歡在不同的體系之間尋找相同,當找到相同的地方時,人們往往會趨向于將兩個不同體系進行類比,甚至是認為他們有共同的特性,殊不知,人和大多數動物的DNA之間都有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相似度,但這并不能說明人和動物就有著共同的特性。
隱喻濫用的根源在于它同人的認知方式類似,而濫用的結果,就是混淆了大多數事物,讓很多東西無法被分辨,因為只要有方法、視角足夠特別,總能找到事物之間相似或同構的地方,以此來判斷事物的特性相同,最終就導致錯誤的推導,以及含混的認知。
?這種濫用,在那些操弄概念的領域更加突出,比如管理領域,就可以把量子力學、佛學統統引入,心理學中也可以參雜很多物理科學的暗喻,也許對于那些創造這些比喻方式的人來說,他們是清楚的,這僅僅是一種讓人更好理解的方式,不過一旦暗喻脫離了語境,被截取并不斷傳播后,暗喻就變成了描述,變成了判斷,變成了金科玉律。
暗喻的泛濫,最終成了無知的炫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