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追憶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賈忠建先生
2023年2月15日,中共蘭州大學委員會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蘭州大學化學系(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兼天然有機研究室主任賈忠建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享年94歲。
她是嚴謹謙遜的科學家,是愛生如子的好老師,是關心后輩成長的前輩,更是智慧堅毅的女性。本報記者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整理出本文,描寫了這位大先生執著堅守、無私奉獻的一生,尤其是講述了她對蘭州大學化學系乃至我國化學屆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以此悼念。
奔赴西北,扎根蘭大
賈忠建先生祖籍江蘇揚州,1930年出生于上海一個書香門弟。祖父系江蘇著名的指畫家,胸懷坦蕩,嫉惡如仇;父親是一名物理學教授,思想進步,剛正不阿。優良的家風傳承潛移默化地在賈忠建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愛國、憂國、救國的種子,并逐漸形成了她樸實無華、嚴于律己、勤于思考、積極進取的個性,為她后來的教學科研人生奠定了基礎。
1950年,賈忠建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195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被推薦到北京大學化學系攻讀研究生,師從著名的有機化學家邢其毅教授。未名湖畔五年的勤學苦讀,使她掌握了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本領。1958年,賈忠建研究生畢業,她聽從導師和校方的建議,留校任教。
但早在1956年,她的愛人鄭榮梁先生研究生畢業后就被分配至蘭州大學任教。由于他在臨近畢業時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新現象、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導師的爭取下,北京大學經與蘭州大學協商,鄭榮梁以蘭州大學派往北京大學的進修教師的身份留在北大繼續開展研究,直至1958年3月。
1958年,鄭榮梁正式到蘭州大學報到。在當時,“蘭州”“大西北”“黃土高原”三個幾乎是同義語,它告訴人們:這里是一片貧瘠、落后的土地。據鄭榮梁2019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憶,當時的蘭州大學還在萃英門舊址,一進門首先看到的是大門西側臨街“勉強過得去”的學生宿舍和東側低矮的土房充當的教師住房。
北京大學為了解決賈忠建夫妻兩地分居的問題,準備把鄭榮梁也調到北京大學。而此時,賈忠建卻想得更多、更遠:大西北艱苦、落后,所以更需要人們去開拓;且大西北豐富的植物資源,有待于人們去研究開發,自己是學有機化學的,在那里將更有用武之地。因此,夫妻倆一致決定在蘭大團聚。
1959年5月,賈忠建毅然舍棄了北京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調至蘭州大學,踏上了西北這片廣袤的黃土地,由此開始了自己扎根蘭州的一甲子歲月。
初到蘭州大學時,實驗室的儀器都堆在墻角,實驗無法正常開展。憑著對科研教學工作的熱情,賈忠建首先從實驗室衛生這一小事做起,清點維修儀器,用冰冷的自來水清洗堆積多年的舊玻璃器皿,“我一進有機實驗室就把堆放的儀器拿出來洗,天天洗,當時沒有暖氣,水非常冷,大概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把實驗室整理得‘亮光光’的,覺得總算看到了一點成績。”
從南京大學到北京大學再到蘭州大學,賈忠建在蘭大扎根60余年,歷任蘭大化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并先后擔任有機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兼天然有機研究室主任、中國藥學會甘肅分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二十五屆理事會理事等職。
后來回憶起來,賈忠建始終無悔自己青年時代的選擇,她曾對自己的學生說:“事業越是艱難,成功越有價值。如果有來生,我還將選擇來到西北。有志青年應當面對困難,正視困難,在創業、開拓中尋求幸福和歡樂。”
以教為本,嚴謹治學
當時化學系有一個“好規矩”,老師上講臺之前,先要給其他教師講一次讓大家聽一聽,指出不足、提出建議,過關后才能正式上講堂。上課時如果有學生提出講得內容沒有聽懂、不能接受,那就是老師沒把道理講清楚,就要及時調整。
賈忠建順利“過關”走上講臺,先后為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講授過《有機化學》《天然有機化學專論》《天然產物分離技術導論》《蛋白質與糖化學》《有機化學實驗》《天然產物化學進展》《波譜技術在天然有機中的應用》等課程。
不僅要能講課,還要能將課講好,這是賈忠建孜孜以求的目標。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她認真編寫教案并堅持試講,在當時的教學科研條件下一切都靠自己動手,不會的就主動去學。直至后來擔任教研室主任之后,她仍然堅持親自動手做實驗、編寫新的實驗講義,力求實驗數據和結果準確無誤。“當時每個實驗都是自己做,有問題就提出來討論解決,每個實驗要做出一定的產率。到后來實驗要求更加嚴格,我要求學生做完實驗要提出問題,要能說出實驗結果是怎樣的以及為什么會這樣。”
漸漸地,她形成了深入淺出、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的授課風格,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而她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不僅得到了師生的交口稱贊,也在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化學基礎課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概過了五到七年,全國基礎課評級時,蘭大的化學排在全國前列,“說明那些年的努力是很有效果的。正是因為我們培養的學生質量比較高,學生的出國考試成績在全國來看也都是排在前面的。提高教學質量關鍵要下決心。在實驗教學中,要從實驗里發現問題和不足,再下決心改進。要在不斷改進中讓自己的語言和觀點沒有錯誤。”
1976年以后,賈忠建教學工作的重心逐漸轉向研究生。她認為給研究生授課,教師在講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應當著重向學生介紹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她經常告誡學生:“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嫻熟的實驗技能,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將寸步難行。不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就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賈忠建是這么說得,更是這樣做得。她嚴格要求學生,不放過任何細節,對論文中的每個數據都要仔細核對,每篇論文常常進行三四遍甚至更多次的修改。她培養的近百名有機化學人才中,多數已成長為我國天然產物領域的知名教授、專家學者以及各類人才,包括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跨世紀人才、科學院百人計劃人才等。他們專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廣,科學素養好,研究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使命感,目前正活躍在我國天然產物研究領域及相關技術領域。
胡曉愚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研究生,畢業后分配至蘭大化學系工作,在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被打為“右派”,文革結束后胡曉愚平反出獄,回到化學系有機化學教研組工作,時任有機化學教研組主任的正是賈忠建。為了幫助胡曉愚盡快恢復名譽,賈忠建想盡了辦法,“只要是全國性的學術活動,她自己都不參加,把機會讓給胡曉愚,讓他到各個學術會議上去亮相,并在1982年把前往美國進修的名額讓給了胡曉愚”,鄭榮梁曾在采訪中回憶道,“因為賈忠建知道他回來以后會發揮很大作用”。1988年,胡曉愚帶著氨基酸固態合成的全套技術和設備回到了蘭大,接任生物系生物化學教研組主任,并不負所望地在多肽領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很快便合成了胸腺多肽,并以此制成2003年非典期間提高免疫力的重要輔助藥物。
賈忠建的1986級博士生譚仁祥教授在2015年接受我校“萃英記憶”工程采訪時曾說道:“在我心目當中,有三位女士必須放在同一高度予以尊重、孝敬。第一個就是我的母親,她給了我生命并哺育了我;第二個是我的岳母,她含辛茹苦,養育了我的另一半;第三個就是我的恩師賈忠建教授,她教給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嚴謹求實的科研探索精神,她有許多感人事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言傳身教在后來的幾十年里激勵我創新、鼓勵我堅持、鞭策我前進;經常提醒我的是她語重心長的一句話———要靜下心來嚼菜根、做學問。”
譚仁祥猶記得在蘭州大學讀博士期間,賈老師的膽囊炎經常發作,而且一旦發作,就得輸液,故她經常邊打著點滴邊改論文。談及此處,譚仁祥對彼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在當時還很簡陋的蘭大校醫院里,暖氣不足,北風夾帶著沙子打在窗子玻璃上發出“嚓嚓”的聲響,這些她全然不顧;只見她頭靠著枕頭,裹著厚厚的棉衣,用扎著針的左手按住紙,右手拿著圓珠筆不停地圈圈改改。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非同尋常的拼搏精神,對我們學生的成長就是難忘的示范和永恒的鞭策。現在我們再苦再累也沒有賈老師當年那么苦那么累。她是上海人,在蘭州大學一干就是大半個世紀,可以說她為蘭州大學的發展傾注了畢生精力。
2021年“七一”前夕,在常州安享晚年的賈忠建見到了從蘭州前去看望她的蘭大化學院的一眾師生,她激動萬分:“在蘭州待了六十年,是我這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我現在已經九十歲過了,今天在這里能看到我的老同事、我的學生、以及年輕的優秀教師,我特別興奮。我覺得這一輩子過得非常幸福,在我九十歲以后還能有這么多的親人來看我,我覺得真自豪。”
因地制宜,創新科研
在開展人才培養的同時,賈忠建積極投身科學研究,是西北特有植物化學成分研究的開拓者。
西北地區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是我國中草藥的主要產區之一。20世紀70年代之前,西北地區植物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相關研究鳳毛麟角。
作為一名蘭大人,賈忠建有一種使命感,就是挖掘西北地區特有的、豐產的、以及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植物資源的活性成分和應用價值,而且她認為,“僅僅把化合物分離出來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它們的生物活性和應用價值。”
在這樣的理念支撐下,賈忠建先后承擔了“六五”“七五”“八五”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大、重點、面上項目和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數十項研究課題,對190余種植物的微量和痕量脂溶性、水溶性化學成分進行了深入、系統的開創性研究。從中分離、鑒定出700余種新化合物,發現20種新型骨架的萜類,發掘出100多種具有較強生物活性的物質。在藥理配合下,發現百余種有意義的抗癌、抗菌、殺蟲和清除自由基的生理活性物質,揭示了它們的構效關系。主要成果居國際同類工作的先進水平,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400余篇,發明專利技術轉讓1項。獲得德彪-中國癌癥基金研究會國際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個人金牛獎、甘肅省先進工作者獎等。
她和團隊成員一道克服重重困難,對產自新疆的大苞雪蓮化學成分的生物活性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的多糖具有抗疲勞、抗衰老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兩種黃酮能明顯抑制腹水型肝癌和肉瘤癌細胞的DNA合成。
她帶領團隊從甘肅藏藥馬先蒿中分離出具有較強的抗癌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苯丙素苷,其作用機理并不是簡單的殺死癌細胞,而是能夠修復損傷的DNA,使癌細胞“改邪歸正”逆轉為正常細胞,苯丙素苷成為首例具有非酶性修復DNA的天然產物。
提及苯丙素苷,鄭榮梁印象尤其深刻:馬先蒿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玄參科草本植物,在甘南瑪曲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上,采摘和識別都極為困難,一個星期幾個人也就只能采摘五十斤左右,而賈忠建開展實驗的需求以成百上千斤計。每次采摘回來馬先蒿,賈忠建都如獲至寶,馬不停蹄地展開分離提取工作,但從50斤馬先蒿中也就只能提取出約1.5g苯丙素苷,“馬先蒿中苯丙素苷的含量僅為萬分之三,提取相當難”。提取出來后測定其分子結構又談何容易。從提取成功到測定出分子結構,賈忠建用了約8年時間。鄭榮梁用“悟”“巧”“嚴”三個字對賈忠建進行評價:“悟即悟性,巧即技巧、靈巧,嚴即嚴格,她的這些特點當年在北大化學系的時候就很突出。”賈忠建測定了苯丙素苷的化學結構,鄭榮梁發現了其藥用價值,結果一經發表,立即引來了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紛紛嘗試人工合成苯丙素苷,最終只有日本成功,終因成本昂貴無法大規模生產,未能滿足藥物開發前期研究用量而遺憾地停止下來。
做該項工作時,賈忠建和鄭榮梁兩位老師均已年逾七旬,但賈忠建樂在其中,就如她曾說道的那樣:“大西北自然條件艱苦、物質匱乏,因此更需要人們去奉獻;大西北有得天獨厚的植物資源優勢,值得人們去研究開發。作為一名有機化學工作者,在大西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并且在科研過程中體會到了快樂,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賈忠建先生逝世的消息傳出后,相關單位、廣大師生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來唁電、信函,通過多種方式哀悼、緬懷賈忠建先生。許多人在唁電或追思文章中都回憶了與賈先生共事或交往中的具體事例,其中有不少是感念賈先生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事跡,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涂永強院士在唁電中說:先生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絕佳的導師,令人扼腕;先生的精神、風骨及成就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賈忠建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心系國家、服務社會的愛國情懷,勤奮敬業、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謙虛謹慎、與人為善的道德風范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由衷地崇敬賈先生,悲痛地哀悼賈先生,深切地緬懷賈先生
內容來源 |蘭州大學新聞網
編輯 | 李心月
責任編輯 | 彭倩
原文鏈接 |高原上的雪蓮花——追憶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賈忠建先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