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分時節的潛山:山野金黃,林泉清幽
澎湃新聞記者 李 梅
春分將至,安徽潛山萬畝油菜相繼進入盛花期,山野一片金黃,燦若星辰,襯著村舍的白、遠山的黛,組成一幅清麗悠遠的田園風光山水畫卷。
春到潛山,徜徉花海,“潛山山靈水秀,天柱山一柱擎天”。天柱山麓的山谷流泉文化園,山色秀麗,林泉清幽,宋代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此筑室讀書,自號“山谷道人”。借助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潛山積極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一大批中高端民宿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與春花美景相映成趣,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鄉愁。
安徽潛山市痘姆鄉萬畝油菜花進入盛花期。圖片來自潛山文旅。
安徽潛山市痘姆鄉萬畝油菜花進入盛花期。圖片來自潛山文旅。
安徽省潛山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東南麓,長江下游北岸,地處神奇的北緯30°,春秋時期為皖國封地,安徽簡稱“皖”即源于此,現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建設優秀城市、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天柱山
潛山是黃梅戲之鄉。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京劇鼻祖程長庚、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和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等大師名流。會上,潛山市劇團帶來了一場原汁原味的黃梅歌舞《天女散花》。
春和景明,潛水河西岸萬畝油菜花競相開放,十里花海,美不勝收,一眼望不到邊。田間小溪潺潺,遠處炊煙如線,村落里彌漫著淡淡的清香,嫻靜而美好。
天柱山
天柱山
著名的天柱山就地處潛山市西部山地,又名潛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萬歲山、萬山等,為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稱余脈)。
天柱山呈現出奇峰、怪石、幽洞、峽谷等自然景觀,以雄、奇、靈、秀而著稱于世。天柱山內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高達97%。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題天柱峰》一詩中贊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2011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天柱山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早在漢武帝時就封為“南岳”,歷代都有人文活動。
“潛山山靈水秀,天柱山一柱擎天,是世界地質公園;潛水河百里畫廊,碧波蕩漾,綠道銀灘,霞光無限。”3月17日在上海舉辦的安徽省潛山休閑鄉村旅游介紹會上,潛山市副市長戴海兵介紹說,借助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潛山市依托“國家森林康養基地”“中國天然氧吧”等金字招牌,積極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打造環天柱山、環潛水河休閑農業精品線路,一大批中高端民宿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與春花美景相映成趣,處處散發著濃濃鄉愁,成為人們休閑養生的好去處。
而在天柱山人文景觀中,首推位于天柱山麓的山谷流泉文化園。這里山色秀麗,林泉清幽,歷代達官名宦、文人墨客徜徉于此,物我兩忘;吟詠唱和,題辭勒石。宋代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此筑室讀書,自號“山谷道人”;“宋代第一畫家”李公麟畫黃山谷坐石牛像,世傳丹青;北宋年間,時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與其弟王安國游覽山谷,坐石聽泉,寫詩以詠其勝。現存題名刻石文字為“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過寺宿,與道人文銑、弟安國擁火游見李翱習之書,坐石聽泉久之,復游,刻習之書后,臨川王安石。”所賦六言詩為:“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
天柱山麓山谷流泉文化園摩崖書法,圖中可見元人書刻。
天柱山麓山谷流泉文化園摩崖書法,圖中可見北宋王安石留詩。
天柱山的一些民宿視野極佳,如地處天柱山景區大龍窩索道附近的的臥龍山莊,數十處木屋掩映于溪山之間,懸泉飛瀑,飛漱其間。山莊有一處觀景露臺,隨意找張椅子坐下,品茶觀山景,春和景明,偶有風吹過,真可體會有片刻的浮生之美。
臥龍山莊也是安徽省作家村與畫家村所在地,莊主葛結林介紹說,每一位中國人心中其實都有著一個“桃花源”,他當時看中這處地方就是看中這里的清幽,恍若桃源仙境,所以除了必要的建設外,莊內都盡可能地保持著原生態,推窗可見青山流水,同時,他也想使這里成為中國文藝界的一個“桃源勝地”。
潛山民宿
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潛山農特產品的優良品質。茶葉、瓜蔞籽、蠶絲、食用菌、豆制品等名優特產聞名遐邇。天柱山茶早在唐宋年間就成為宮廷貢茶,“天柱劍毫”在1985年位列全國新“十大名茶”之首,以其“葉綠、湯清、香醇味厚”而聞名;潛山是中國瓜蔞之鄉,《本草綱目》記載其具有清肺、止咳功效,如今“天柱山瓜蔞子”已成為廣受歡迎的“雙地標”休閑食品。
在當天的介紹會上,“天柱劍毫”茶、天柱山瓜蔞籽等一批潛山名優特產隨之來到上海。潛山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農事體驗其樂無窮。痘姆古陶百米龍窯自清代以來窯火不熄,依坡而建,鋪展在矮山田疇間,形似臥龍。陶器手工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傳習基地馳名中外。傳承2000多年的王河竹編舒席細薄柔滑,堪稱一絕。官莊桑皮紙有“紙類活化石”之稱,深受書畫家的喜愛,制作技藝世代相傳,續寫著潛山人民的勤勞智慧。
潛山美食
流連于大好春光之間,石耳老雞湯、黃泥粉蒸肉、古陶紅燒肉、官莊豆皮卷等諸多潛山特色美食也讓人回味無窮。
天柱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