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當我們老了,該如何與書告別
此前老人家中的實景圖
最近,這樣一張照片引發熱議:一幢老式公寓的樓下,堆著一個“書山”,有不少書看著很舊了,但是所有書都擺放得很整齊;有人正在往一輛推車上搬運。
這張照片引發很多猜測。有人說,現在日子真不好過了,你看有人把藏書都賣了;還有人信誓旦旦說,自己最近在舊書市場看不到不少流落出來的好書,看來正在“散書”的讀書人還不少。
我身邊就有朋友在“散書”。不過這位作家朋友小心翼翼,每天在網上賣幾本舊書,價格都不低。那些書很好,大多都已經絕版,在二手書網站上都價格不菲。這樣的告別方式,更讓人安心一些,仿佛是在為那些書找一個好的歸宿。
還好,澎湃新聞的記者跟進,還原了那張“書山”照片背后的故事。這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而是充滿溫情。老小區叫培文公寓,書的主人是黃先生,今年初,這位老先生在醫院因病去世,現在子女正在按照他的遺愿,整理和處理這些書籍。
黃先生是研究宗教學的,藏書有一萬冊左右。三室兩廳的房子,有一室一廳的空地上,墻邊都堆放著一人多高的書籍,如果說書像山的話,他的床就像盆地,因為周圍都擺著書。
黃先生是讓人羨慕的,他活到95歲,已經算是高壽。在住院期間,他也在堅持閱讀,而且他還向子女詳細交代了那些書如何處理:比較珍貴的《新華月報》要專門處理,剩下的很多都是90年代以來的版本,不算珍貴,可以隨便處理。
子女找來一個懂行的舊書商。照片應該就是書商來轉運的時候被人拍下的。這位書商說,自己會對書進行分類。相信它們稍后會出現在二手書店,可能會轉手到喜愛它們的讀者手中——這些書和它們的主人一樣,都算圓滿了。
看記者對子女的采訪,你能感受到書籍的影響。老人的子女知書達理,盡管他們未必像父親一樣成為書癡,或者繼承下來那些書籍,但是他們也都受到過閱讀的影響,言談之間透露出知書達理的味道。一個讀書家庭,可能有著讓人羨慕的生活。
我在青島讀大學時,開始購買書籍,后來到北京讀研究生,每個人的床鋪旁邊都有一個挺大的書架,我開始買更多書籍。它們開始成為我的一部分,此后到成都工作,每一次搬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安置它們,直到有專門的書房。
一個人的藏書幾乎就是他的“全部”——當然,我指的是精神世界。有一個特別傻的問題是,“你買的這些書,自己都看過嗎?”當然沒有全部看過。所謂藏書,就是從你擁有的書永遠都看不完開始的,如果你還能看完,那就是學習,而不是“藏”。
我有過的最自滿的時刻是這樣的:從現在開始再也不買書了,那些書也夠看一輩子,甚至也夠用一輩子,光是消化掉那些書,就足以擁有一顆豐富的心靈了。想一想,你心中的“財務自由”,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但是處在這種境況的人,絕對不會就此罷手,恰恰相反,他會繼續買買買。新買的會讀一些,大部分都在那里待著,等待未來有一天再讀。永遠有書等著你去讀,這才是一個讀書人應該有的“存在狀態”。他將和自己擁有的書,進行永無休止的對話。
這就是有書之人的幸福。他可能比較窮,但是卻不會太慌張,因為他已經為自己建造了一個世界,他可以躲進那個小世界,從而保存自己的心靈,獲得一種內在的完整性。
另外一個經典的問題是這樣的:等你老了或者去世了,這些書該怎么辦?我曾經想過這個問題,答案不外乎,留給兒女,或者送朋友,或者賣與二手書商。
或許更可行的辦法是,在自己還清醒、健康的時候,寫一份遺囑,把它們捐給靠譜的機構,一個自己喜歡的大學,或者某個圖書館。實在不行,就委托親友把它們賣掉。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直接按照廢紙進行處理。感謝這個世界,還有二手書商這個職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