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廈門胡里山古炮臺的歲月鎮守
廈門胡里山古炮臺的歲月鎮守
廈門胡里山古炮臺位于廈門東南海岬突出部,總面積7萬平方米,臨海地勢十分險要,與彼岸嶼仔尾山炮臺對峙,互為犄角,共同扼守著廈門港的出入航道,素有“八閩門戶,南天鎖鑰”之稱。寓意誰占領了胡里山炮臺,誰就取得了開啟“八閩門戶”的鑰匙。是我國保存古炮數量最多、岸炮最大、設施最完整的一座古海防要塞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4A級景區。
廈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同時也是南北航線、東南亞航線重要的樞紐。清末,我國洋務運動興起,朝廷內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海軍,購買洋槍洋炮,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始建于1891年,即清光緒二十二年始建,竣工于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炮臺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后山區,地下修筑暗道,連接各點。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和半城垣式,既有歐洲風格,又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神韻。炮臺用花崗巖石條建造,并以烏樟樹汁、糯米飯、石灰搗和沙石拌勻夯筑而成,堅固異常。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炮臺地理位置重要,向東可支援白石頭炮臺,提前將敵艦攔阻在廈門水道之外。
炮臺配備了當時最優的裝備,特別是兩尊280毫米口徑,射角為360度,炮身長13.13米,重50噸的克虜伯大炮為主炮,其口徑280毫米,炮重87噸,炮長13.9米,仰角可達30度,炮輪軌道直徑7.36米,炮高4.6米,寬5.29米,可360度旋轉,有效射程19760米,每分鐘可發射1-2發炮彈,威力巨大,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海岸炮。在東西炮臺之間,綠茵花叢、疊泉石雕相間的山坡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鋼炮、土炮50多門,大多是明清年間制造的,是多年來從廈門各個炮臺遺址或建筑工地上收集而來的。
安置在旗桿左側的有尊土炮,來自嶼仔尾炮臺遺址,它身長2.5米、重1700公斤,在當年殘酷的炮戰中震缺了左耳。緊挨著它的造型奇特的火炮,身長僅1.1米,但周長卻1.18米,又矮又胖,這位“矮將軍”出土于武口炮臺遺址。還有些銹蝕斑駁的鋼炮,是從胡里山附近的海邊打撈上來的。近年從盤石炮臺遺址發掘出的“廈門土炮王”,炮長3.12米,重達2500公斤,也在這里。主炮臺分東西兩座,原配置由德國購進的克虜伯主炮和副炮各兩尊,并輔以雙輪車炮12門,構成正面防御體系。1958年,西炮臺主炮被拆毀,現僅存東炮臺主炮一門。
炮臺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28升(280mm)克虜伯大炮,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16000米(最遠射程19760米) 花了白銀10萬兩才購得(含海運及保險費)。胡里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曾被鑒定為“世界現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并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被稱為“炮王”的克虜伯大炮,是“世界上現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被列入《2000大世界基尼斯記錄大全》。炮臺里面還有一門世界上最小的火炮,它長11厘米,重0.22公斤,直徑2.2厘米,口徑0.8厘米,太袖珍了。
這些大大小小的炮,曾經守衛著祖國的領土土地,在反抗外來侵略之敵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盡管炮身和炮管已經生銹,但它們仍然屹立在祖國的海邊,向人們說說著它們昨天的故事。1900年,日軍企圖侵占廈門,駐守胡里山炮臺的官兵們將炮口對準鼓浪嶼的日本領事館和海上的日本軍艦,迫使日軍撤兵退艦。1937年10月,侵華日軍艦隊在飛機的掩護下,再次進攻廈門。胡里山炮臺的官兵們英勇還擊、浴血奮戰,大炮猛烈發射,擊沉日軍“箬竹”型13號艦,首開中國戰區擊沉日艦的戰績。
中美海軍第一次親密接觸定于廈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環球游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執行一項和平使命,訪問日本、菲律賓和中國。海軍基地必須設防,關鍵是炮臺。當時考慮到胡里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炮力極大而極遠,為中國各省炮臺所無,實為至寶”,因此只要將軍艦南移廈門港,就可在外國人面前展現中國海防之威武,因此,清政府將中美海軍第一次和平交流的地點確定在廈門港。
步入景區一條石徑,兩旁的榕樹、相思樹遮天蔽日,古樹與炮臺同齡,成為炮臺的第一景。炮臺面臨大海,天空湛藍,海水碧綠,格外迷人,榕徑末端,即是炮臺的城門,城門上鐫刻著“天然鎖鑰”四個篆體大字。我們去時正有十多人身著鮮艷的大清戎裝在炮臺那里表演當年開炮的儀式,這些演員,有的拿著戰旗,有的拿著刀、槍、棍棒等兵器,動作整齊劃一地進行操練。隨后一位將軍下令,清兵把炮彈裝進炮膛里,點火開炮,再現當年的守炮臺的情景,喚起人們對那段歷史的記憶。
在炮臺北半部的山巖西側有一巨石,造型酷似鼓浪嶼日光巖,上面刻有一首詩:“渡海尋山意若何,登山觀海興尤多。振衣獨立秋無際,萬里滄溟靜不波。”這首詩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修士丁一中游覽胡里山時寫下的,詩中的“靜不波”是一種理想,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自古知兵非好戰,這種理想已深深根植在人民心中,引來眾多游客賞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