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哈伊姆·托波爾:他曾和007一道捍衛“最高機密”
3月8日,以色列“國寶級”演員哈伊姆·托波爾(Chaim Topol),在該國瀕海城市特拉維夫逝世,享年87歲。身后留下了他的妻子和他們的三個孩子。2022年6月,托波爾的兒子奧馬爾曾透露說,父親晚年飽受阿爾茲海默癥的困擾。
哈伊姆·托波爾
托波爾去世當天,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稱贊他是以色列最杰出的舞臺藝術家之一。“他是一位天才演員,征服了以色列和海外的許多舞臺,用自己的身影布滿了電影銀幕。最重要的是,他曾深深地進入了我們的內心。”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隨后也向托波爾致敬并表示哀悼,稱他為“多面藝術家,具有巨大的魅力和活力。他燦爛的笑容、溫暖的聲音和獨特的幽默感使他贏得了廣大以色列人民的心”。
八年前,內塔尼亞胡曾授予哈伊姆·托波爾以色列終身成就獎(the Israel Prize),這被視為該國最負盛名和最高的文化榮譽形式。
“屋頂上的提琴手”
1935年9月9日,哈伊姆·托波爾出生于當時被巴勒斯坦托管的特拉維夫。他的父親雅各布·托波爾出生于俄國,并于1930年代初移民至此。同為移民的母親,則是一名當地的裁縫。
托波爾在當地的工人社區長大,小時候便展現出過人的表演天賦,經常在學校的戲劇表演中向全班同學朗讀故事。高中畢業后,按照以色列“全民皆兵”的兵役法,他作為文藝兵參軍入伍,不久后便晉升為軍隊劇團指揮官。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后,他離開軍隊同妻子一道在定居點生活。除了擔任汽車修理工,他還組建了一支基布茲劇團,在集體農場巡回演出。除了熱愛表演,托波爾的愛好還包括素描和雕刻。
1960年,托波爾與人共同創辦了海法市立劇院,并擔任導演助理,出演過莎士比亞和布萊希特的多部戲劇。之后不久,他便踏足影壇。縱覽托波爾一生的表演成就,除了生活的磨礪與個人的天賦讓他善于“以少年飾老成”,也不難發現他經常是把在舞臺上打磨精到的角色形象,搬演到大銀幕上而廣為人知。
1964年的喜劇電影《薩利赫》是托波爾的銀幕成名作,而之前,他已將同名戲劇中的角色薩利赫·沙巴蒂演繹經年。早有劇評人指出,“托波爾當時還是一個年輕人,且擁有德國血統,誰也料想不到他竟然以如此精湛的技巧扮演古老的西班牙裔操縱者,甚至連來自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年長移民,也都相信他是他們中的一員。”
電影《薩利赫》曾獲得1965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托波爾也憑借該片拿下了金球獎最佳新人獎。《薩利赫》也被同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垂青。只是在最后,惜敗給了意大利著名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曾執導過《偷自行車的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索菲亞·羅蘭主演)。
托波爾最為馳名的舞臺和銀幕形象,便是在《屋頂上的提琴手》中飾演牛奶場的工人泰維。于前音樂劇,托波爾在全球的舞臺上累計演繹該角色達3500次之多!他自道當年僅憑掌握的五十個英文單詞,便敢站上倫敦皇家劇院的舞臺。2009年,在《屋頂上的提琴手》全球告別巡演中,托波爾結束了自己的舞臺生涯。于后電影,哈伊姆·托波爾更是憑借這一角色,獲得了1972年第44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的提名。只是在最后,惜敗于《法國販毒網》的男主角吉恩·哈克曼,那部電影不是一般的強。
哈伊姆·托波爾在《屋頂上的提琴手》中飾演泰維,這一角色令他獲得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能在自己36歲時把60多歲的角色演得活靈活現,托波爾給出的回答是:“一個好演員可以演一個老人,一張悲傷的臉,一個快樂的人。化妝不是障礙。”背后的付出卻甘苦自知。不同于舞臺上的造型可以憑借道具,為了登上大銀幕,他增重30磅鎖定渾身的肌肉,“作為一個年輕人,我必須確保自己沒有打破觀眾的成見。你必須馴服自己,我現在就是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不但不能蹦蹦跳跳,就連聲音也不能帶出年輕感。”
“我相信你,你有我們希臘人所說的tha' ros”
之于全球億萬的007電影粉絲而言,托波爾的銀幕形象早已定格為《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中的“俠盜”哥倫布。一個盜亦有道、講求原則,又談吐幽默、足智多謀的希臘黑幫老大。
《最高機密》劇照,哈伊姆·托波爾
特別的是,托波爾為哥倫布這一形象加入了不管在任何場合,都離不開咀嚼堅果的“小動作”——不管是揮動點45口徑的1911手槍開火,在槍林彈雨中閃轉騰挪;還是一身晚禮服陪著伯爵夫人吃飯調情,觥籌交錯。托波爾在表演時都離不開堅果,為這一原本高高在上的角色平添了幾分平民色彩。
由英國導演約翰·格倫執導,羅杰·摩爾主演的《最高機密》于1981年公映,奠定了007電影在上世紀80年代的影調風格——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隨著六七十年代人類的探月下海,70年代末期的兩部邦德電影《海底城》(1978)、《太空城》(1979)也在劇情上與時俱進。可拍得過于娛樂化,且過分依賴彼時尚不成熟的電腦特效,在廣大影迷和嚴肅影評人面前都沒討著好。
《最高機密》(1981)海報
須知,007小說與電影皆是冷戰時代的產物。依照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對筆下人物的定義,邦德雖然鮮少在任務中直接對抗蘇俄陣營,卻是個不折不扣地在鐵幕兩邊穿梭游走的超級特工。申明了這一道統,加上急著對之前的“冒進”撥亂反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最高機密》又改回到相對嚴肅,甚至肅殺的電影風格。
哈伊姆·托波爾與007飾演者羅杰·摩爾在《最高機密》片場合影。
《最高機密》一片值得一提的還有,隨著007系列電影在60年代誕生后迅速走向輝煌,兩位創始制片人艾伯特·布洛克里和哈里·薩爾茨曼也沒有逃過“可以共患難,難于共富貴”的肥皂劇劇情。進入70年代后,兩人理念不合的矛盾愈發公開化,直至分道揚鑣。內斗的結果之一,便是007小說的影視改編權后來并不只落在布洛克里家族一家手中。這也是直到2006年,作為007系列小說起點的《皇家賭場》才被拍成電影,并且成就了彼時尚在二三線的演員丹尼爾·克雷格的原因之一。
而在《最高機密》于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全球首映禮前(那也是007系列電影御用的全球首映點),薩爾茨曼意外地收到了來自布洛克里的請帖。兩位已經兩鬢斑白的老人,終于在這部電影的首映禮現場握手言和。
2012年,007系列電影公映50周年之際,兩位創始制片人的后人在專題片《Everything or Nothing: The Untold Story of 007》中現身,訴說這段往事。這段情節中,專題片導演選用的配畫,除了兩位大佬相互擁抱、言歸于好的歷史鏡頭,同樣用到了《最高機密》中邦德和哥倫布“不打不相識”的電影畫面。
片中,身陷囹圄的邦德被哥倫布“請”到了自己在船艙中的辦公室,后者向他吐露了自己并不是007的標靶,而是有人從中作梗。為了化解敵意,哥倫布主動把007的PPK配槍交還,并告訴對方,“我相信你,你有我們希臘人所說的tha' ros(膽略)。”
邦德在查驗槍已上膛后,旋即調轉槍口。哥倫布一愣之下,007接過了他遞上的一杯干邑。相視中,二人哈哈大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