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0個明星去種地,節目組都歇了他們還在地里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去年的《脫口秀大會》,脫口秀演員龐博講了個誰也沒當真的段子。
說他在朋友圈里刷到,一個做綜藝的朋友正在籌備一檔新節目,準備讓10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用6個月種出一萬斤糧食。
看到這個策劃,龐博樂壞了,說這才叫“真正的男團再就業”,以后再上舞臺介紹自己,別人的特長是rap和唱跳,他們的特長就是施肥和打藥。
沒想到,幾個月后這檔節目真的播出了,他也被請去做了一日飛行嘉賓,站在田里,他當場道歉:
“對不起,我來這才15分鐘,我已經知道自己之前胡說了?!?/p>
泥濘的水田里,別說幫忙干活了,連站直了走路都是奢侈。
10個“小鮮肉”,190天,耕種142.8畝土地,從割水稻到種麥子、收麥子,他們必須全程親力親為,零片酬,并且自負盈虧。
中國從未有過這樣“慢”的綜藝。
2月24日,《種地吧》悄然上線,節目組稱它為“勞作紀實互動節目”。
節目播出前,最普遍的看法是,這或許又是一檔“明星作秀、阿姨干活”的偽田園真人秀。
但節目播出后這種懷疑迅速銷聲匿跡,豆瓣開分直接給到了8.5分的高位——觀眾發現,那群膚色奶白的小男生,是真的去種地的。
搶收62.66噸水稻、在零下飄雪的天氣里疏通排水溝渠,30噸化肥從白天一直卸到黑夜,就連最苛刻的評論家都不得不承認,他們是認真的。
這兩天,《種地吧》的豆瓣評分還在持續走高,現在已經來到了8.7分,這是罕見的“真心”加分。
節目開始在11月的浙江杭州,一來就是一年中最繁忙的“雙搶”時節。
搶收水稻,搶種小麥,種地少年必須迅速收割田里的水稻變現,然后以此為啟動資金播種小麥。
水稻錢算借的,小麥收成后他們要如數歸還,這就是節目的主線任務。
在正式錄制前,節目組給少年們做了理論儲備:
組織他們接受農業文化課、醫療安全、消防、瓦工、木工培訓,考取拖拉機、收割機等執照。
但實地狀況之惡劣,還是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
抵達駐地的路上,一車年輕人還在幻想宿舍該是怎樣一棟漂亮的別墅,至少也得是個3層小樓。
結果到了一看,三間破舊的倉庫,堆滿破爛,逼仄潮濕,處處積灰。
室內甚至沒有床鋪,全靠現場組裝,裝好的雙人床銹跡斑斑,人一上床,立刻吱扭作響,仿佛隨時都會散架。
還沒等適應巨大的城鄉落差,少年們就得下田了,搶收水稻迫在眉睫。
等待他們的是8塊田,142.8畝地。
2名有執照的成員開收割機,其他人以人力處理收割機照顧不到的邊角地區。
揮起鐮刀,彎下身子,沒有任何可以取巧,從白天忙到黑夜,十個人累到直不起腰,收了3噸水稻。
原本頗有成就感,結果拉到糧廠,當場被拒收,還收獲了一頓搶白:
“十個人才收了3噸?這一點怎么哄?起烘量是十三噸!”
為求真實,節目組幾乎不為種地小隊提供任何幫助,從請老師到借農機,所有工作都由10個種地小隊成員自主完成。
于是,他們把城里人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坑,挨個踩了一遍。
挖掘機開錯路,被師傅指著鼻子破口大罵。
借脫粒機,借到一臺根本沒法用的古董,還被獅子大開口地扣了2000塊錢押金。
他們就像剛上了兩節生存指導課的辦公室白領,只領到一根長矛,就被塞進了亞馬遜雨林。
在農田里,一場大雨就能讓工作從入門難度飆升到地獄難度。
泥土摻水,松軟的土地就成了陶藝工坊的泥胚,又濕又黏。
人一下地,全身都在和爛泥較勁兒,沒兩天,少年們帶的潮服集體下線,換成了連體膠衣。
收割機也無法使用,搶收只能靠人力。
看起來簡單的排水通溝,一干干了一個星期。
緊接著,由于低估了濕泥地的軟爛,來送化肥的卡車陷在了半路上。
少年們不得不肩扛手拽當場卸貨,那一天,每袋50公斤的化肥他們一共搬了1200袋。
第二天起床,渾身痛得走出了喪尸般的步伐,還得繼續下地干活。
10個種地的少年不是什么“大明星”。
他們中最大的27歲,最小的剛滿18歲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蔣敦豪拿過《中國新歌聲》總冠軍、參加過《一起樂隊吧》、《創造營2021》,成績不錯,但對于大多數圈外人來說,他依舊是個陌生的名字。
其余人更是名不見經傳。
這檔節目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成名的機會,但正如來探班的作家麥家所說:
“如果僅僅是為了成名,這種方式太笨拙了?!?/p>
為了這檔不知是否會火的節目,做為演員和音樂人,他們要脫產大半年,面對最艱巨的體力勞動以及錯失演藝機會的可能。
攝制組都有定期放假的休息時間,但他們卻是全日無休,攝制組不在的日子里還得繼續照顧農場。
但這份笨拙正是這檔“養成系綜藝”最大的看點。
田地里的每一分勞動,都帶來了確定性的回報。
你可以看到,這些白面小生漸漸變黑了,也變強了。
從第一天下地鐮刀割傷自己,到第七天收完66噸水稻面不改色。
他們給農科院打電話請師父、自己動手制作各種道具,漸漸熟諳其田間地頭的活計。
最初只是完成收割任務就已經筋疲力盡,后來開始有了余裕。
他們不止種了小麥,還搭建了玫瑰大棚、開始養羊,裝修了簡陋的住房,甚至整了個籃球場。
這些年輕人和他們的小麥一起,在冬日并不豐沛的陽光里奮力生長。
讓明星去灰頭土臉地種地,這樣的節目聽起來天生就有爆火的潛力。
但《種地吧》至今播出到第9期,還是沒能出圈。
實話說,它很認真,作為一檔綜藝的觀賞性卻并不太好。
就像一篇小學生的假期日記,正確,但平鋪直敘。
第一集,種地少年在稻田里直不起腰。
第二集,零下4度的大雪天里,跳進齊腰深的冰水通渠。
第三集,雨夜搬運30噸化肥。
第四集,給140畝地手撒糞肥。
全程極限勞動,看得人腰酸背痛,把農業的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比起一檔綜藝來,這更像是一段務農勸退宣傳片,始終保持著苦大仇深的模樣。
這或許是節目組的“偶像包袱”,仿佛表現得稍微輕松一點,就可能招來“作秀”的惡評。
所有筆墨都用來白描辛勤勞作,時刻牢記與過往的明星田園綜藝劃清界限。
從這樣敘事中,我們很難找到田園的治愈,也很難產生憫農的共情,這份辛苦更容易被歸因為外行人試圖做內行事的不知天高地厚。
導演楊長嶺在接受《刺猬公社》采訪時說:“大家愿意看,我們手中有的是素材。”
長達190天的錄制時長讓節目組積累了大量素材,但過于豐厚的素材同時也是詛咒,令剪輯迷失方向。
不少追更的觀眾指出,正片還沒有加更的番外好看。
因為所有生活細節、成員互動都被剪在了加更番外里。
在番外里,種地少年不再像無情的種地機器,而是恢復了自己的身份和活力。
結束辛勤耕耘后,他們一起唱歌、拍微電影、玩狼人殺,半夜用手電跟羊圈里的小羊扮鬼臉,這些不那么重要的細節或許沒資格寫進800字作文正文,但它們是人情味和溫度的藏身之地。
那么一檔主打真實的種田綜藝,究竟要怎樣才能好看?
英國節目《克拉克森的農場》或許是最好的參考樣本。
這檔節目目前播出兩季,豆瓣評分都保持在9.6分,可以說是種田綜藝的天花板級存在,全球創作者都可以來抄作業。
《克拉克森的農場》講述億萬富翁、英國毒舌汽車節目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的退休種田生活。
和《種田吧》的少年們一樣,克拉克森屬于零基礎新手起步,而且一開始就接手了一片大產業,包含森林、溪流、草場和農田的6000英畝農場。
唯一不同的是,這片農場全部屬于克拉克森,他還多了一項超能力——有錢。
有錢,所以想買什么買什么,想怎么干怎么干,于是很快得了個“英國點子王”的諢號。
市售拖拉機只有65匹馬力?那怎么行,來一輛蘭博基尼拖拉機。
輪耕草場上雜草太多?養點兒羊來幫我除草。
做為一位終身和引擎輪胎打交道的機械達人,克拉克森相信科技設備能夠征服一切,立志用城市思維打造輕松新農村。
但很快,農場生活就開始啪啪打臉。
雄偉的蘭博基尼拖拉機剛到位,就因為個頭太大差點在谷倉門口撞掉頂燈,然后在連接各式農機時遭遇接口不匹配的問題。
故障時,因為零件上寫的都是德文,當地無人能修。
養羊本是為了除草,結果很快老爺子就發現,自家野地那點兒草根本不夠羊群吃的,很快,他不得不花錢開始購買干草飼料。
他還試圖用無人機播放狗叫趕羊,代替昂貴的牧羊人和牧羊犬,前15分鐘一切順利,之后就成了噩夢——羊群完全無視了無人機,越過圍欄,開始滿世界亂跑。
更糟糕的是,不久疫情來襲,英國羊肉價格腰斬,克拉克森的養羊生意徹底成了賠錢買賣。
還有養蜜蜂、開農產品商店、種溪流山葵,折騰了整整一年,算上政府補貼,最后盈利144英鎊。
因此這檔節目也被網友戲稱:暴躁老頭在線種田,辛苦一年顆粒無收。
《克拉克森的農場》很糟心,但與《種田吧》不同的是,這檔節目看著看著你還是會笑出聲。
它很好地掌握了真實田園與快樂歸隱之間的平衡,并把城鄉沖突轉化為了輕松詼諧的笑點。
在《克拉克森的農場》,農人既不是愚昧奸詐的惡人,也不是需要崇拜的圣人,他們只是與克拉克森一樣的普通人。
“小胖”卡勒布,年紀不過20出頭,已經是田間地頭的行家里手。
他專門負責幫“點子王”收拾爛攤子,每當克拉克森的奇思妙想無法收場,小胖就會出手相助。
他不知道NASA和成吉思汗,畢生沒有出過縣城,但他從不因此自卑,也不會因克拉克森的名字而畏縮,反而對他的每一個蠢點子給予直言不諱的點評:
“你完蛋了!”
“我尿尿都比你這太陽能水泵快!”
然后一邊吐槽,一邊幫他清理善后。
在《克拉克森的農場》第一季,克拉克森先是遭遇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連續降雨,繼而遇到大流行疫情,可以說是趕上了最糟糕的創業年份。
在節目最后盤點收入的后,克拉克森面對可憐的144英鎊收入忍不住感嘆:
“下次再遇到農民抱怨天氣,抱一抱他,給他買杯酒,因為他的抱怨不是因為在雨里干活很可憐,他抱怨是因為這很可怕?!?/p>
但即使如此,看完這一季節目,你依舊會對務農產生向往之情。
農場生活雖然辛苦,但《克拉克森的農場》并不以凝視苦難為看點。
一次,克拉克森開錯耕地路徑,不得不反工重耕,一番折騰身心俱疲,這段糟心事在節目里沒有詳述,只是麥苗生長起來后,成了小胖和克拉克森的笑談:
“你看這塊斑禿,就是你耕的地?!?/p>
“沒關系,我特意在田邊留了樹籬,這樣就沒人能看到了?!?/p>
第一次收獲的快樂
《克拉克森的農場》提供了一種面對鄉村的平視視角,田園生活不是電腦上的模擬農場,但同樣并不苦大仇深。
當然,英國暴躁老農的務農經驗不能照搬到中國,我們精耕細作的零碎地塊畢竟不是蘇格蘭大平原。
相比于《向往的生活》或是李子柒,《種地吧》確實更加貼近中國農村的現狀,但這也只是現實的一個側面。
如果說治愈與寧靜是城市人對農耕生活一廂情愿的想象,那么一味的辛勞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鄉村刻板印象?
想象一下,如果一檔給農人介紹城市生活的節目,連篇累牘地表現城市打工人的生死疲勞,鏡頭永遠聚焦在996和頸椎病上,這是否也是一種偏見?
《種地吧》還在錄制,小麥尚未收成,我們不確定這檔綜藝會不會伴隨麥熟漸漸擺脫苦難敘事,更多走進日常。
但可以確定的是,對于田園生活的窺視,永遠是辦公室隔間里的一顆忘憂甜味劑。
勞動當然最光榮,但當田園不止有辛苦才能被歌頌,或許才是生活理想的模樣。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