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科幻與社會學|《基地》與社會變遷(中)

王天夫
2023-03-14 11:18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科幻與社會學|《基地》與社會變遷(上)

四、解釋社會變遷的歷程:從動物世界到人類社會

社會變遷研究的主題

描述與解釋社會變遷,的確就是社會學的學科使命之一。但是在社會學學科內部,對待社會變遷這一研究對象,有著不同的研究范式。放到更大的社會科學的范圍內,如何看待社會變遷,使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描述與解釋社會變遷,更是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并不影響研究社會變遷的目標任務。那就是社會變遷的根本性動力機制何在。這些差異更多地顯示在如何看待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如何安放社會的理論位置。

在謝頓心理史學的設定中,社會變遷的過程可以被“規劃”出來。回歸到具體的研究過程,到底是什么因素推動著人類社會按照特定的軌跡向前演化?圍繞著人的動物性與社會性的行為驅動,一系列社會理論或者社會思想構成了一個寬泛的譜系。站在最原始最簡潔的一端,將人類行為看成動物演化過程所驅動,最多是稍稍高級的翻版;站在最文明最復雜的一端,則是將人類行為看成是社會文化所驅動。

作為變遷動力的基因演化

進化生物學家與社會生物學家認為,推動著生物向前演化的是基因。所有生物體(包括人)只不過是基因的載體而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基因是長存的。愛德華·威爾遜在其《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的討論中,使用了眾多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結論。對于社會性動物而言(群體聚居的、有著等級結構并相互協作分工的動物群體,如螞蟻與黑猩猩等),從“自私的基因”可以推導出兩種社會行為的機制:親緣選擇與利他主義。前者概括了所有動物都友好地對待親屬,其原因在于他們之間的基因有重疊的部分,親緣關系越近則相互之間越友好;后者則指明在特定情形下,動物可以為群體中的其他成員的未來獻出生命。例如蜜蜂可以因為蜂蜜或是巢穴受到輕微的威脅,而毫不猶豫地發起前赴后繼的群體反擊;雖然這樣的反擊都是有去無回的同歸于盡,但是其結果是有利于群體的存活。

當這些動物社會的基因進化法則推演到人類社會時,被用來解釋人們的社會行為與社會結構。因此在日常中,可以看到許多類似動物社會的人類社會行為,例如對于親戚與陌生人之間的親疏信任差異,關于性行為的倫理與禁忌,以及普遍的利他主義行為等等。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人的社會行為比動物的“本能”行為復雜得多,看起來并不完全一致,有時甚至是千差萬別,完全不像是基因決定的同一“本能”行為。社會生物學家解釋的原因包括兩點,一是因為人類社會已經進化到了一個高度復雜的階段,應對生態環境的挑戰時需要調動進化得來的各種能力(思考、溝通、判斷、偽裝等等),這一過程設定中的參數太過繁多復雜,顯示出來的行為也就千差萬別了;其二是因為人類社會早已統治地球,沒有競爭對手,與其他動物相比幾乎沒有生態壓力(也許只有人類物種內部爭奪資源的競爭),這導致的結果是各個社會文化系統都可以自在地生存下去,因此展現出更多的人類行為的差異。

《基地》第一季劇照

動物世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鴻溝

從動物進化理論分析的角度,進化生物學提供了一個清晰簡潔的理論框架。但是,拓展到解釋人類社會行為時,往往顯得有些力所不逮。在擴展版的《自私的基因》中,理查德·道金斯舉例說明,海貍建筑數百米的“人工湖”與加拿大木材公司的河流運輸,目的完全一致,都是基因在進化過程中的表現型——基因在生物載體身上所顯示出來的生物特征。從面對自然環境獲取生存資源的角度講,海貍與人類的運輸解決方案異曲同工。但是,木材公司的運輸方案的形成,以及后來隨著技術進步的不斷改進提升,則應該是不折不扣地人類自由意志探索而得出的結果。因為人類社會可以累積道路運輸的各種知識,后來的人們又在此基礎之上拓展提升,這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非本能的簡單復刻(道金斯生造出來的mimeme——文化基因——似乎也不能描述與概括這樣的過程)。

毫無疑問,從動物的社會行為推論到人類的社會行為之間,社會生物學家過于強調基因進化對于人類社會行為的決定作用,從而忽略人類的復雜社會動機。顯然,胡亂使用自然選擇的解釋功用,嘗試著解釋一切,已經將社會生物學拓展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龐然怪物。這一過程讓人聯想到,一個肥胖癥患者,總是希望通過拉拽抻扯彈力衣來包裹膨脹的身軀,雖然看起來可以蓋住,但實在是難言美觀也并不合身,總是有衣不蔽體的時候。因此就有了批評者認定,社會生物學的理論無法解釋積極正面的社會道德與文化;在其理論框架中,這些運轉著人類社會的正面特質,只不過是基因演化過程中的“副產品”而已。這也許是在人類社會行為到底由“先天”還是“后天”決定爭論中,對社會生物學家最為有力的反諷式批判。

動物基因與人類文化的共同作用

很顯然,社會生物學家的關于社會變遷的結論,太容易被人濫用,為種群優越性與種群歧視行為做辯護;稍稍極端一點就可以否認任何人改變現狀的努力。因此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社會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爭論,威爾遜一直站在旋風的中央,而道金斯則成為他當時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從各個學科(特別是考古/進化人類學)的大量證據,使得基因決定論顯得牽強與幼稚。也許是不得已而為之,也許是在最初接受與運用“親緣選擇”理論的過程中就有些半推半就,威爾遜后來又妥協性地提出了“基因-文化協同進化”的理論——人類基因遺傳進化與文化積累傳遞共同決定人類社會行為。一個特別恰當的例子就是人類學會控制與使用“火”所帶來的連鎖反應。當人們開始使用火,并開啟了吃“熟食”的歷程。這樣一來,人們獲得了更富有營養與更飽含熱量的食物,身體也開始變化——牙齒更為小巧精致、下頜形狀更為回收、胃開始變小、肋骨排列形狀也得到改變等等。最為重要的是,更多的營養與能量能夠供應給大腦,大腦容量開始增大。而腦容量的增加,也開啟了人類更有能力認識自然積累文化的另一個循環之路。

在理論上,也很容易理解上述觀點。文化能夠改變個人與群體的行為,被人們首先用來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料。這一本能之外的文化加持,毫無疑問必然能夠改變人們所面臨的生態壓力(比如,掌握用火技術),從而改變人類基因與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用更為學術的語言,人類的神經系統決定認知過程,認知決定了行為與群體聚合,進一步決定了人類的自然選擇進程,因而決定了基因的演化。在最近1萬年到4萬年間,人類基因的進化速度顯然加速,這也正是人類社會對于自然環境的改造突飛猛進的時代。

從生物社會學到人類學與社會學

正是因為文化在群體中產生、傳播與演進,所以馬上帶來的一個矛盾:如果承認文化改變人類的進化歷程與基因,一定是在群體層次,而非個體層次。正如進化人類學家約瑟夫·亨里奇在2015年出版的《人類成功統治地球的秘密》中所言,人類文化的累積是點點滴滴逐步累積起來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群體中的社會學習過程,這樣的群體智慧成為人類進化過程中最強大的推動力——應對著生態壓力,也改變著人類自身基因的自然選擇過程。大約在180萬年前,人類文化的累積達到了一個堪比“凱撒跨過盧比孔河”的臨界門檻,人類的身體與大腦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開始了真正統治地球的新的歷程。

對于人類群體參與的自然選擇,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的闡釋可能更為清晰。克里斯塔基斯在獲得了醫學博士并開始門診大夫職業之后,又攻讀了社會學博士學位,并一直在芝加哥大學與耶魯大學的社會學系與醫學院獲任雙聘教授,其成名之作則是關于社會網絡對于個人健康的影響差異。在2018年出版的《藍圖》中,克里斯塔基斯運用社會網絡的基本觀念,指出人們所面臨的環境首先是社會中的其他人,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亦即文化產生的過程)成為了人類往前進化的第一步。因此,群體內的各種互動規則成為整個群體應對生態壓力的基礎。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人類群體的這些規則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相互成就,也在自然選擇中優勝劣汰。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進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成功的“好社會”有八個共同的特征,同時也是群體社會的進化優勢所在。而那些缺乏其中一個或是多個特征的社會,則在進化過程中掉隊,正所謂“成功的社會是相似的,而失敗的社會則各有各的缺陷”。

從傾向于接受文化改變基因的觀點開始,威爾遜顯示了他與“親緣選擇”理論的疏遠。最終在2010年,威爾遜與同在哈佛大學任教的數學家馬丁·諾瓦克一起(對,就是那個人類合作行為研究的杰出學者)在《自然》發表論文,通過數學模型的論證,用群體選擇替代了親緣選擇,宣告決裂。從此與三十多年的盟友道金斯反目成仇,相互攻擊。

五、解釋社會變遷的歷程:跨過“盧比孔河”之后

生態地理環境決定變遷歷程

出于擔憂自己的學術觀點被別有用心的他人濫用,社會變遷的學者們通常十分小心翼翼地闡述自己“先天”決定主義的立場。前面提到的戴蒙德,他討論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不同社會有著不同的發達程度?”“一個社會甚至可以剝削與奴役另一個社會?”作為一個知識淵博的生理學者,戴蒙德的討論已經遠遠超越他本身的學科領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戴蒙德追溯到人類社會起源之前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又沒有脫離人類社會的歷史文化演進進程。在他看來,不同的種群在各自社會文化起始之初占據了不同的地理環境,由此啟動了不同的社會變遷的進程,其中包括三個主要推動因素的抽象概括:槍炮(包括不同的氣候、農作物等農業生產導致的人口聚集差異,形成文字產生、社會結構與治理體系的差異,進一步形成群體政治結構與動員機制的差異,導致在不同社會之間的戰爭爭斗的競爭性差異)、病菌(包括不同地域的牲畜種類的馴養帶來人體寄生病菌的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社會群體免疫能力的差異,導致不同社會碰撞時瘟疫帶來的大規模人口的消亡)、以及鋼鐵(包括地形地貌決定了早期的技術例如圓輪手推車的應用,農業生產的推進也帶來科技的進步,進而在現代社會成為加速社會演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導致發達社會與落后社會之間的差距)。戴蒙德顯然意識到自己理論的決定主義色彩。他堅定地宣稱,他的理論并不支撐當前現實世界理所當然的格局,更不能合理解釋發達國家壓迫剝削落后國家。他甚至可以接受這樣的假定:如果在當初,當前落后社會與發達社會占據了對方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那么,現在的世界格局也許會完完全全地顛倒過來——當前的發達社會變成落后地區,而當前落后社會則成為最為先進的地區。

重心放在心理機制的演化

回到基因遺傳與文化演進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議題。進化心理學家也采用這一立場來解釋人類社會行為,但他們關注的焦點落在心理動機。對于斯蒂芬·平克而言,人性善或是人性惡,也許沒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許并不重要。他在2011年出版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提出,在漫長的人類社會進化歷史中,物質環境與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人類心智中愛好合作與和平的心理動機逐漸占據了上風,壓制了原始人類本能性的“心魔”。這一演化過程則顯示為,人類社會歷史中暴力的持續減少趨勢。四種善良的天使亦即良善的心理動機,包括共情、自制、道德感與理性等;在更宏大的文化演進進程中,推動善良天使深入人性的歷史力量,包括利維坦(國家力量)、商業(交流)、女性化(平等主義)、世界主義(包容)、以及理性的滾梯(反思的能力)等。

很多中國讀者讀到平克關于善良天使的理論,可能不由得聯想到王陽明的“良知”概念。兩者的確有著十分接近的理論設定:都是關于人的心理動機的討論;對于善惡都沒有前置的假設;都產生于人類與自然相互的聯系之中;都能夠決定人們的社會行為,并通過人們的實踐過程能夠達到一個更為良善的社會。

減少暴力:從個體心理到國家建構

有一些批評者指責平克忽視了社會文化的重要作用。事實上,這樣的指責也許并不完全公平。在平克的理論中,推動善良天使的歷史力量無一不是文化演化的進程。或許這些批評者更多的是不滿平克,將理論重心放在了人類的心理動機,由此也就必然要拒絕文化演化對于群體選擇的作用。也許在平克眼中,所有的人類社會行為都應當歸因于人的心理動機,只能是局限于個體的層次,只是個人行為在集體層面的顯現,才促成了群體/社會的變遷。

也許不同的學科關注不同的社會演化進程。站在社會文化的視角,一定會特別注意到平克指出,大約5000年前國家政體出現之后,大幅度降低了人類社會的暴力行為。在社會學者看來,這也許就是“跨過盧比孔河”的那一步,因為這直接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因此,趙鼎新在討論中國與歐洲的古代戰爭歷史的差異時,得出了一個讓人贊嘆的結論:古代中國從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諸侯混戰,霸權國家在秦、漢兩朝完成了大一統的帝國政體,從而開啟了中國長時段歷史上戰爭的大幅下降趨勢;而同一時期的歐洲大陸,因為沒有絕對優勢的霸權國家出現,多個國家文明體系共存延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得以繼續。

《基地》第一季劇照

戰爭暴力型塑國家建構

而由此可以直接推導出,國家政體的建立成為社會學討論社會變遷的中心議題。事實上,國家的建立與暴力/戰爭有著不可割舍的關聯。正是由于國家本身的強制性特征,韋伯將國家政體的建立當成一個獲取絕對壟斷性權力的過程,并以此為基礎支配政府之外的其他社會與經濟領域。早期的研究國家建構的學者如弗朗茨·奧本海默認為,國家通常是勝利者將自身的統治擴展到失敗者之中,通過徹底征服完成經濟掠奪與政治統治,同時建立足夠強大的力量對內鎮壓不滿,對外抵御攻擊。這樣的討論,聽起來跟前面所討論的人類在自然界中的進化選擇過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適者生存,勝者為王!只不過,在這里是整個群體/國家作為進化的基本單位,而不是個體。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就是一種群體選擇。

那么,戰爭又是如何推動群體選擇的呢?通常意義上,戰爭不僅血腥殘酷,對于交戰雙方都帶來巨大的損失,那怎么又成為國家建構過程中的積極力量呢?面對資源壓力與外來威脅時,國家要么制造戰爭,要么應對戰爭。戰爭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很多時候需要整個社會的資源支撐,國家的動員能力與財政能力變得至關重要。誰能夠動員更多的訓練有素的士兵,誰能夠提供更多更精良的武器,誰就更有可能在戰爭中贏得勝利。所以,對外的戰爭通常體現了對內的統治能力;而這些統治能力可以表現在群體/國家內部群體組織的各種合作過程,包括由此導致的創新、突變,以及其他提升競爭能力的策略與結果。無論對于國家而言,還是對于軍隊而言,更為有效的動員與命令體系是等級結構,所以戰爭必然對應著權力的擴張與集中。正如羅伯特·米歇爾斯的“寡頭鐵律”所示,任何一個群體或組織在提升內部動員效率應對外部競爭的過程中,一定會走向權力集中,形成專制主義的等級控制。所以,就有了查爾斯·蒂利的名言“國家制造戰爭,而戰爭塑造國家”。在人類社會的漫長演進過程中,戰爭就是“進化選擇”的介質;被征服者經過戰爭的血洗被吞并而不復存在,但勝利者經過戰爭的洗禮更加壯大,也更為高效更為強大。

從一個更為宏大社會的視角,破壞了原有的狀態,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國家與社會秩序。只是,這樣的過程過于血腥與殘酷,而征服者在很大程度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從人類文明的演化角度來講,小型社會經過戰爭演化成大型社會,減少了“潛在的未來戰爭”。這形成一個人類社會暴力自身的悖論:人類社會演化成大型社會的過程中,居然是通過破壞性最慘烈的戰爭來達到減少暴力的目的。事實上,在這之上還有另一個悖論:如果正如前面的討論所言,經由戰爭演化出來的大型社會降低了暴力;但是暴力一旦產生在大型社會之間,其烈度與破壞性毫無疑問將會遠遠超出以往,成倍增加。

國家建構中更多的社會權力來源與類型

眾多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都會認為,戰爭型塑國家建構,并且可能也是人類社會演進中最重要的過程。但另外有一些理論家則堅信,人類社會演進的進程中有著更多元的力量,國家政體只是社會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替代整個社會,在某些時候它甚至會讓位于其他要素退居到后面,顯現得并不突出。在邁克爾·曼1986年出版的《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一卷中,社會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而是一個各種類型的權力組合而成交錯交疊的網絡結構。社會權力的來源有四種,分別涵蓋意識形態、經濟、軍事和政治等各個領域——意識形態的力量通常沉浸更深,只是有時顯現但力量洶涌;經濟力量貫穿日常生活長于建設;軍事力量破壞力最強,令人生畏;政治力量則是具有高度的保守特征。這些權力網絡從來都沒有相互完全重合,總是以各種特定的組合方式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與各個地方,顯示出來的結果就是人的各種組合方式與制度安排,成為人們據此行動并達成目標的手段與過程。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人類社會的權力來源也爭奪著社會的權力網絡空間,形成特定的社會權力結晶,從而展現出相應的社會權力結構分布——亦即制度化的安排。

那社會演進的動力又來自何處呢?曼認為,在任何一種社會權力的結晶結構安排下,總是存在一系列不同權力來源拼接處的“縫隙中增長”與權力結構安排下行為的“非預期后果”,這些過程必然與制度化的安排不一致,形成沖突。這就是社會變遷的動力所在。

邁克爾·曼的討論理論化程度高,因而抽象甚至晦澀。導致這一結果的部分原因在于,他的理論建立在一種嶄新的理解社會的觀念轉換之上。社會本身是抽象的,是各種權力類型不同的組合方式的制度化結果。放在上述從動物到人類社會的演化對比中,也可以找到這一觀念轉換的合理性。在跨過“盧比孔河”之后,人類在地球上已經成為唯我獨尊的物種,其他動物完全無法構成任何威脅,并淪落為人類攫取生存資源的對象(看起來,在地球上現在好像只有傳染病菌是不多的可以寄生于人類,并讓人類為其提供生存資源的物種)。這帶來兩個后果,一是人類的生存進化的壓力大幅度降低,除了人類自身之外,如今只有自然災害與傳染瘟疫,能夠成為大規模殺傷人類的最大敵人;二是人類朝前進化的競爭對手轉變成了人類本身,進化的動力機制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各個參與競爭的人類社會的動員組織過程,既成為了競爭中輸贏的重要衡量標準,也成為了推動人類進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從曼的角度,人類社會的權力設定方式以及權力結晶結構,正好決定了其如何組織如何動員本身資源應對挑戰的能力。

社會權力來源的具體屬性與推動變遷的根本動力

但是在曼的理論框架中,意識形態、經濟、軍事與政治四種權力來源,有著多種特征,組合方式與結晶結構也多種多樣,甚至變得難以預測;而推動社會變遷的動力,卻是在這些權力結晶結構中外的縫隙之中。這成為趙鼎新進一步提出自己理論的基礎。在2015年出版的《儒法國家》中,趙鼎新大體接受曼的理論設定,但通過2000多年的中西歷史對比,將曼的理論向前推動了一大步。首先,這四種權力的來源,并不是齊頭并進步調一致的,它們各具特征,因而各自在制度化進程中將導致不同的權力結晶結構。特別的,趙鼎新認為軍事與經濟力量是在權力空間的爭奪中,具有較強的工具理性,容易評估其效果并做出相應調整;意識形態與政治力量更為難以直接評估,其產生作用的過程只能是累積性的,因此有著天然的制度化的傾向。這樣以及其他一些特征辨別,各種權力來源類型如何形成結晶結構的過程,就變得更為明確更為清晰。

其次,上述四種權力競爭與制度化的辯證互動關系,是人類社會變遷的動力機制。的確如曼所言,人類社會中的權力來源相互競爭,爭奪社會空間,形成權力結晶結構。這其實也是各種力量在社會空間之中,制度化定型成為長久設定的過程。但是,各種權力來源特征爆發力不一致,制度化累積特質不一致,因此在競爭過程中必然是各自競逐,在不同時期不同場景相繼占據主導;同時,一旦特定的權力結晶結構產生(競爭的結果),其制度化的結果必然對人類社會演進過程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其實也是人類社會變遷過程的抽象表達。

《基地》第一季劇照

學術生涯與理論譜系的演變

可以認為,趙鼎新的這本著作是他幾十年來社會學生涯的總結。仔細閱讀他在此之前發表的所有作品,可以發現,其他文章與書籍幾乎都是為此書做準備。他博士畢業以后的研究,涵蓋了集體行為推動社會變革,也包括生態位置決定社會行為特征等等內容。現在回頭看,這些散布在各個領域的研究,在最后都成為構建宏大歷史演進理論的特定社會過程的解釋。在某種意義上,我覺得他長期的努力獲得了成功。回想起27年前,在芝加哥大學四方庭東側凱利樓他的一樓辦公室(Kelly Hall 104),經常聆聽趙老師的提點與鼓勵的情景,我甚至可以揣摩,構建一個解釋人類社會變遷的宏大理論框架,也許就是他從昆蟲學轉投社會學的最根本的動力所在。從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青年時代的思考就已經有了類似學術理想的萌芽。在我看來,趙鼎新的學術生涯充分展示了,從社會生物學說(動物世界)到文化演進學說(人類社會),解釋社會變遷的理論流派的譜系演變。

中西社會變遷的比較

最為讓人贊嘆、同時另一些人覺得爭議十足的是,趙鼎新構建的這一理論,為一個經典的社會變遷議題提供了,我認為,迄今最具說服力的解釋。從韋伯的討論開始(前文已經提及),社會科學家一直在不停地討論,中西社會發展過程中,傳統中國社會曾經長期領先,但是卻沒有生發出資本主義;而西歐的歷史演進中卻生發資本主義以及后來的工業革命,突飛猛進,并在近代超越中國成為領頭羊。

其中的原因何在?在趙鼎新看來,這是一系列歷史進程演進累積的結果:在春秋戰國之后的戰爭過程中,部分因為全都處于溫帶地區的原因,最后產生了一個霸權國家(秦國)能夠統一諸侯各國(西歐覆蓋了溫帶與寒帶,一直沒有達成這一歷史結果,因而隨后的一千多年繼續混戰),這是軍事力量的成果;在此一過程中以及此后的治理過程中,統一帝國使得戰爭大幅減少,也帶來了權力結晶結構的制度化;而這一制度化的過程正好是意識形態(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與政治力量(法家治理)的緊密結合,它具有天然的累積與保守的特質,反過來限制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因此在傳統中國社會科層制的官僚體系牢牢控制權力的社會空間,而軍人與商人總是處于次要與邊緣地位,這一社會權力結晶結構的設定,與西歐各國繼續發動戰爭的社會權力分散結構完全不同;在西歐社會中,政治政體力量之外一直都有獨立城市(經濟力量推動財富生產與技術革新)、宗教組織(意識形態力量推動觀念變遷)、貴族階層(軍事力量帶來破壞過程)。作為對比,傳統中國社會中意識形態與政治過度緊密的制度化,限制了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也阻礙了新興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而西歐則是延續了各種社會權力的競爭過程,并最終產生了新興資本主義。競爭與制度化的辯證互動,在中國與西歐產生了不同的歷史演進過程,也帶來不同的歷史結果。

歷史變遷與世事輪轉

邁克爾·曼與趙鼎新都是社會變遷演化學派的杰出代表。趙鼎新的理論部分起源于邁克爾·曼的基本設定,當然又有著根本性的差異。解釋社會變遷,“動力機制何在”顯然是最重要的議題。一些人(包括曼與趙兩位當事人本身,以及趙鼎新的老師約翰·霍爾)認為他們兩人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上有著根本性不同。在各自的理論中,曼認為社會權力結晶結構的“縫隙中發展”與“非預期結果”是社會變遷的動力所在;而趙鼎新則指出,社會權力之間的競爭與制度化的辯證互動過程,才是推動社會變遷的根本所在。在我看來,這兩者在文化演化的大框架之下,完全可以相互協調并不矛盾。從更根本上講,趙鼎新的觀點更符合更深刻的哲學觀念:矛盾的產生與解決,才是推動社會的動力;而曼討論的權力結構的縫隙,更像是變遷發生的地點與起源的位置。設想一下,如果正如趙鼎新所言,制度化往往反過來制約社會權力之間的競爭過程;那么這一辯證互動的進程中,制度化的制約能力當然是在權力結構的咬合交界的地方最弱;而在同一地點,社會權力的競爭當然也最激烈,更容易產生改變社會權力邊界的可能。這里,應該就是社會變遷最容易開啟的變革之所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的邊界是指各種社會權力的交界之處,并不一定就是地理位置上的邊緣之處(當然,這兩者有時重合)。

這樣的思考指向一個根本性的歷史哲學觀念。那就是,生態演化進程中的中心最具適應能力,因而也最為穩定也最為保守;革新進化往往起源于邊緣,起源于失敗的適應過程。這樣的觀念馬上可以推論出一個歷史演化的悖論:革新進化來自邊緣,但適應發展之后卻變成了新的中心。更進一步,在下一輪新的進化過程中,之前來自邊緣的上一輪中心,必然再次敗落為邊緣,而上一輪的邊緣地帶中則將產生新的中心。

歷史變遷,世事輪轉。在進化變遷的原則下,我們能夠確信,任何一個具有廣泛輻射能力的中心文明或是帝國,也注定了必然衰敗的結局。因此,更為重要的問題應該是,淪落到邊緣的、曾經輝煌的中心文明或者強大帝國,到底在什么時候能夠通過怎樣的進化變革,重返中心,重塑榮光?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彭珊珊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买百家乐程序| 德州百家乐官网扑克桌| 威尼斯人娱乐城最新网址| 玩百家乐官网怎么能赢吗| 金狮国际| 大发888在线| 威尼斯人娱乐场荷官| 模拟百家乐下| 百家乐过滤| 大三元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桌布动物| 大发888 casino下载| 抚顺棋牌网| 大发888娱乐城电话| 亿酷棋牌世界官网| 太阳城酒店| 威尼斯人娱乐注册| 云鼎娱乐场送彩金| 攀枝花市| 百家乐官网览| 娱乐百家乐官网下载| 新葡京百家乐现金网| 百家乐中的小路怎样| 百家乐赌场群| 全讯网信息| 皇冠网都市小说| 太阳城娱乐| 澳门百家乐官网牌规| 永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怎么玩百家乐网上赌博| 百家乐网站排名| 大发888信誉最新娱乐| 大发888娱乐游戏下载 客户端| 足球投注网址| 百家乐官网下| 茅台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号技巧| 大赢家娱乐城官方网| 至尊百家乐官网facebook| 葡京线上娱乐| 百家乐官网不倒翁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