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響時代的女性藝術家們,如何創造自己的世界
對于藝術,女性常常有著獨到的理解。礙于過往社會對女性衡量的標準,很多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被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創造自己世界”的女性藝術家們活躍于大眾視野。3月8日婦女節,來認識幾位給近代藝術界帶來巨大的影響的女性藝術家。
Georgia O'keeffe,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被稱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她出生于1887年,是家里七個孩子中的第二個孩子。在高中畢業時,歐姬芙就決定成為一名藝術家,并前往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雖然她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只待了一年,但歐姬芙對于學院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感情深厚,且于1943年選擇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來舉辦她的第一場回展。
歐姬芙作品
細看歐姬芙的畫,她不僅吸收容納了多個現代藝術流派的元素,還有著完全原創又獨特的繪畫風格。她使用令人回味的視覺元素以及精神特質,將自然與抽象巧妙地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了美國現代藝術史上重要的創新。
《黃色山核桃葉與雛菊》(Yellow Hickory Leaves with Daisy)
在《黃色山核桃葉與雛菊》里,歐姬芙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在幾片葉子和一朵雛菊上,她運用了寫實手法來描繪葉子和花,但如此近距離的聚焦又為畫面鋪墊了抽象的氛圍。歐姬芙想要通過這樣的近距離描繪,讓觀眾產生一種“震驚需要花時間來觀察”日常生活中熟視無睹的事物的感覺。
《帶太陽光圈的紐約謝爾頓酒店》(The Shelton with Sunspots, N.Y)
除了歐姬芙最為著名的花卉系列之外,在1920年代中期,她還繪制過15幅景觀畫,其中就包括著這幅描繪美國現代精神象征的《帶太陽光圈的紐約謝爾頓酒店》。謝爾頓酒店于1924年建成,是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有34層。歐姬芙和丈夫于1925年搬進了這棟樓,但歐姬芙對于這座建筑癡迷的原因,還是其用以強調垂直外形的簡潔線條。
歐姬芙沒有局限于單純描繪謝爾頓酒店大樓的外形,她更是通過光影,為大樓營造出了一種氛圍。根據歐姬芙的解釋,她在晨曦里看向大樓,耀眼的陽光使她產生了“大樓的一部分是由太陽組成”的視覺錯覺。這正是現在電影鏡頭里常見的“光暈”,在鏡頭語言流行之前,歐姬芙早已開始使用油畫展示出了這種景象。
人無法如實描繪紐約,只能捕捉紐約給人的感覺。
——喬治亞·歐姬芙
One can’t paint New York as it is, but rather as it is felt.
《白色貝殼與紅色》(White Shell with Red)
晚年,歐姬芙搬到了新墨西哥州。受廣袤的土地的啟發,歐姬芙的畫中自然景物的主題與生和死有了更強的聯系。歐姬芙有收集貝殼的習慣,她的畫面里也有著越來越多的貝殼、牙齒和獸骨。沒變的是她獨特的抽象手法和夸張的比例。畫面的大部分被一只形狀簡單的貝殼占據。歐姬芙用白色外加一些淺淺的粉色和黃色作為點綴,勾勒出了近乎極簡的旋形紋樣,而背景則幾乎全部被平面的赤紅色占據。如此純粹的對比,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貝殼不停重復的螺旋紋樣,就像是有魔力一樣,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里。
歐姬芙曾說:“奇怪的是,(這些骨頭)比四處走動的活物更有生命力”。從她晚年描繪的各種頭獸骨中,我們也能真實的感受到這份生命力。
《牛頭骨與木棉花》(Cow’s Skull with Calico Roses)
在《牛頭骨與木棉花》里,歐姬芙將帶有生的含義的花,與本應看起來凄涼的牛頭骨放在一起,使人忍不住去想象曾居住在這顆頭骨里的生命,從而引發對生的敬畏。歐姬芙一貫的單純的色調,加上對外形近乎極簡的描繪,更能讓觀眾將注意力傾注到頭骨與花本身,不帶雜念地去享受生命的魅力。放大花朵,就是在放大觀看的瞬間;捕捉光暈,就是在抓住時間流逝的瞬間;刻畫骨頭,就是在記錄一個恒定的瞬間。歐姬芙的畫里一直有種永恒感,橫跨時間長河,直到今天,歐姬芙依舊是受人敬仰的“美國現代藝術之母”。
瑪麗·卡薩特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是19-20世紀能最精湛詮釋母性這一主題的藝術家之一。這位藝術家在匹茲堡出生,長期活躍于巴黎,是當時唯一能和法國印象派畫家一起展出的美國藝術家。她新穎的人物描繪手法,表現了近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各國藏家和博物館的注意。
家境優渥的卡薩特在早年就決定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并且為這一夢想投入了大量心血。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接受教育后,卡薩特不顧家人反對,去到歐洲繼續學習藝術。她努力突破性別限制,最終在當時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和專注于巴黎夜生活的大部分印象派畫家不同,卡薩特筆下的主角,通常都是沉浸在日常瑣事中的人物。她的作品大多基于人物來構圖,鮮艷的顏色和明快的筆觸,更能凸顯畫中人的專注。
《陽臺上》(On a Balcony)
《陽臺上》描繪了一位在私人花園里閱讀的女士,與人物細膩的描繪形成對比的,是她頭上用充滿情緒,甚至有些狂野的筆觸點綴出的紅、黃、藍色花朵。
《給孩子沐浴》(The Child’s Bath)
卡薩特一生沒有結婚生子,卻尤其擅長和熱愛母親與孩子的題材。在她眾多以女性和兒童為主題的繪畫、色粉和版畫中,脫穎而出。這幅《給孩子沐浴》既是對家庭親密關系的溫柔描繪,也是對畫布上色彩、線條和形式的大膽實驗。畫中的母親一只手環繞著孩子,臉頰幾乎擦到孩子的肩膀,孩子胖乎乎的小手支撐在母親膝蓋上,這些細微的動作無處不透露著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聯系。卡薩特以世俗的視角和“自然主義”的方式,展現了母子相偎的溫馨場面。卡薩特對于視角的把握也更具現代感。《給孩子沐浴》中,她從一個向下看的傾斜角度渲染場景,使畫的景深顯得淺而平。代入這樣一個視角,我們作為觀眾,仿佛也成了畫的一部分。
Bessie Potter Vonnoh 貝西·波特·馮諾
雖然現在貝西·波特·馮諾(Bessie Potter Vonnoh)這個名字對于大眾甚至一些學者來說都顯得陌生,但在上個世紀,她曾是如日中天的開創性女性雕塑家,是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的第二位女性藝術家、第一位女性雕塑家。1895年,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了馮諾的一系列雕塑,這些作品均為身著現代裙裝、高約30到38厘米的獨立女性雕塑。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第一批馮諾雕塑作品,都是石膏雕塑。
石膏,礙于其特質,通常是雕塑家們用于擬雕塑“草稿”的媒介,但馮諾卻完全擁抱了這樣一個被多數藝術家看不上的材料,并且巧妙地利用了其靈活又容易獲取的特點,為自己所用。法國藝術家讓-弗朗索瓦·拉斐利(Jean-Fran?ois Rafa?lli)曾評價馮諾為“使用石膏的印象派”。
作為年輕的女性藝術家,馮諾的成功不可小覷。1886年,14歲的她便入讀芝加哥藝術學院,5年之后,以藝術家的身份進軍藝術界。她的成功并非靠她一人,在19世紀末期芝加哥的女性藝術家互相幫助,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關系網。芝加哥藝術學院的女性學生人數在馮諾任教的期間持續增長,于1892年和男性學人數達到了6:1的比例。
馮諾的雕塑
1894年,馮諾在芝加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磨練出了她著名的個人風格——適合擺放在家里的、刻畫現代女性的雕塑。這些快速勾勒出的形態不僅是肖像,也是對一個流派的鉆研,更是生活中常見而又轉瞬即逝的一個個場景。
馮諾的肖像雕塑
馮諾的肖像雕塑在1890年代末大受歡迎,她使用石膏大量重復鑄模,以大眾能接受的價格售賣,擦抹或者輕柔的表面處理手法,也為雕塑增添了視覺上的靈動感。
馮諾的肖像雕塑
在芝加哥收獲成功之后,馮諾通過去各地旅行來擴展自己的事業,最后落腳于紐約。她的作品吸引力了越來越多富裕的客戶,她自己也有能力去探索更貴的材料——青銅。
馮諾的青銅雕塑
1914-1915年,馮諾曾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個展上展出過自己的33個雕塑作品,其中大部分都為青銅雕塑。可惜的是,當博物館在買下她的青銅雕塑之后,馮諾便要求退還之前的石膏雕塑,所以在現在的館藏里只剩下馮諾的青銅雕塑。
馮諾作品
歐姬芙曾經說過:“創造自己的世界需要勇氣。” 或許是礙于之前的社會構成,以及對女性衡量的標準,很多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被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創造自己世界”的女性藝術家們活躍于大眾視野。
(本文轉載自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IC 微信公眾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