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通識·人工智能丨在教學實踐中體驗ChatGPT:鼓勵學生向它提問,而不是僅僅獲得標準答案
【編者按】隨著聊天程序ChatGPT成為時下關注的焦點,人們意識到人工智能正在影響著各個領域與學科,正在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入一段新旅程的力量。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織“人工智能”系列,邀請校內外不同領域的學者,從多學科視角入手、以平實的語言,嘗試與讀者一起了解有關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趙斌教授的文章《在教學實踐中體驗ChatGPT:鼓勵學生向ChatGPT提問,而不是僅僅獲得標準答案》。
人工智能(AI)已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這是從數年前開始的一個事實。技術的進步,促使我們大部分現代人開始習慣于各種改變,包括我們建立聯系、交互、讀寫以及獲取信息的方式。
2019年初英國Nature周刊,報道了Scopus過去兩年學術熱點詞匯的變化,“人工智能”和“教育”雙雙成為當年新晉熱詞,預示著這兩個概念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同年,美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協會學習促進會發布了《地平線報告》(2019高等教育版),聚焦于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技術應用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并預測了2019~2023年間六項可能影響全球高等教育的技術應用,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開放教育資源、云計算和自動化。雖然虛擬現實與區塊鏈并未如預測那樣順利進入我們的教育領域,但人工智能卻一直在穩步發展中,變得能像人腦一樣感知、學習和推理,甚至理解自然語言,不久前掀起了一波新的浪潮。
這并非不速之客,而是如約而至!其中最知名的就是2022年11月Open AI發布的ChatGPT,以及2023年2月微軟開發的新版必應(New Bing)。
表觀上看,ChatGPT可以與用戶進行類似人類的對話,但它并非我們所熟悉的聊天機器人,因為它不僅可以回答用戶的問題,還可以幫助完成一些更復雜的任務,比如寫郵件、文章或代碼,還可以根據用戶輸入和反饋來不斷學習和改進,讓我們感受到如同真人一樣交流的樂趣和便利;而New Bing則是一個全新的搜索引擎,與傳統搜索引擎不同,它可以透過自然語言了解搜索者的意圖,并進行更復雜的搜索,以便更快地在網上找到更多、更準的答案和資源。
從底層技術內核來看,這兩個產品具有相同的技術原理,都使用了OpenAI將深度學習用于自然語言生成的技術。深度學習我們并不陌生,之前我們所熟知的谷歌AlphaGo和AlphaGo Zero,就是利用的深度學習技術。更重要的是,這個大規模語言模型,比之前的AI模型都要大得多,具有數十億個參數,因此能夠以更高的精度執行更高級的語言任務。ChatGPT一夜爆紅后,人們發現類似的產品其實有很多,在本文中我們將所有基于類似技術的產品統稱為類ChatGPT。
任何語言都是交流的手段,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語言我們稱為自然語言,因為要與機器交流,我們發明了編程語言。這不同的語言,在ChatGPT看來處理上并無二致,也就是說,不管是英語、漢語,還是計算機代碼,它統統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那就是OpenAI基于神經網絡的自然語言生成技術,這與傳統基于規則和模板的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大家知道,之前我們為了遷就機器的理解,就要設法去學習編程語言,也就是人主動學會與機器對話。而現在似乎反過來了,讓機器學會理解人類的語言,我們直接用人類能理解的語言來與機器進行交流。
讓人工智能更像人,可以回答問題,提供信息,以對人來說自然和直觀的方式做出反應。這種讓人工智能更人性化的追求,源于我們一種最簡單的愿望,即讓技術更容易獲得、更直觀,帶來更多的實用性和可能性。所以,人類一直著迷于創造、模仿和增強機器具有人類能力的技術。
新興技術促進新產品的出現,特別是這些更像人類的技術,有些人會首先想到對人類角色的替代,這可能存在一些誤區。類比一些新技術對我們傳統行業的挑戰,有了網上視頻課程(慕課),有人質疑:這樣形式的教學是否會替代教師,教師未來是否會變得可有可無?其實我們看到,這種替代并不會廣泛發生,除非你上課的內容和形式,還不如學生直接看視頻課程的學習效果。慕課所努力的方向,一直是給學習者提供更多的一種選擇方式,并非要全面替代傳統課堂。如果我們的傳統課堂能與在線課程結合起來,優勢互補,那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同樣,人工智能在教學領域中的出現,也不是為了全面取代教師的角色。相反,它們可以為教育帶來許多新的機會。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其速度、準確性和一致性,在這些維度上,人類無法與之抗衡。因此,涉及常規和結構化任務的工作很容易自動化,很快就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相應地,高等教育就應該讓學生接受人工智能并學會將它視為工具,而不是回避。這樣,我們就能進行更高效的信息處理和分析,更便捷的學習和交流,這將改進教學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毫無疑問,這對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角色都是促進作用:學生更容易進入到理想的自主學習狀態,而教師有更多可能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給予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大多人工智能工具在創造力、創新、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社會化、領導能力、同理心、協作和溝通等軟技能方面仍然是很薄弱的,這是其機器本質所決定的。具體來說,大多人工智能系統設計和訓練過程,缺乏真實世界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缺乏與人類類似的認知能力和經驗積累。通常使用簡單的數據集來訓練機器學習算法,這些數據集通常是人工選擇或生成的,而不是真實世界中復雜多變的數據集。因此,這些人工智能工具無法適應真實世界中的各種復雜情況和問題。它們只能在已知的模式和規律間進行預測,而無法創造新的模式和規律,這就限制了人工智能在創造性和創新性方面的表現。由于機器還缺乏與人類類似的認知能力和經驗積累,以及情感認知和主觀判斷能力,使得機器不能像人類一樣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類ChatGPT由于具有更好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可以與人類進行更深層的交互和溝通,其訓練數據包括了來自互聯網的大量文本,這些文本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可以讓其在訓練過程中獲得更廣泛和深入的經驗和知識。因此ChatGPT在解決問題方面的軟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僅能夠模擬人類的社交行為和語言進行交流,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社交技能和同理心,也可能在某些程度上具備了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但是,ChatGPT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受限于其所接觸到的數據和信息,這使得它可能難以處理新的、不同的或變化的情況。而高度人類化的領導能力和協作能力,需要對人類社交行為和組織機制有深刻的理解和適應能力,目前這是人工智能模型難以完全掌握的,我們甚至都無法將這些能力進行模型化,更不用說讓機器來學習和訓練了。
總之,這些涉及非結構化任務的工作,對于人工智能來說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這些任務通常需要人類具備很高的認知能力和判斷力,涉及的信息也很復雜、多樣化和不規則。也就是說,涉及非結構化任務的工作對于人工智能來說仍然很難,這是人類不容易被替代的地方。因此,對于這個新技術的出現所帶來的影響,從互補的角度來考慮可能更接近于現實。
一個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剛開始都是很幼稚、不成熟的。還因為我們對新技術的使用習慣還未建立起來,很容易讓我們覺得新技術的弊端很多,難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隨著不斷的學習和使用,我們會發現新技術的優點和潛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來解決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一般來說,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是尋求與舊技術的互補關系。這意味著新技術不會完全替代舊技術,而是要在舊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改進,彌補舊技術的不足之處。這樣的互補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新技術,同時也不會失去舊技術的優點。而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通過更深層次的技術創新來超越舊技術。通過不斷的試驗、實踐和創新,我們可以發現新技術更適合的應用場景,找到更有效的使用方法,讓新技術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應用。最終,當新技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優勢和成熟度時,它可以逐漸替代舊技術。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興技術出現后對過去技術產生了碾壓式的影響,從而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然而,這些新技術并沒有完全替代過去的技術,而是與之相互交織、相互補充,從而形成了更為多樣化、靈活化的技術生態。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引起我們對過去技術的重新審視,從而發現過去技術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如果這里要用一個更恰當的表達方式,我更愿意用“顛覆”,這將促使我們大幅度改變對傳統的認知。
聚焦到我們今天討論的類ChatGPT人工智能,它將對高等教育產生顛覆性影響,而高等教育也必須迎接挑戰,為人工智能革命做好準備,同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能,以便使學生在人工智能時代更具競爭力。類ChatGPT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好幾個方面的潛在優勢。
首先,類ChatGPT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通過簡單的對話窗口,用自然語言,就可以快速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和信息。ChatGPT的簡單對話窗口,并非聊天機器人的問答。根據我前面的介紹,大家應該能理解,目前的ChatGPT對自然語言的理解能力很強了,可以識別自然語言交流中的那些復雜關系,理解語言前后聯系,這樣我們就可以與它連續對話,同一個對話中,問題與問題是有關聯的,變得越來越像人了。
其次,ChatGPT會促進個性化教育。雖然說它的GPT模型,是基于大量文本數據所進行的預訓練,最終回答的內容當然是這些預訓練的結果。但是,這種訓練為各種特定任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針對特定任務進行微調。比如,可以根據學生的特定學習需求,生成個性化的教育內容,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在這樣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可以進行在線學習、作業輔導、知識檢索、創意寫作等等。
還有,從教師角度來看,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依靠這樣的語言模型,可以幫助教師生成大量的教學內容和課件。同樣可以針對教師教學和課程的特點,生成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與傳統教學相比,現代教學更強調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該理念指導之下,教師和學生的傳統角色也正在悄然地改變,教師不再是單方面的灌輸者,而更像一位指路人;而學生也不再是一名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夯實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從開始接觸ChatGPT和New Bing,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些類ChatGPT工具能夠較好回答的一些問題,是允許有一定偏差,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我們的科學研究,其實就是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那么這二者之間是否是可以融通呢?我們人腦在思考的時候,可能因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或者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比如存在一些知識盲區,或者對某些認識的古板理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與ChatGPT交互,它就會把其他的一些你沒有考慮到的,或者你忽略的內容反饋給你,這樣的交互過程,對你個人來說就是一種新的見解,或者提供了一種思考問題的新角度。就像你與另外一個同行交流一樣。所以,我現在更樂意把ChatGPT看作是一個老師,一個知識淵博的朋友,遇到一些不會的技巧,或者不懂的知識,就問問它,讓它告訴我,前人有沒有這方面的工作可以參考。
其實,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希望能將科學研究的過程貫穿到教學中。比如在我的課堂活動中,我會采用真實的項目研究套路,讓學生完成一個循序漸進、完整而連續的PBL:提出關鍵問題、確定選題、開題報告、中期匯報、結題報告。其中,貫穿一個“知新而溫故” 的教學理念,“知新”用于“刺激”學生的新素材,就是近期從Nature、Science和PNAS上經過精心挑選的研究報導,特別是提出新問題的文章,被預先確定為幾個主題。學生讀到這些文章,了解新問題,這就是知新;為了解決這些新問題,學生一方面會自己想很多辦法,另一方面又會去查詢更多故有的文獻,也包括很經典的教材,這就是溫故。
但是,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一直覺得還欠缺的一點,就是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這其實是大多數學生普遍缺乏的一種能力。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并非找不到答案,而是沒有提出一個能夠真正直擊要害的問題。正確的提問,有明確的目的,問題本身就解決了一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才能轉換成問題;提出了問題,就證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至少是把一個未知的復雜問題,分解成了潛在可解決的一些簡單問題,離真正解決問題也就更近了。因此,提出問題,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思考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開學已經兩周了,我正好一邊熟悉ChatGPT和New Bing,一邊用于教學實踐。我的初步設想是:課程剛開始,我就主動給學生介紹了ChatGPT,然后鼓勵學生使用ChatGPT來完成我布置的任務。當然此時的要求與之前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上完一次課后,不是讓學生簡單回答一些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是讓學生結合學習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讓ChatGPT來回答,它的回答肯定有學生理解的,也有不理解的,不理解的還可以繼續追問,直到自己弄明白為止,這就是一種主動學習過程。這個問答的過程,要求學生截屏或者錄屏,作為作業提交。很明顯,學生與ChatGPT的交流,還是一個基于過程的學習,而且這個過程還可以記錄下來。以前學生有不懂的問題,需要去問老師,但老師未定有那么多時間來處理這么多學生的問題,所以許多學生他們想問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了。有了ChatGPT的幫助,學生自己就可以找到了答案。在這樣的訓練過程當中,對于本身就具備批判思維的人來說,ChatGPT起到了不錯的輔助作用;而對于那些暫時還沒有批判思維的人來說,ChatGPT還能幫助學生鍛煉這種思維能力。
讓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能使用ChatGPT,可能有一定的技術和政策難度。那么,目前我有一個更具操作性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建立一個基于ChatGPT的微信群“生態學 | 向AI提出好問題”(如圖),其中的“阿寶”,就是機器人ChatGPT,只要@它,就可以回答同學們的提問。這樣的方式,也帶來了一個好處,那就是同學們相互之間還可以學習提出好問題的方法,甚至在競爭中要提出更好的問題。關于這個教學方式的實際教學效果,待學期結束,我再嘗試做一份更詳細的報告。
本專欄內容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