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豆瓣8.0,好瘋狂好美好喜歡,不過可惜了
今年的頒獎季中,《巴比倫》是一部有些爭議的作品。這部以早期好萊塢歷史為背景的影片票房慘淡,口碑尷尬,但也受到了不少人的盛贊,有人稱它一封是寫給電影的“情書”。
在電影學者李競菲看來,“挽歌”是一種更恰當的形容。《巴比倫》用華麗糜爛又腐敗墮落的形象,為早期的電影史唱了一曲很美但也很悲傷的挽歌。
講述 | 李競菲
來源 | 《去電影院的路上》
01.
什么是好萊塢的“片場制度”?
《巴比倫》的編劇和導演是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他也是《愛樂之城》的編劇和導演。影片描繪的是上世紀20年代,那時早期的好萊塢是毒品、酒精和波西米亞式生活的大匯集,充滿了混亂和腐敗。
片名《巴比倫》很可能來自于一本講花邊新聞的獵奇書,叫《好萊塢巴比倫》。不過,“巴比倫”這個在圣經中代表著邪惡、污穢、瀆神、唯利是圖、奢華而墮落的意象,在電影中也是有比較清晰的呈現的。
另一個說法是,查澤雷受到了德劇《巴比倫柏林》的啟發。《巴比倫柏林》是講德國的魏瑪“黃金 20 年代”里發生的一些故事。在影片中,一家名叫巴比倫的電影院見證了整個時代的變遷。這可能給了導演一些啟發,所以這部講述早期好萊塢電影史的電影就命名為了《巴比倫》。
影片的故事主要聚焦在 1926 年到 1936 年這十年間,默片向有聲片轉變的時候。它是一個群像式的故事,里面有很多人物,除了男主角和女主角之外,它也呈現了在好萊塢這種財富和權力交織的關系網中的眾生相。
這部影片在影評人和觀眾中的口碑,有一點尷尬。它在爛番茄網上的新鮮度是56%,CinemaScore的觀眾評分是 C+(最差的一檔是C-),但是影片目前已經拿到了 5 個金球獎的提名,而金球獎一般都被視為是奧斯卡獎的一個前瞻獎項,所以,今年的奧斯卡也很有可能會對它有比較高的評價。
影片所聚焦的這段時期,其實也是好萊塢大制片廠制度成型的時期。舊好萊塢的時期,有幾家非常大的制片廠,許多我們在今天都是耳熟能詳的,比如這部電影的出品方派拉蒙,還有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公司、華納兄弟、哥倫比亞等等。
這些制片廠逐漸的在上個世紀 20 年代到 30 年代期間鞏固了一種制度,叫做片場制度(Studio System),指的是由這些大的電影制片廠控制電影生產的所有方向。
電影生產不僅僅是電影制作這么簡單,它還包含電影發行和電影放映兩個模塊。這幾家制片廠壟斷了這三個電影的生產環節。這種整合方式叫做垂直整合,它們顯然是壟斷性質的企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8 年5月,由法院判定大制片場垂直壟斷為非法,提出了《派拉蒙法案》才結束。
在大制片場的時代,片場的權力是一手遮天的。無論是演員、明星,還是導演、編劇,都沒有太大的權力,全部在制片廠的控制之下。
比較有趣的是,這些大制片廠的開山祖師爺,幾乎每一個都是白手起家、自學成才的猶太人。猶太人是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隨著東歐大移民的浪潮進入美國的。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幾乎都做過比較艱苦的體力勞動。
比如米高梅的創始人之一路易斯·梅耶(Louis B. Mayer),他剛移民美國的時候,是靠撿破爛為生的,但到了 1947 年,也就是短短的一代人左右的時間,路易斯·梅耶已經是全美薪酬最高的企業主管了,他那時每年能從米高梅領走 180 萬美元的薪酬。
再比如創辦了環球影業的卡爾·萊姆爾(Carl Laemmle),他剛到美國的時候是跑腿小弟;創辦了福克斯影業的威廉·福克斯(William Fox),最開始是街頭叫賣的小販。
影片中虛構了一個名為Kinoscope的制片廠,也就是主角曼尼(Manny Torres)工作的地方,它的大門其實是派拉蒙的大門。而派拉蒙在歷史上真正的創辦人阿道夫·祖科(Adolph Zukor)在1889 年離開祖國匈牙利來到美國,16歲的他那時只有縫在背心里的 40 塊錢。
在好萊塢的拓荒時期,全部都是由這些白手起家的生意人打造的片場。他們走的道路也大同小異。因為他們當中有一大半人英語都不夠熟練,而早期的默片不依賴對白,所以電影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娛樂消遣。這些人往往都是從放電影開始自己的電影事業的。
默片時代,播放影片可不一定是在電影院,也會在商場、展覽廳,大多數時候是在游樂場。那時候有一種非常便宜的5 分錢電影院,“鎳幣影院”,這些生意人都是從經營電影院開始的,后來把單個的電影院擴展成了院線,然后又做起了片商,也就是把電影發行給其他的戲院老板,到最后才開始涉足電影制作行業。
說回《巴比倫》,電影中有一個人物,是我們可能不太注意的到的配角。在電影中,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所飾演的默片明星杰克·康拉德(Jack Conrad)遇到了一個工作上的困境,所以就打電話找一個片場的重要人物來幫忙解決。他找的人叫歐文·薩爾伯格(Irving Thalberg),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他一手把米高梅打造成了一個主流的大制片廠,也是打造整個好萊塢片場制度的重要人物。
在《巴比倫》里有兩場關于他的戲,一個是杰克找幫忙,另一個是杰克吞槍自盡了之后,他短暫地出席了葬禮。在歷史上,歐文·薩爾伯格是一個非常聰明又很能干的人,但是他 37 歲就去世了。
02.
和電影史互文最強烈的影片
了解了一些關于好萊塢片場的背景知識之后,我們就能更明白《巴比倫》所呈現的故事了。
電影中,杰克的婚姻生活非常錯綜復雜,一直在不停地結婚和離婚,他娶過一位戲劇界的太太,兩個人在片中大吵了一架,杰克說了一句話,他說電影不是 Low Art(低俗藝術)。
在當時的觀念中,跟戲劇這樣經典的表演藝術比起來,電影確實是非常不入流,也不上臺面的,但是做電影又能賺很多的錢。所以這就不難理解,《巴比倫》中所呈現的奢靡華麗的派對的場景了。
還有一個情節也很有趣,是關于早期電影業涉黑的。托比·馬奎爾(Tobey Maguire)扮演的黑幫老大把主角帶到了一個地下的黑色派對中,這給我們展示了更加不為人所知的,被遺忘了的那些過去的野蠻娛樂形式,有人表演生吞老鼠,還有畸形人的表演和色情演出。
這些也都代表了電影業中非常黑暗的那一面。其實在電影廣泛的為比較下層的人民提供娛樂之前,這些看上去更為野蠻的娛樂形態是一般人用來消遣的形式。我們現在也很難說這類娛樂方式今天是否還在以一種比較隱形的形態在電影中繼續存在著。
《巴比倫》中,有許多情節都和真實的早期電影史有所糾纏。電影中復原了 20 年代幾部默片的場景,其中場面宏大的古裝戰爭片應該是《賓虛》。《賓虛》在電影史上曾經拍過三個版本,《巴比倫》呈現的是1925 年拍攝的版本。
電影有個情節,杰克在戰爭戲的拍攝現場打電話給一位舊日的明星。這位明星叫做葛洛麗亞·斯旺森 (Gloria Swanson),她是電影《日落大道》的女主角。《日落大道》的故事圍繞一個過氣的默片女明星展開,和葛洛麗亞·斯旺森本人的經歷相仿。她過氣后沉寂了幾年再次復出,靠《日落大道》又獲得了一次最佳奧斯卡女主角提名。
還有一個情節,杰克被拉去拍一個夸張滑稽的《雨中曲》的片段短片,他非常不情愿,但他的制作人試圖說服他,連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都來了,讓他也加入。
巴斯特·基頓、卓別林和哈羅德·勞埃德(Harold Lloyd)是黑白默片時代的三個重要的喜劇明星,卓別林可能是這三個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基頓出身于雜耍戲院,特效設計和動作設計都非常驚艷,而勞埃德也是以搏命式地拍攝驚險場景出名的。
這三個人的電影現在我們也許不太會看到,但它們影響了后來非常多動作電影的動作設計和拍攝。比如成龍早期的幾部影片《A計劃》《警察故事》,很多的動作設計都是向勞埃德和基頓致敬的。
除此之外,《巴比倫》也是和電影史互文最強烈的一部影片。
1952年上映的經典電影《雨中曲》,講的是默片女明星進入有聲時代后,因為口音嚴重在拍攝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就請了配音女演員的故事。《巴比倫》中可以找到非常多和《雨中曲》的情節互文的段落。
不管是有聲技術出現以后,大家在拍攝時因為不適應所以不斷NG,還是杰克在拍攝有聲片的時候說出的那些完全不可信的和荒唐的臺詞,都與《雨中曲》有所關聯。
03.
角色的原型都是誰?
情節之外,還有角色。《巴比倫》集結了一大批好萊塢巨星。瑪格特·羅比(Margot Robbie)應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女演員,她演過《自殺小隊》中的小丑女 ,布拉德·皮特是好萊塢一線的男明星,托比·馬奎爾飾演過蜘蛛俠......
這些明星所扮演的角色在好萊塢的電影史上都是有原型的。女主角內莉·拉羅伊(Nellie LaRoy)的人物原型是默片時代的女明星克拉拉·鮑(Clara Bow)。默片時代早期的女明星,走的都是比較溫婉,楚楚可憐的風格,克拉拉·鮑本人是風格不太一樣的女明星,她是走性感路線的。
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杰克·康拉德在歷史上的人物原型是約翰·吉爾伯特(John Gilbert)。他在默片時代是一個和電影中描述的差不多的,風流倜儻的男明星,也和非常多人產生過戀愛的緋聞。他后來和制片廠有糾葛,被技術革新所拋下,38 歲就死于因酗酒引發的并發癥了。在《巴比倫》中,導演是把他的結局處理得比較浪漫化,最后是開槍自殺的。
電影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是電影記者埃莉諾(Elinor),在歷史中對應了英國小說家埃莉諾·格林(Elinor Glyn)。而男主角曼尼,在電影史中則對應了來自古巴的制片人勒內·卡多納(René Cardona),和電影中所描述的一樣,卡多納后來離開了好萊塢,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為自己國家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
有一點可能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樣,在早期的默片時代,不論是族裔還是性別都是非常多元化的。比如《巴比倫》中,挖掘了女主角的女導演露絲·阿德勒( Ruth Adler),她的人物原型是多蘿西·阿茲娜。
影片中還有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可以看到露絲身邊的攝影師是亞裔。這位攝影師是早期好萊塢電影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大人物,叫黃宗霑,他曾經獲得過 10 次奧斯卡提名,兩次得到最佳攝影獎。
《巴比倫》中還有一位特別有魅力的華裔女性,就是由李麗君扮演的朱飛(Lady Fay Zhu)。她的設定是上海人,在電影里面還說了兩句上海話,人物原型應該是黃宗霑的堂妹黃柳霜,在好萊塢很受歡迎。
除了這些有趣的細節,在達米恩·查澤雷導演的每一部影片當中,都一定會看到他標志性的風格。他是一個狂熱的爵士樂愛好者,之前的成名之作《爆裂鼓手》講的就是這個,在《巴比倫》中同樣體現了他對爵士音樂的認識和喜愛。
04.
一曲送給好萊塢的挽歌
只看《巴比倫》單部影片可能看不出太多門道,不過如果把它放在今年奧斯卡備選片的序列當中,就會發現其中出現了好幾部講電影的自我致敬,或者是跟電影史有關的影片,比如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拍的《造夢之家》,還有詹姆斯·格雷的《世界末日》。
2011年有一部幾乎是一模一樣題材的影片《藝術家》,還有2019年的《好萊塢往事》,以及今年奈飛投拍的《金發夢露》,基本都是圍繞著好萊塢自己在打轉的一些故事。
就《巴比倫》這部影片而言,對于不太了解早期好萊塢歷史,也對早期電影不感興趣的人來說,進入到故事的內部還是會有一些障礙,整個故事會顯得有一些冗長,情節上面也有一些單薄和無聊。除了非常華麗的視聽以外,這個故事本身可能不足以支撐起觀眾的興趣,這很可能是它在票房上面失利的一個原因。
第二,這兩年的好萊塢確實也比較乏力,無論是從題材的發掘,還是類型片的創新上來看,都顯得有些疲軟。今年的奧斯卡已經是第 95 屆奧斯卡了,在這樣一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藝術里,我們似乎看到了一種它試圖把自己的歷史神圣化,試圖追憶屬于舊日的榮光的情況。
比如在影片的最后,當曼尼坐在電影院中看著影片的大銀幕的時候,出現了一連串的混剪蒙太奇,將電影史上的許多名片片段串了一遍。
我們能夠從超現實主義的《一條安達魯狗》一直看到丹麥導演卡爾·西奧多·德萊葉的《圣女貞德蒙難記》,再到伯格曼的《假面》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還有《阿凡達》、戈達爾等等,甚至還出現了一些紅藍染色的染劑浸在水中的片段,電影的整個技術裝置就這么赤裸裸地暴露在你的面前。
用這種方式致敬并非不可以,但它未免顯得有一些過于直白和簡單了。Vanity Fair (《名利場》)上有一篇介紹該電影的文章,使用了一個詞“挽歌”,它把《巴比倫》稱作是送給好萊塢的挽歌。
這個形容是很恰當的,《巴比倫》的確用一種非常奢靡華麗但是又腐敗墮落的形象,為早期的電影史唱了一曲很美但是也很悲傷的挽歌。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節目《去電影院的路上:一堂電影觀賞課》番外,內容有刪改編輯,原內容請移步看理想App收聽。
音頻編輯:山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