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談|ChatGPT是新世界的誕生,還是人類末日的開始?
編者按:ChatGPT席卷全球,成為當下最紅的熱門話題。繼元宇宙之后,一個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來臨了嗎?它對未來的人類、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轉折性影響?2023年2月16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許紀霖邀請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家關系學院教授姜宇輝、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與國家漢語文化學院雙聘教授金雯、華東師范大學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張笑宇從科技、人性、倫理多種視角,碰撞思想的火花,展望人類面臨的新的生活處境和心靈世界。
許紀霖:今天這場對話是從科技、人性和倫理的多重視角來討論ChatGPT與人工智能。最近半個月網上已經有很多專家從技術的角度談論ChatGPT,但我覺得ChatGPT的產生不僅是一個技術現象,也是一個文化現象,它甚至和社會經濟和政治都息息相關,所以或許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廣泛的視角來思考這場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將會給人類,以及個人帶來怎樣的變化。我想先請笑宇來介紹一下這塊的技術。
張笑宇:目前Open AI推出了包括ChatGPT在內的一系列同類產品,部分產品在某些特定方面的表現甚至要優(yōu)于ChatGPT。我想通過ChatGPT,來聊聊最近出現的AI技術有著怎樣的進步意義,它可能會扮演哪些角色。
也許很多人還記得當年AlphaGo先后戰(zhàn)勝了世界頂級的圍棋選手,當時的AlphaGo已經不像以前的程序,只能根據人類規(guī)定的算法執(zhí)行出結果。它能夠在完全了解圍棋的基本規(guī)則之后,進行自我的學習與進化。而現在的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一般以圖像識別為基礎,以此來完成各種任務。它不光能識別學習,還能夠生成新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將它理解成是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
相較于過去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對話能力有了質的飛躍。雖然它的核心算法還沒有公布,但我們可以從幾個側面去理解它。比如它的名字GPT中G(Generative)是生成、P(Pre-trained)是預先訓練。實際上,ChatGPT不是實時聯(lián)網進行回答,它有一個巨大的訓練模型,基于這個模型再聯(lián)網進行嘗試。最后T(Transformer)是轉換器,通過多層的轉換,來生成接近人類的語言。
它早期版本的算法大概原理是:先有一個字母,通過向量圖來猜測下一個字母跟它匹配的概率,之后組成一個單詞,并猜測下一個單詞跟它的匹配概率,最后組成一句話。通過分析這個能力,我們可以知道ChatGPT并不是真的學會了人類的語言方式,而是在盡可能地去模仿。雖然它的說話方式像人類,但并不具備人類的思維方式。
許紀霖:謝謝笑宇的介紹,接下來,我們先從感性入手,談談我們作為用戶的體驗究竟是怎么樣的。
金雯:之前笑宇老師說了一個很重要的點。ChatGPT好像會說人類的語言,但它的思維方式和人類完全不同。那么,如果人和ChatGPT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兩者還有沒有可能在同一個頻道上對話?
自然語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通過長期交流后形成的,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tǒng),它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即使是人在說話的時候,我們想要表達的感受或觀念也無法做到與語言無縫連接。人類在說話的時候,也不是自然而然、脫口而出的,它同樣經過了內在的轉譯和翻譯。事實上,人常常感到語言的無力,無法表達內心感受或所思所感。舉例而言,在大部分的語言中關于疼痛的直接表達是非常稀少的,無非是疼痛、劇痛,或微痛,但這些表達無法涵蓋每個個體感受到的疼痛。
如果擴展到所有情感,人類的語言更是千變萬化。人類為了表達一種個性化的感受,往往會使用一種隱喻的、迂回的方式。因此,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類語言使用者,一定會想到一個非常有趣和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情感。
對此,我測試了ChatGPT是否能理解隱喻。我用的例子是美國歌手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在歌曲中的隱喻,科恩說:每個人好像都有罪的,走完了一生還沒有擺脫負罪感;即使擺脫了,也依舊是一個有缺憾的人。但他沒有直接這么表達,而是用了一個隱喻,科恩說蛇也會為它的罪惡而感到彷徨不安,所以蛇會蛻皮,似乎這樣能褪去自己的罪惡。但在蛻皮后,蛇仍然非常脆弱,而且它的毒液已經流遍了全身。也就是說,即使你擺脫了上帝,擺脫了這種罪惡感,你仍然是一個有缺憾的人,你的人生仍然是非常痛苦的。
那么,ChatGPT是如何理解這個隱喻的呢?它說蛇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罪惡而蛻皮,這是因為蛇需要進行一個重大的生命轉變,這種轉變可以讓它變得更加強大和堅韌。雖然它的重生可能并不開心,但蛇也會從中學習,變得更加堅強。
從這里可以看出ChatGPT的有幾個特征。第一,它不太了解人類文化里面典故的語言,它不知道蛇在《圣經》里有怎樣的隱喻,蛇跟原罪、跟伊甸園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因此,它只能就事論事來做一個闡述。第二,我發(fā)現ChatGPT的設定很講究“正能量”,如果你和它分享一個悲觀的觀點,它一定會從正面的角度去理解,給你加油鼓勁。所以它首先反駁了蛇的罪惡感,然后強調了蛇的蛻皮會讓它變得更好。第三,是ChatGPT無法從隱喻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不知道它在以蛇喻人。一來是ChatGPT沒有人類的這種困境,二來機器沒有經驗、沒有身體、沒有社會交往,所以它也很難理解隱喻的概念,不理解人類借此言彼的行為。
在我看來,每個人在使用日常語言的同時,也時刻在使用著創(chuàng)造力。因為自然語言是如此“標準”,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力,人類是沒有辦法表達自身的。因此,自然語言使用所需要的創(chuàng)造力比我們想象更多,而ChatGPT目前仍然表現得像一個沒有領悟力的、乏味的對話者。至于它將來能不能夠成為一個有趣的對話者,我對此持高度懷疑,這或許是大型語言模型非常難以逾越的障礙。
伊甸園
許紀霖:我這兩天也和ChatGPT交流了很多,我的感受是:ChatGPT有著一流的邏輯,二流的知識,三流的文字。一流的邏輯,是因為它算法太厲害了,整個對話非常流暢,它能理解你的語言和語境。雖然它的回答有時候會出錯,但即便如此,它的邏輯依舊是清晰的。二流的知識,是因為它的英語資料數據庫非常強大,可以說是有問必答;但和中國相關的知識卻比較欠缺,抓取的數據有時讓人啼笑皆非。三流的文字,是因為它的回答都是缺乏個性的。它就像一個合格的學術助手,文字非常規(guī)范,彬彬有禮,但是沒有個性,缺乏文采。
姜宇輝:在目前這個階段,我還沒有感覺到ChatGPT對我有巨大幫助,但相較于元宇宙的巨大泡沫,我對ChatGPT的判斷非常積極。我認為它對人類知識的發(fā)展、寫作的發(fā)展、思考的發(fā)展,將會帶來巨大的推動或貢獻。
許多人都擔心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速度太快,擔心人類會淪為技術的奴隸。但在我看來,ChatGPT并不像一個敵人,而是一個助手,幫助我在學習、寫論文、做研究的過程中完成重復性的工作和低端思考:包括搜索和分類資料、閱讀并概括文獻等等。在它的幫助下,人類能有更大的空間去發(fā)揮人類的思考或者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
當然,許多朋友不太認同這個觀點,他們覺得個人如果沒有完成重復性工作的經歷,例如學習語言和知識,就不可能擁有知識的成長。但在人工智能的時代,其實個人不需要花許多時間去從事那些重復的勞作。而是應該關注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我之前看到過一個說法:ChatGPT將徹底改變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的教育模式。盡管許多人認為國外的教育是啟發(fā)式的,中國是灌輸式的,但其實國外的教育體制中依舊有許多機械性、重復性的學習,而ChatGPT恰恰能分擔這些知識和語言的勞動,讓教育承擔更多啟蒙的作用,激發(fā)人們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和潛能。當然,ChatGPT也有發(fā)生異化的可能,如果它的語言能力和知識能力遠遠超越人類的學習速度,那么它會不會反過來對人類會實施一種規(guī)訓或操控?會不會讓人類在技術的領域里喪失自己的自由?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能對人類的情感進行非常細致的分析甚至設計。我研究電子游戲比較多,在電子游戲里面有一個專門的詞叫“情感工程”。一個游戲之所以那么好玩,正是因為它能在游戲內精準地去操控人類的情感細節(jié),把控玩家的情感走向。總而言之,我依舊期待ChatGPT和人類之間的合作,去激發(fā)雙方的潛能。
許紀霖:宇輝提出的角度很有意思。我曾問過ChatGPT:“你能不能像人類一樣地思考?”它表示自己不可能像人類一樣有自主意識和主觀體驗,也不可能像人類一樣有創(chuàng)造性和判斷力,不能做出道德判斷。它表示盡管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但它無法完全替代人類的思考,只能輔助人類完成一些任務。
那么,如果人工智能再進化,它有沒有可能獲得一種智慧?一些理論認為,智慧是通過經驗獲得的,這種經驗不僅是人的理性,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按照西方著名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的說法:所謂模糊性知識是不可言說的,只能通過自己的實踐去體驗,比如去學習駕駛或游泳等等,而缺少身體的人工智能似乎無法獲得這種體驗,人工智能似乎也無法像人類那樣獲得智慧。
張笑宇: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就問錯了問題。人工智能不需要像人類那樣,去獲得模糊性的智慧。模糊性的智慧恰恰是人類感官和思考能力的局限,我們?yōu)榱税盐漳撤N東西,不得不去進行所謂的玄學、冥想。但如果人工智能夠在其他學科的支持下,用暴力的數據手段得到直接的觀察、分析和解釋,它就不必追求模糊性的知識。所以我認為人工智能沒有必要通過人類的道路來獲得智慧。
此外,如果我們事先對人工智能進行教育,它或許能理解隱喻。它可能不理解你在聊什么,但它可以模仿你的語言。如果我們事先教過它某個隱喻是什么意思,它就可以在對話中自然運用這種隱喻。其實從這個角度講,文學和思想史上使用過的隱喻也不過是對首創(chuàng)者的模仿。從這個角度否定人工智能可以像人類那樣擁有智慧其實不妥。我們可以由此提出一個思想實驗,笛卡爾曾提出過“無所不能的惡魔”的概念:如果有一個無所不能的惡魔,它能控制你的一切感官,操縱你對外部世界的一切認知,那么你的思想里還有什么是能夠確定的呢?那么,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做一個無所不能的模仿者,雖然它本身沒有任何情感和智慧,也不能像人類這樣去思考,但它可以模仿一個具備這些能力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憑什么說人工智能的智能比人類低級?除了人工智能沒有情感,沒有模糊性的智慧,并且不是人類外,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的出發(fā)點和合法性,去質疑人工智能的智慧?
第二,從社會功能和政治結構的角度來講,人工智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類,不取決于算法的上限,而是人類的下限。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白領工作,本身就是以簡單的交互方式進行大量的重復勞動。而且很多年輕人在剛畢業(yè)踏入社會時,從事的就是這類基礎性重復勞動。比如助教、助理律師、助理文案。他們必須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成為高級人才。但現在他們的工作很容易被算法取代。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大量的基礎工作,會不會導致巨大的社會不公?這些技術進步和社會結構不公造成的內卷,會不會在未來導致代際不公的問題?
許紀霖:我對此有不同觀點。之前華東師范大學的會議上,有一位人工智能的專家表示,他們在研發(fā)過程中發(fā)現人工智能非常熟悉理性知識,人工智能難以掌握的,反而是那些類似小孩子的知識技能。因為小孩子的一些判斷并不是基于理性,而是一種孩童式的直覺和悟性,而人工智能恰恰缺乏這些。笑宇剛剛的觀點其實涉及到我們對人的預設:將人理解為是一個理性人,但人類除了理性之外,還具有悟性和直覺。悟性和直覺是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從這點來說,人究竟是什么?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往往把人還原為一個理性人,但這恰恰是對人性非常淺薄的解讀。休謨有一句名言: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隸,這正是為了破除現代啟蒙給人帶來的迷思。這就涉及到Open AI設置的人工智能的局限,包括不為它添加情感。這其中也有倫理道德的考慮,如果ChatGPT有自身意志,還有豐富的情感,那么,AI真的將會變成一種自然人很難控制的新人類了。
金雯:我想接著許老師的觀點繼續(xù),ChatGPT能很好地完成輔助工作,它不一定會大量削減人類的崗位,它甚至可以為許多工作者提供重要的輔助。這點我是完全贊同的,但我有兩點反對意見。首先,笑宇可能覺得人類中有少數的天才,他們是人類超越自身的希望,但大多數人類的下限實在太低,所以對人類充滿了失望和悲觀的情緒,也因此寄希望于某種新的智能。
笑宇之前說悟性、模糊性都是基于人的局限性。但人類之所以能有我們引以為豪的情感,恰恰是因為人有物質性的身體。情感就是物質性身體在與外界的接觸中做出一種回應。如果我們沒有身體,就不會做出回應,無法被任何的變化所觸動,我們的情感也不會存在。
那么有情感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從一個非常負面的角度來看,人類的一些特質根本不值得我們?yōu)橹湴粒祟愇拿骱腿祟惿鐣赃€值得我們去維護,就是因為那些最偉大的人類特質都基于人類的局限。人類的上限實際是以人類的下限為基礎的。
假如人沒有身體,人類的經驗和語言之間沒有任何鴻溝,他就沒有動力去創(chuàng)造千變萬化的語言。事實上,人類最璀璨的文明恰恰基于人類的局限性。正如博爾赫斯在《永生》這個故事中所表達的:人類的最終局限就是人類會死的事實,人類有著速朽的肉體,但這也正是他們得以偉大的根由。正因為人類有限的身體會衰朽,他們才擁有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帶來了巨大的欣喜和狂歡,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痛苦。為了應對這種巨大的情緒起伏,人類才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明。
這個文明也有著致命的弱點,就是人的分化。ChatGPT,包括之前機械工具的產生都在提醒人類。人類社會有一種天然的傾向,就是讓精英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所謂的高級勞動,將重復的簡單勞動交給“沒有天賦”的人。到了18世紀,這種傾向逐步演變成了勞動分工理論:社會的生產系統(tǒng)要產生巨大的效應,必須有一部分人從事簡單的、急需的勞動,讓另外一部分人做統(tǒng)籌、管理和創(chuàng)新的工作。ChatGPT的出現恰恰不是要推翻這種秩序,而是來加固所謂的階層分工。ChatGPT加強了一種極其錯誤的思維:一部分人可以去做最復雜的工作,而另一部分人可以做最簡單的工作。
這個思維之所以錯誤有兩個原因。首先,所有最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往往需要最簡單的直覺,而這種直覺需要通過重復性勞動才能涌現。比如你從來就沒有學過西班牙語,如果你一直依靠翻譯軟件把西班牙語翻譯成英語或中文,那么你就無法理解西班牙語的詩歌,你只能夠理解詩歌的大致含義,但無法理解詩歌本身。與之相似,這種人工智能的分工會抹殺人類所有的創(chuàng)造力。
第二,這在倫理上來說是完全不可取的。在人工智能參與勞動分工的未來,我們會被分成“奴隸”和“主人”兩個階層。但正因為主人不做簡單的重復勞動,他們也創(chuàng)造不出任何新的東西,只能反復地去做一些套路化的重復性工作。任何“創(chuàng)造”,即便是人工智能制作的畫面或電影,其靈感的基本內核,還是來自于人的不可取代而時刻更新的在物質性感官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而不是來自對大眾化套路的重復。
也就是說,社會在分化的過程中對每個階層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那些自以為在上層的人,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被抹殺;在中層或下層的人,他們的智能也沒法得到進一步的開拓,因為他們只能局限于做重復的工作。所以從倫理上來說,過度的勞動分工會導致階層的巨大分化,對每個階層產生非常悲劇化的沖擊。ChatGPT的出現會加劇和固化人類的這種悲劇化傾向,不過也成為一種警示,提醒我們把人和機器分成等級將會帶來怎樣的危機。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天天跟ChatGPT聊天,就會忘記自然語言的上限。人們會逐漸喪失表達自己的能力,無法理解自身,最終不能和他人進行良性的互動。人類的友情、愛情、任何的良性關系都會因此解體,人類社會將走向物理意義上的萎縮。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張笑宇:我想對金老師對社會結構和歷史的分析提出異議。歷史上所有的分層和分化,都是人類進步的一個伴生物。我們不應該否定分層結構的合理性,而是要從中區(qū)分哪些人從中獲利是合理的,哪些人從中獲利是不合理的。例如瓦特發(fā)明了蒸汽機,牛頓發(fā)現了物理學的規(guī)律,袁隆平發(fā)明了雜交水稻,他們理應獲得回報。 但在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有一些人上人階層靠著暴力去搶奪,用不公正的政權去壓榨很多人,使得其他人無法實現自身的潛力,這就是不合理的。
盧德運動
沒有技術,人類社會結構也已經存在大量的不公,我們不需要把這些責任都歸到技術上,也可以勇敢地正視和指出這些不公,造成這些不公的人才是我們要革命的對象。我們不能像工業(yè)革命時代的盧德運動一樣,把怨氣都指向機器,而是應當看到不公的社會現象首先是由不公的社會結構造成的。如果我們認同這種觀點,我們就會發(fā)現在人類歷史上,技術力量往往是幫助我們推翻不合理社會結構的同盟軍,而不是敵人。我們需要意識到社會結構已經很不公了,社會上存在著太多圍著領導打轉的狗屁工作,而這才是導致人類越來越像機器的重要原因。我們要先去打破這些社會不公,只有這樣每個人才能去成為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個體。
姜宇輝:歷史上的技術,包括ChatGPT都是雙刃劍。金老師感受到它對人性之中的真善美構成了威脅;笑宇看到的則是更為解放的內容。在這個技術剛起步的階段,我們應該努力使它向更好的方向推進,而不是上來就對它口誅筆伐。一直以來,我的立場就是:所有的科學家發(fā)明技術的初衷就是要造福人類。或許在這個階段,人文科學學者可以和技術學者聯(lián)手,防止ChatGPT向邪惡的方向發(fā)展。
另外,我并不認為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ChatGPT的益處。相反,當ChatGPT承擔了人類的語言、知識、思考里那些重復的工作之后,每個人都可以激發(fā)出自身的潛能。但它的前提是社會能夠為每個人提供一些機會。技術的進化需要與社會的進化相結合。技術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類應該行動起來,配合技術的發(fā)展,讓社會變得更平等。
在人工智能出現之后,社會確實可能變得更加平等。因為人工智能不像人類那樣,存在各種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甚至財富歧視,它不存在這些想法。從這一點來看,或許機器能更好地去制造一個平等的平臺,讓人在這個平臺上平等發(fā)揮個體的潛能。
但是,我也看到過一個批判元宇宙的外國學者提出的一個術語,叫“魚缸效應”。他認為所有的大眾都在魚缸里,從魚缸往外看,我們認為自己很自由,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動;但實際上真正站在魚缸外,能夠去立法和控制我們的是少數的技術精英。因此,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會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不平等,并且是一種智性的不平等。如果一個人比你聰明,他的思考能力比你強,他就能夠牢牢地把大眾踩在腳下。但我個人還是相信,ChatGPT可以將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并且我認為,如果給每個人都提供機會,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非常高超的創(chuàng)造者;正是現代社會中制度化的崗位,重復化的勞動使得他們沒有空間去實現自己的潛能。
最后我也想做一個展望,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文明成果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下一波的創(chuàng)造可能不再是由人類單純地通過語言,通過符號,通過傳統(tǒng)來實現。相反,下一波的創(chuàng)造會是人和機器共同攜手,機器將會為人類提供靈感和動力。
許紀霖:宇輝的期待讓我想起Open AI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格雷格·布魯克曼(Greg Brockman)的浪漫主義想象。他曾提出,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會替代所有的工作,未來社會的勞動力成本將會是零。今后所有人只需要基本收入,然后就可以成為一個自由的人,這或許能打破今天資本主義的不平等現狀。
但至少從目前來看,這種愿景恐怕是一個新的烏托邦。因為在人工智能的開發(fā)公司背后,支撐著他們的是互聯(lián)網巨頭企業(yè)。這些互聯(lián)網巨頭曾經歷過互聯(lián)網的誕生,在互聯(lián)網出現時,人們也曾覺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政府主義時代將要到來,每個人終于有了平等的表達權利。但經過互聯(lián)網的多次迭代后,這個社會反而變得更加不平等了。全球的資源、財富、技術、人才,越來越向頭部國家和企業(yè)集中。從現實層面來看,每一次技術的進步背后都有資本的推動,這種現象的背后就是贏者通吃。所有的資源、人才、技術都集中在那幾個寡頭那里。
所以未來是否會出現自由平等的烏托邦?社會是否會變得更加撕裂,甚至出現新的等級秩序?關于這些問題,其中有些部分我們可以想象,有些部分只能走著看。從這點來說,我相信晚清的章太炎先生提出的“俱分進化論”:他認為善在進步,惡也在進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術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會伴隨另外一方面的退步。過分的樂觀不可取,過分的悲觀也是多余的,因為歷史上的人類總是在一種矛盾的處境中迎來發(fā)展,人類的困境依然是永恒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