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動畫電影《藝術學院》導演:三十年前的青春是一面鏡子
近日,第7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中,一部動畫電影《藝術學院》入圍主競賽。該電影由中國美術學院動畫與游戲學院教授劉健帶領師生團隊歷時五年創作而成,描述了1990年代初發生在南方藝術大學的一段青春往事。
“《藝術學院》是一部關于青年人自由成長、展現生命力的影片。”導演劉健說:“這是一首獻給所有年輕人的‘青春之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則表示,“這部電影呈現的是這三十年間中國年輕人的心靈變化,以及中國社會意識的變化。三十年前的藝術學院和那群年輕人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觀今天的現實。”
據悉,《藝術學院》將于2月24日在柏林電影節進行全球首映。在首映前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6773257.com)就這一影片的創作初衷及對于動畫等話題與導演劉健進行了對話。
《藝術學院》劇照(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藝術學院》劇照(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澎湃新聞了解到,動畫電影《藝術學院》講述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南方藝術大學的一群藝術青年的故事,他們及她們在“全球文化大年”的浸潤中探討著有關藝術的話題,經歷了友情、愛情,在一系列思考和掙扎之后,他們走到了人生關口,必須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
同時,這部影片仍是一部手繪二維動畫,有著強烈的現實質感,畫風細膩,節奏舒緩,氣氛平靜。
導演劉健,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曾搞過樂隊,出過小說,做過當代藝術家,世紀之初就開過員工過百的動畫公司,之后關了公司,近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兩部動畫長片,當過奧斯卡金像獎評委。如今,劉健在中國美術學院當教授,帶領動畫系師生五年磨一劍,畫出這部《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劇照(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劉健說,“《藝術學院》是一部關于青年人自由成長、展現生命力的影片。這是一首獻給所有年輕人的‘青春之歌’。”
談及創作初衷,劉健表示:“雖然這部電影說的是1990年代的年輕人故事,但它并非一部懷舊電影,它只是想和每一個年輕的生命,以及每一個或許表面老去但內心依然年輕的人,共同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藝術的魅力。我希望,它是用天真粗糲的聲音,近距離贊美年輕人心靈深處勇敢生命力的詩歌。”
《藝術學院》劇照(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藝術學院》劇照(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藝術學院》劇照(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據悉,《藝術學院》是劉健繼2017年《大世界》后第二次入圍主競賽單元。影片國際發行方、法國知名電影公司MEMENTO films表示,這部電影是對藝術的一次美麗反思。
對于這部影片,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表示,“除了自身的藝術質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們傳達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們,或許都要認真面對“藝術”問題了。”
“我理想中的‘藝術學院’實際上是整個社會。劉健用這部電影呈現的是這三十年間中國年輕人的心靈變化,以及中國社會意識的變化。三十年前的藝術學院和那群年輕人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觀今天的現實:我們獲得了什么?我們又丟掉了什么?當年的迷茫今天依然迷茫,但今天的年輕人除了迷茫,還有更多的新問題——內卷和內耗并存,躺平擺爛和精算師集于一身……,生活怎么了?世界怎么了?青年怎么了?藝術又能夠為這個時代做什么?……需要我們每個人在內心里尋找答案。”高世名說道。
《藝術學院》海報
第7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劉健
對話|劉健
澎湃新聞:可否談一談您的動畫之路。據了解,您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還寫過小說,做過當代藝術家等。是什么原因讓你最終走上了動畫這條道路?
劉健:我一直以為自己從畫中國畫到制作動畫電影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而不斷實踐挑戰的結果。現在回憶起來,我大學畢業后嘗試的繪畫、音樂、文學、照片等藝術手法,可能都是為了以后做電影而準備的。
澎湃新聞:對您產生最深影響的動畫影片有哪些?
劉健:影響我的電影有很多,有實拍電影也有動畫電影。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動畫電影是日本導演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這部迷人的動畫電影所展現的視覺、聽覺效果讓我耳目一新,敘事上的體驗也令我感動。動畫居然可以這樣有魅力!我想我也可以去學習做一部有魅力的動畫電影。
澎湃新聞:為何會想到做一部關于“藝術學院”為主題的電影?影片的創作初衷是什么樣的?
劉健:2016年,我回到自己闊別二十多年的母校,整齊而嶄新的混凝土建筑把我擋在了過去和現在之間,記憶一下斷裂。這時候有人叫我的名字,回頭一看是當年的老師,已然滿頭白發的他正和嬉笑著的幾位年輕學生站在一起的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了時光的殘酷。由此,我開始醞釀這部電影。而此后加入中國美術學院,成為一名教師,則讓我對“藝術學院”有了新的思考。
它并非一部懷舊電影,它只是想和每一個年輕的生命,以及每一個或許表面老去但內心依然年輕的人,共同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藝術的美麗。我希望,它是用天真粗糲的聲音,近距離贊美年輕人心靈深處勇敢生命力的詩歌。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藝術學院”的核心特質是什么?
劉健:在概念上,曾經的“藝術學院”確實是聚集了某種特定氣質的空間。不過,現在的藝術學院已經更多地介入到當下的社會生活中,時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通過“藝術”和我們的周遭發生對話碰撞,生發出廣泛的社會價值。通俗的說,即人人都是藝術家,整個社會就是一所藝術學院。這其中的核心,我認為就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澎湃新聞:可否談一談影片中是如何去突出上世紀九十年代,即1994年這個特殊的文藝時代的?
劉健:1994年是中國當代藝術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全球范圍內電影創作的繁榮期。《藝術學院》向1994年左右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表達了敬意;并試圖置身三十年前的藝術創作的氛圍中,通過這部電影的創作,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些關于藝術的話題,比如說藝術是什么,藝術對于生命的價值是什么,以及它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意義,等等。“讓我們談談藝術吧”,聽上去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澎湃新聞:您個人正是在九十年代從藝術學院畢業的,可否回憶下您的學院生活對創作的影響,以及您對“學院精神”的理解是怎么樣的?
劉健:我在藝術學院的學習生活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時代潮流和成長年齡交疊在一起,那個時候的學生們年輕氣盛、意氣風發,對于新鮮事物既充滿好奇又滿懷期待。對于傳統和現代的沖突既困惑不解又急于找到答案。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大家都面臨著躍躍欲試和束手無策的兩難境地。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對于創作無疑是積極的,或許這也正是那些年涌現出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原因之一吧。而這樣的經歷和過程自然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很幸運我可以學習藝術,并一直從事跟藝術相關的工作。熱愛藝術是學院生活的詮釋,熱愛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澎湃新聞:如今,您是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教授動畫。在您看來,國內的“動畫”學科,或者說學院的動畫專業還有哪些缺失,需要補足的地方?
劉健:作為一個藝術形式,“動畫”是非常開放且豐富的。它不僅包容性很強,本身也在不斷發展。所以,我們看動畫的方式和角度也需要不斷地更新。在我看來,如果“動畫”能夠跳躍到“電影”這個更廣闊的范疇里去,而不是只守著自己的特異性的話,那么它將來的發展空間應該會更加寬廣。就此思路而言,學院的動畫專業也可以些做相應的工作。
澎湃新聞:您個人的教學方式是什么?
劉健:我現在的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實踐。在項目制作的過程中,通過解決制作環節中一個個具體的問題,來提高我自己和同學們對于動畫電影的認識,包括對動畫電影主題及技術上的探索等等。
《藝術學院》工作現場
澎湃新聞:據說這部影片是您帶領著中國美院的學生一起完成的。您覺得,這樣的合作方式可以給美院的學生帶來什么?
劉健:《藝術學院》的動畫部分是由中國美院的師生團隊制作完成的,感謝每一個參與制作的老師和同學。在四年的制作過程中我們互相學習,進步很多。而對于動畫電影的整體工業化標準的理解體驗也會是我們共同的收獲。這樣的收獲已經在幾位同學的優秀畢設作品中得以充分體現。
澎湃新聞:談及中國的動畫,人們心目中的巔峰可能是多年前上海美影廠的哪些電影, 有著濃郁的中國元素,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短片則有《小蝌蚪找媽媽》等。而現在的動畫電影則擁有更多技術性加持。與經典作品相比,當下的動畫電影的優勢在哪?劣勢又在哪?需要去吸取哪些元素?
劉健: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對材質、線條、色彩等等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中國畫的色彩里有花青、石綠、胭脂、藤黃……,不僅顏色好看,名稱也很好聽。就個人而言,我在大學里學習的專業就是中國畫,審美上早已潛移默化,在電影中自然會有相應的體現,并不需要再刻意去表現什么。作為一個創作者,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做出好的作品。美影廠的前輩們所創造的輝煌無可比擬,我們這些后來者們唯有腳踏實地,把手上的工作做好。
動畫《大鬧天宮》劇照
《哪吒鬧海》
《小蝌蚪找媽媽》
在我看來,無論“影像”、“動畫”,或者其它的什么,都只是人們自我表達和認識世界的一個方法而已。對于創作者而言,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個就可以了;而對于觀眾而言,則自然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觀賞方式。二維動畫有它顯而易見的局限性,比如在空間表達上就不如三維動畫那樣游刃有余。但二維動畫在制作手法上的可能性更多,畫面色彩以及表達方式也更加豐富;“手繪”的方法也使得制作出來的作品更加具有“人”的溫度。這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手繪二維動畫的主要原因。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中國動漫的發展到了哪一步了?未來的方向應在哪里?
劉健:我們當下時常需要對應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其實是不斷詢問自己從哪里來的過程。如果說一切既有的、已經定論的東西都是傳統的經典文化的話,那么我們對其所對應的縱深都勢必會繼續拓展。好比一棵大樹,它在向天空伸展枝葉的同時,根也一定在往土里扎。這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學院則在這種“過去與將來”的互動中提供了一個橋梁的作用。它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也在滋養未來。正因此,有了一些成績;也正因此,未來可期。
在我看來,中國動畫電影創作本身已經是豐富而有層次的存在。或許不好簡單地說什么是“中國動畫的審美觀”;我們就只從動畫作者們的角度說說吧,畢竟審美和作品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可能大家也看到了,近些年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動畫作品,動畫創作者們無論在表達方式上還是創作主題上都各有精彩而不同的呈現;而觀眾們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一個積極蓬勃的大環境對創作者固然重要,其實對觀眾同樣重要。關鍵是需要不斷有作品出現,無論問題是什么,只要堅持做下去就可以了。
據《藝術學院》制片人楊城透露,本片將在年內公映。
(注:本文部分內容中國美術學院宣傳部融媒體中心、雅昌等聯合采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