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匯講堂|看視頻:從陶寺、石峁和二里頭看中國早期王國
2023年1月7日下午,由文匯講堂主辦,澎湃新聞網特別支持的“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跨年四講在云端如期舉行最后一講。該講的主題為“4000年前,中國古國與王國之謎和底”。
最后一講的三位主講嘉賓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石峁考古隊副隊長邸楠,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三位嘉賓分別講解黃河上中游的陶寺、石峁和二里頭。
我們剪輯了演講的精華部分,以饗讀者。
接著,高江濤從地理位置、古代環(huán)境與文化底蘊三維度分析陶寺擁有的先天地理優(yōu)勢。
演講的第二部分,高江濤從四個方面論證陶寺何以是中華堯都:考古實證,文獻印證,民俗旁證,文化遺產佐證。
隨后,高江濤進一步認為,陶寺不僅僅是堯那個時代的都城,還應是“最初的中國”。在高江濤看來,最早的中國應該從發(fā)展歷程的角度來說:從距今6000年的廟底溝文化時期開始是從文化母體中蘊育“中國”;到陶寺文化時期,誕生了“中國”;而至二里頭時期已經是相對成長起來的“中國”。
高江濤研究員演講內容,詳見文章:“最初中國”從4300年前的陶寺走來
陜北地區(qū)公元前三千年的史前文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其中,陜北地區(qū)從仰韶晚期和龍山早期的近800年的歷史變遷中,社會逐漸出現復雜化的趨勢,到了龍山時代晚期整個聚落和社會的變化更加劇烈。
邸楠從八個方面闡釋了龍山時代晚期社會的復雜性。
第一,從同質平等到“眾星捧月”,聚落等級明顯分化;第二,從不設防到多重城垣,史前最大石城橫空出世;第三,城防設施精巧完善,甕城和馬面的誕生提前了上千年;第四,殺戮祭祀、“藏玉于墻”和巫覡階層,原始宗教給予精神保障;第五,數以萬計的骨針和神秘的口簧,暗示著官營手工業(yè)的出現;第六,大型宮殿和精美石雕,文化因素輻射遠播;第七,房址結構因地而異,居者身份差異明顯;第八,墓葬規(guī)模等級懸殊,逝者地位尊卑有別。
邸楠副研究館員演講內容,詳見文章:石峁,陜北高原上最早形成的早期國家
他指出,經過60多年考古工作,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共識:一是確立了二里頭在中華文明時空坐標中的重要位置,二是確立了它在中國王朝國家形成和夏文化研究上的核心地位。
趙海濤在演講中列舉了二里頭遺址發(fā)現的幾個“最早”,他認為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根據最新的測年是公元前1750多年到1520多年,這200多年的時間正處在中國王朝時代形成之前的龍山晚期和比較成熟的二里岡帝國之間,是中國王朝時代正式形成的關鍵時期。
隨后,趙海濤從二里頭文化的分布區(qū)域解釋認為,二里頭開創(chuàng)了大范圍廣域王權國家的超級核心模式,也影響中原主體文明。
總體來看,二里頭進入王朝時代,是中原最早的核心文化。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出現了大的轉折,由之前的無中心的多元進入到一體化、有中心的王國時代,為后來的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最直接的基礎,并且和商周文明一起創(chuàng)立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趙海濤副研究員演講內容,詳見文章:二里頭開創(chuàng)廣域王權國家模式,并引領后世
海報設計 王梓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