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陳毅陳寅恪看到馬一浮手札,龍榆生偕其朋友圈“回家”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一個人的朋友圈以數(shù)量巨大的手札“凝固”下來是什么樣的感覺,而這個朋友圈,從開國元帥陳毅,到國學大師陳寅恪、馬一浮,再到黃賓虹、郭沫若、周作人、俞平伯、沈尹默、錢鍾書、徐悲鴻、吳湖帆、夏承燾、豐子愷……這些輝耀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的名家的80多封手札信件6月11日起在上海圖書館對外展出。
出現(xiàn)在上海圖書館“字響調(diào)圓:龍榆生藏現(xiàn)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的這些信件都是寫給同一個人——“龍榆生”。1949年以后龍榆生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纂,上海市博物館研究員及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等,這批罕見而珍貴的信札雖未收藏于上海,但不少都是從上海鴻雁往還,從某種程度也見證了龍榆生先生的“回家”。
這一注重文脈與學養(yǎng)的展覽也被認為是對當下注重于視覺與展廳效果的書法界的一味“良藥”。一位書法界人士說:“不夸張地說,在我近10年來看到的在書法類的展覽中,這一展覽雖然形式并不是很豐富,但是純粹從近現(xiàn)代書法藝術(shù)水平和透露出來的文化信息的含量卻是最大的。”
龍榆生手跡與其師友贈送的照片“我想起起小時候,自己和姐妹經(jīng)常拿著一個大布包到郵局去寄送父親寫給師友們的信箋與每期新發(fā)的季刊。天南海北,地址繁多,根本記不清有多少人,是什么地方?但我清楚地記得,家父書房的燈光夜半總是亮著,現(xiàn)在想起啦,他除了讀書、寫作、備課外,還要一封封地回復師友們紛至沓來的信箋。我想,今天展出的墨跡中,也許就有我們兄弟姐妹曾經(jīng)接收過的手札。”滿頭白發(fā)的龍榆生女兒龍雅宜在展覽現(xiàn)場動情地回憶說。
6月11日,“字響調(diào)圓:龍榆生藏現(xiàn)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此次展覽陳列的是龍榆生在教學、研究、編輯、寫作過程中,與當時碩學通儒之士的往來信函,討論社會問題,交流吟誦詩詞之道,切磋讀書體會,言述離別思念之情。這些手札在黑暗與寂寥中沉睡了近半個世紀,但依舊鮮活地勾勒出時代的悲歡離合。此次在上海圖書館的展出,也是繼北京和杭州后這批手札第三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此次展覽由上海圖書館、上海中國書法院等主辦,東升匯龍榆生研究室承辦。
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認為,龍榆生與上海有著極深的淵源關(guān)系,龍榆生的朋友圈幾乎可以寫半部現(xiàn)代文化名人史。
上海中國書法院執(zhí)行副院長張耀偉認為,中國書法是如其人如其學,并不只是技法之道,而是要體現(xiàn)出生命的厚度與學識、境界,從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展覽對當下書法界有著諸多鏡鑒意義。
龍榆生(1902-1966)龍榆生女兒龍雅宜在上海圖書館展覽開幕現(xiàn)場
來往手札勾勒出龍榆生的朋友圈
龍榆生(1902-1966)年輕時代,拜朱彊村(1857-1931)為師,專事詞學研究,四方游學;中年后,又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學(曾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執(zhí)掌教鞭。同時,創(chuàng)作詩詞,編輯學術(shù)雜志,選編詩詞讀本。與夏承燾、唐圭璋、詹安泰并稱民國四大詞人。但龍榆生的書信往來卻遠不止于詩詞界,出版、學術(shù)、書畫等各個領(lǐng)域均有涉及。
馬一浮致龍榆生札(局部)陳寅恪致龍榆生札
陳毅致龍榆生札,提及對陳寅恪先生的愛戴與關(guān)注
龍榆生手跡《念奴嬌》周作人致龍榆生札
周作人寫給龍榆生有上百函手札,可見兩人的交情。據(jù)研究稱,龍榆生與周作人相識于1943年的南京,當時,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的龍榆生陪同從北平到南京訪問的周作人等人赴蘇州拜謁章太炎墓并游覽玄武湖。抗戰(zhàn)結(jié)束,兩人的關(guān)系日漸密切,當時身處囹圄的龍榆生,仍囑咐長女龍順宜要盡力照顧關(guān)押在南京的周作人。
在此次展覽中,有五封信函是新中國成立后周作人寫給龍榆生的。這對于了解周作人在1950年代后的生活狀況,以及周作人與龍榆生的交往,都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有探討詩詞和文學的《廿一日手書札》、有告知對方內(nèi)人患病的《內(nèi)人久患病札》,亦有講述喪女之痛和致意問詢閑聊天氣的書札。其中《魯迅遺物札》首言魯迅遺物,次言及尚有魯迅抄文數(shù)頁,更言不能盡解一二事,尾嘆自己境遇不順也。其中除了顯示周作人的格調(diào)和格局外,也透露其家族關(guān)系。這僅是周作人寫給龍榆生上百函的區(qū)區(qū)五件,其他尚未公開的書札蘊含信息或為歷史提供更多依據(jù)。
周作人《魯迅遺物札》此外,張元濟、葉恭綽、陳寅恪、馬一浮、謝無量、郭沫若、俞平伯、黃賓虹、趙樸初、沈尹默、錢鍾書、徐悲鴻、夏承燾、豐子愷等人的回信手札也透露互相之間對時事見聞的看法、對古籍文獻、書畫篆刻的賞析,以及友人之間的情誼關(guān)愛、禮尚往來。且用辭優(yōu)雅,禮規(guī)嚴謹,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文人謙虛海涵的不凡素質(zhì)和高貴教養(yǎng)。
正如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作家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張瑞田對“澎湃新聞·藝術(shù)評論”所言:“手札往復,陳述的不僅是私誼,也是一個階層、一種眼光的認知。陳三立手札可以感受到日寇侵略上海的憂憤,葉恭綽關(guān)心詞學研究,自然惦記龍榆生的命運。豐子愷在《光明日報》看到論述詞學的文章,嗅到了什么?他寄給龍榆生的剪報,是寬慰,還是寄托?馬一浮與龍榆生切磋古典文學,興致勃勃,其間的信息透露了文化精英不悔的理想。陳寅恪的冷寂與閑雅,難以排解的沖突,復雜的心緒,可觸可摸。黃賓虹談畫,依舊不忘詩文,馳騁宣紙上的畫筆,能夠聽到諸子百家的言語。錢鍾書把心里話放在詩中,然而,絲絲冷意于字里行間隱現(xiàn)——‘忍寒仁丈吟幾:歲不盡三日,始返京師,居鄉(xiāng)二月,稍識稼穡艱難,向來真夢夢也。奉手教并新詞,言旨悽苦,不能卒讀。古語云:‘能忍自安’。晚生平服此藥,頗得其效。便以奉戲小詩一首,錄請吟正,專肅即頌。道安!教晚錢鍾書再拜十七日。’”張瑞田還特別介紹了郭沫若的《大著札》等三函,作為詞人的兩人探討了古體詩和新體詩的格律,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他們探討的平仄格律的問題或有了答案。
展覽的所在地上海圖書館上圖展覽現(xiàn)場,策展人張瑞田導覽介紹手札
上圖展覽現(xiàn)場,龍榆生之子龍英才(左)等在參觀上圖展覽現(xiàn)場,上海市書協(xié)副主席晁玉奎(右)等觀摩手札
郭沫若《大函及詩札》龍榆生治學、填詞之余,也有丹青之愛,他筆下的翠竹,意氣風發(fā),搖曳多姿。他與恩師朱彊村的關(guān)系,觸動了徐悲鴻、吳湖帆的畫筆,他們先后畫了《上彊村授硯圖》,予龍榆生解念師之情。錢鍾書、陳寅恪、葉圣陶、俞平伯等人,是學界文壇的顯赫人物,著作等身,手澤墨跡鮮見。他們與龍榆生交情甚篤,長年累月留下大量手札,是研習他們書法的重要依據(jù)。
劉海粟《忍翁札》(第一頁)手札書法、信箋流露自然天真和雅趣
手札體一般較為隨意,朋友之間的通信,少了正襟危坐,其書法更易發(fā)揮出自己的天性。因而,一個人的手札也往往也是其顯示性靈的書法作品。比如展出的俞平伯的幾件手札中,不僅有常見的工楷小行書,也可以看到飄逸的小手札,書法中細微的起承轉(zhuǎn)合均交代清楚。可見在一個自然、暢快的狀態(tài)下,書寫人的筆墨技巧自然透露而出。而在以書法著稱的沈尹默的信札中,同樣可以看到其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下,其書法的自然表達和流露。其中沈尹默《南京工學院札》,言簡意賅:“囑寫‘南京工學院’五字,寫就寄奉,即請費神轉(zhuǎn)致為荷。榆生先生。尹默。”讓觀者不禁想到了南朝手札。當作書法的作品,到底抵不過幾函手札來得率意清妙。而自古以來,手札不僅僅是日常書寫本身,還有國學、修養(yǎng)、性情、情感、情懷都在小小的手札中表露無遺。這或許能給當下書法現(xiàn)狀帶來了幾分啟示。
沈尹默《南京工學院札》除了手札上的內(nèi)容、書法,信箋本身也值得玩味。周作人給龍榆生的《廿一日手書札》中用了一種讓人會心一笑的別致的信箋:是兩位古裝人物相揖而坐,人物之上有“如面談”三字草書,旁屬小字“曲園”。這來自于俞平伯家族的自制信箋,這是作為弟子的俞平伯送給老師周作人的,表達情意的同時,也表示了舊時代文人間有互送妙箋的風雅。而舊時書牘的講究不僅在行文的流暢、文辭的典雅、稱謂的得體,還要講究所用紙色。比如吊唁的信札忌用朱絲欄而改用烏絲欄,有些還借用宋元刻本《疊山先生批點文章軌范》的目錄頁制成的古宋版箋。
周作人致龍榆生手札,上有“二人面談”圖案和俞平伯家族“曲園”小字俞平伯《風入松札》此次手札展中,有一函陳毅于1960年代寫成的《兩信均奉悉札》首次與公眾見面,信札中提及風暴到來前夕,陳毅對于文化界熊十力、陳寅恪等的愛戴,是歷史的記憶,也是人性的展現(xiàn)。然而, 1966年龍榆生家中書稿文物被查抄,不久后病逝于上海。龍榆生進入了歷史,與他手札往來的人也先后進入了歷史。但通過閱讀這批手札,一段歷史風云、悲歡離合,仿佛就在眼前。
龍榆生全集
龍榆生
正如策展人張瑞田所言:“手札往復,陳述的不僅是私誼,也是一個階層、一種眼光的認知。陳三立手札可以感受到日寇侵略上海的憂憤,葉恭綽關(guān)心詞學研究,自然惦記龍榆生的命運。豐子愷在《光明日報》看到論述詞學的文章,嗅到了什么?他寄給龍榆生的剪報,是寬慰,還是寄托?馬一浮與龍榆生切磋古典文學,興致勃勃,其間的信息透露了文化精英不悔的理想。陳寅恪的冷寂與閑雅,難以排解的沖突,復雜的心緒,可觸可摸。黃賓虹談畫,依舊不忘詩文,馳騁宣紙上的畫筆,能夠聽到諸子百家的言語。錢鐘書把心里話放在詩中,然而,絲絲冷意于字里行間隱現(xiàn)。”
據(jù)悉,此次展出的龍榆生藏現(xiàn)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只是手札的一小部分,尚有大量手札未及整理公開,相關(guān)業(yè)界人士認為,這一手札該是一眼文化富礦。學問、詩詞、書法,歷史、生命、責任,在礦中存儲,深入解讀與深刻思考,會有一個又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
葉恭綽札
沈尹默札
一些文化界學者認為,這樣一個展覽給當下文化界的啟示是多方面的,“這可以思考書法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回到這個展覽,無論是黃賓虹、周作人等等,那一代的人在中國文化的某一方面都是花了苦功夫,他們的手札,因為信手拈來隨意而寫反而是更體現(xiàn)真性情。一幅書法,如果單獨講技法很高,學養(yǎng)與氣息不到,那是不對的,也是淺層次理解書法,學養(yǎng)氣息不夠也就是說明技法根本就沒有到,就像現(xiàn)在很多的書法家們,把書法作為一個個人謀名利的工具,完全走在一個歪道、魔道之上。對比這一手札展,反而是對書法界的啟示之一。還有一點則是對當下學者的啟示,現(xiàn)在的不少學者書法上的修養(yǎng)是欠缺的,這勢必影響對中國文化理解的深度與厚度。”
馬一浮致龍榆生札
謝無量札俞平伯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