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年頭,大學生回家種地不丟人吧?
霸占著B站首頁的可愛貓貓狗狗視頻,一夜之間都退位讓給了“裸辭回家種地”“辭職回老家改造舊房子”,靠著云吸貓狗也無法冷靜下來的打工人,精神狀態(tài)日趨不穩(wěn)。
B站截圖。
連上七天班后的珍貴周末,打開朋友圈,映入眼簾的是老家隔壁的鄰居阿花靠種地全款買下大別野;再瞧瞧自己朝九晚五辛苦工作后的工資卡余額,大概去咨詢二手房房屋中介看到都得直搖頭。
明明看著賺得比村里小伙兒多,可自己的生活卻遠不像“鄉(xiāng)間的歌謠永遠有依靠”。想要回到最初的美好的年輕人,開始了追尋新一代的歸園田居夢。
《稻香》MV里令人向往的麥田。
無論是因家鄉(xiāng)環(huán)境太美而火出圈的“假背景男孩”阿力木,還是遍布全網的農產品帶貨直播,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田園的受眾正在不斷年輕化。
選擇逆潮返鄉(xiāng)的年輕人,達成了人與故土的雙向奔赴。在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同時,亦為我們埋下了一顆種子:城市打拼的盡頭,有可能是歸隱田園嗎?
“生活不易,回家種地”對于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再只是說說而已的吐槽,它似乎演變成了年輕人在認真實踐的一種生活方式。
小紅書截圖。
“湯湯的山中生活”這個賬號展示的生活,正是這種方式的履行者:20出頭、反內卷、跑到大山里過養(yǎng)老人生。
為了能睡上好覺,工作僅一年半的她毅然從“有前景”的城市,反向選擇到“沒前途”的山村。
這種個人選擇卻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論,很多人認為“裸辭種地”是新一代對自己人生不負責的行為,湯湯也因此登上微博熱搜,體驗了一把被幾千個“過來人”罵的紅人是非多。
做山民前,湯湯在杭州獨居工作,年紀輕輕的她成了失眠、焦慮,甚至是高血壓的常駐嘉賓。/小紅書截圖
逃離起早貪黑的打工生活,湯湯的山民生活,其實和“躺平”一點關系都沒有。
早晨準時七點起床,八點就得到田里采摘當日新鮮時蔬,回到倉庫還要整理蔬菜、稱重和上架,十點后才有空開始吃早餐。
即使之后不用再下地,還有許多繁瑣的線上工作等著湯湯處理。單是整理對外銷售的農產品和郵寄線上訂單,就得花去每日下午兩點到六點四個小時的時間。
《小森林 夏秋篇》/豆瓣
表面上來看,湯湯是個“26歲在山上安家種地”“30歲之前實現(xiàn)‘退休’”的“農婦”。實際上,她的身份卻不只局限于農民這個角色。
田園生活給予了湯湯更多的空暇,成為了真正的斜杠青年——自由撰稿人/小城實習山民/藝人新媒體內容編輯,都是湯湯的職業(yè)頭銜。
對湯湯這類小年輕來說,到山里種田并不是躺平,而是另一種“用心生活”的人生追求。
“回老家種地”,不再是“實在不行”時的無奈之舉,而是成為了一種尚未被大多數(shù)人挖掘的財富密碼。
當這種田園生活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回家種地的含義將被我們重新定義:一點不土,反而很酷。
像湯湯這樣說走就走的狠人,畢竟還是少數(shù)。如果現(xiàn)有薪資待遇不錯,大部分人即便身心俱疲也無法輕易歸隱田園。
今年24歲的海歸金融女阿燦,平日里和朋友抱怨得最多的就是:“這么卷,我好想回家種地啊。”
在她的社交圈子里,法式大餐、紅酒跑車、奢侈品與醫(yī)美都是圈內人的“生活必需品”。年輕輕輕,已經過上了讓大多數(shù)人眼紅的生活。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待久了的阿燦,也經常被身邊人狂熱的攀比氛圍影響,一直在“野性消費”。但即使屋子堆滿戰(zhàn)利品,內心卻總是填不滿。
今年回老家休假的短短半個月,阿燦第一次過上了在家種菜澆花的淳樸生活。沒人指手畫腳,做什么都不需要擺上朋友圈。這樣輕松的感覺,在這兩年間阿燦還是第一次有。
《小森林》/豆瓣
即便阿燦內心每天都會閃過800次隱居田園的念頭,但她那顆想要內卷的心還是無法被輕易改變。“家里的土地永遠都會在那兒,但工作一旦錯過就不在。”
度過“采菊東籬下”的兩周后,阿燦準備好回去橫掃金融界。但這種田園生活依然影響著她的生活:
現(xiàn)在阿燦家中的陽臺上,還種著半死不活的蒜和已經蔫到干巴的蔥,像她“可望不可及”的種地生活一樣。
海歸后待業(yè)2年的小琳,最近在父母租下的鄉(xiāng)間小別野里開啟了屬于自己的田園生活。畢業(yè)兩年后的她,正在去深圳大廠工作和出來做農家樂之間糾結著。和其他出生于城里的孩子不同,小琳從小就不愛玩“精致”玩具,反而沒事就喜歡在后院鼓搗種花和養(yǎng)雞。
原本怕狗的她,為了守住這個“農家樂”養(yǎng)起了狗。/小紅書截圖
原本以為畢業(yè)后田園夢會就此終結的她,卻在父母盤下的這片地里看到了希望。“雖然沒有明確的目標,但是借這個機會練練手也不錯。”
在鄉(xiāng)間把手套一戴、膠鞋一穿,小琳又是親手鋸木頭做招牌,又是追趕放養(yǎng)到池塘里的大鵝。這樣難能可貴的機會,讓對農耕原本毫無頭緒的她,把這個不掏一分錢的體驗式農家樂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親手抓鵝,沒在怕的。/受訪者提供
對她們來說,隱居田園是觸手可及的一種生活方式,隨時可以開始,也隨時可以結束。
但享受鄉(xiāng)野趣味帶來的舒適,卻是每個年輕人都能同等獲得的純粹快樂。
只有感受過訴求,才能發(fā)覺商機。
電影《一點就到家》就把這種回巢式創(chuàng)業(yè)的新概念和傳統(tǒng)農耕的沖突搬上了熒幕,電影里老一輩人為了信仰執(zhí)著于種茶,年輕人為了商機執(zhí)著于種咖啡樹。
《一點就到家》中研究種植咖啡樹的主角團。/豆瓣
對于一輩子只愛喝茶的老農民來說,咖啡只是謀生換錢的農產品。他們根本不知道賣出去的咖啡最后在大城市里會呈現(xiàn)出什么滋味,更不能理解它背后與日俱增的需求。
返鄉(xiāng)的年輕人成了跨越時間代溝和城鄉(xiāng)隔閡的橋梁,他們不愿看著故土落寞,也不希望這片土地“老去”。而當他們和土地的連結越深,這份牽絆亦將使他們和土地走向新的未來。
十四五規(guī)劃里提出,到2025年,國家要培育100萬名農村創(chuàng)業(yè)帶頭人和1500萬名返鄉(xiāng)入鄉(xiāng)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投奔大廠不再是美好生活的唯一出路,返鄉(xiāng)發(fā)展的機遇正在被人看見。
小紅書截圖。
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提到:“鄉(xiāng)村是值得我們重新談論的場所”。現(xiàn)在的我們,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現(xiàn)實中,都重新有了接觸鄉(xiāng)村與土地的可能。
回歸田園也好、不回歸也罷。不管身處何地,人們骨子里對土地的向往和熱情都從未消失過。
就像電影《飄》中的臺詞一樣:“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為之工作,為之戰(zhàn)斗,為之犧牲的東西,因為它是唯一永恒的東西。”
撰稿 瑞亞
編輯 王中中
校對 楊潮
排版 Yuki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